摘要:解放战争期间,由于物资匮乏,并且为节省资金,太行区的妇女纺织运动逐渐扩大并蓬勃发展。通过树立典型模范;组织纺织训练班、进行纺织竞赛;召开“诉苦”大会,提升妇女觉悟;制定合理的纺织制度,提高生产效率等一连串措施,到解放战争末期太行区从事纺织的妇女已超过90万人。妇女纺织运动不仅对妇女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解放有所增益,而且对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解放战争;太行区;妇女纺织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0-0146-03
一、妇女纺织运动历史缘由
在旧社会,广大妇女一直被人轻视,过着非人的生活。太行区的妇女,当然也不例外。抗日战争时期对于妇女从事纺织活动进行了动员,但为什么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纺织运动又一次进行了动员呢?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动员妇女参加纺织运动呢?
(一)解放战争的需要
当时抗日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①,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不仅如此,国民党为了赢得战争,不顾百姓死活,对解放区进行经济封锁[1]。为了打赢战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太行区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开展纺织运动,帮助解放军解决基本生活所需。不仅如此,太行区妇女还解决了自身生活困难,并积极参加援军工作,帮助军队清除汉奸、救护伤员,投身于解放区群众翻身解放运动。
(二)人民生活资料匮乏
早在抗战时期,由于1943—1944两年的旱灾,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不充足,解放区很多地方缺衣少穿,大部分家庭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发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妇女发挥了重大作用,她们积极学习纺织技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过去太行区部分地区纺织业就有一定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期间民主政府又对此大力提倡,太行区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是会纺织的。可根据太行区1948年的数据显示,纺织妇女人数与每年纺织布总数仍然不能满足全区的需要。所以根据太行区的情况及条件,区里制定了生产计划,在1948年以后总的要求是提高质量,自分自织自穿,全区2183968人,若按每人每年平均织布3.5丈,则每年需布7673887丈,而纺织妇女太少,尚不及完成此织布定额所需纺织妇女的1/2,纺纱织布是个大问题。各专区纺织妇女与需要布匹情况如表1所示:
(三)提高妇女地位
太行区100万妇女中,有全劳力349673人,半劳力157063人,这样浩大的劳动力,在旧社会时都受“妇女不中用”“不顶事”重男轻女观念影响,妇女也被这种思想所束缚,过去山西大部分地方的妇女没有劳动习惯,思想上是“妇女就是靠男人过活”。因为经济上不够独立,在生产中、社会上、政治上就丧失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由于妇女地位低,只能从事家庭中的轻体力劳动,如带小孩、做饭等。广大劳动妇女的觉悟水平低,对她们进行组织的效果大大落后于一般农民,所以在农会委员会中,在村政委员会中,没有或很少有妇女参加,在家庭中也仍然被轻视虐待。不少妇女竟因受歧视而自尽。在共产党帮助农民翻身后,妇女地位仍旧低下,广大妇女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根据1949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妇女工作会议的建议,对于目前解放区的农村妇女工作,特作如下决定:为了使农村妇女生产向前发展,必须正确地贯彻“组织起来”的政策,大力动员妇女群众参加变工互助组、纺织小组之类的生产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等,为了帮助妇女提高地位,改变寄人篱下的情况,在太行区的党组织决定开展妇女纺织运动,将妇女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帮助妇女重新获得与男子平等地位[2]。
二、妇女纺织运动的具体措施
纺织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党面对重重阻碍,从以下几个方面动员妇女进行纺织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树立典型模范
普遍的训练积极分子是深入发动妇女的关键,通过积极分子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下地,随时表扬模范,可以更好地提高妇女生产积极性。例如,在1946年太行各地开展的春季纺织运动中,黎城、平顺于三月中旬召开了纺织英雄模范座谈会,评选模范奖励英雄,交流纺织经验,如太行区下东街的李秀亭在纺织运动中团结其他妇女,积极组织妇女纺织。纺织运动在大家的共同动员和参与下,很快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在开展纺织运动的过程中,很多纺织英雄帮助动员各村妇女,总结纺织经验,传授纺织技术。一开始,很多地方的妇女不愿参加,妇救会干部,妇联主任和积极分子以及中共党员带头发动妇女。侯金莲是太行七区的纺织英雄,她想到如果不组织妇女进行纺织,渡过灾荒是个大问题。于是在1949年正月初六七,自己拿上生活用品挨家挨户动员妇女,用具体算账方式,打通妇女思想。她先组织了7个妇女参加纺织运动,以后便由7个发展到25个纺织妇女。在侯金莲的推动影响下,纺织妇女扩大到了71个,共组织了11个小组,全村20架纺机、80辆纺车都动起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妇女纺织运动。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典型,纺织运动中有些妇女图快不图好,并且谎骗家里人进行纺织,实际上是进城游玩,欺骗家庭和村干部,对这些负面典型也给予批评,教育纺织妇女们认真纺织,不糊弄,不偷懒。
总体来说,当时对妇女是多表扬少批评,对于纺织好的妇女授予纺织英雄称号,对于偷懒、耍滑的婦女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她们认识自己的错误。通过树立模范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纺织运动中,促进了太行区纺织运动的发展进程。
(二)组织纺织训练班、进行纺织竞赛
太行区妇女纺织运动是从1941年到1942年冬开始的,起先大家不敢纺织也没有纺织的习惯。虽然在抗战期间太行区妇女纺织运动发展整体较为迅速,但还是有部分地区妇女纺织技术基础较弱。例如,长治地区1947年时妇女纺织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薄弱,经过培训后,一些纺织妇女的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工具也配备得更齐全了。
要想动员妇女进行纺织运动,首先要教会妇女纺织技术,所以在解放战争期间组织了很多培训班帮助妇女提高纺织技术。
教妇女学织布,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工厂性质;2.学习班;3.自学小组(自纺自织)。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有不同的内容,工厂里有经理、会计、技师等,大量集股,帮助妇女学成纺织技术。在三区,有相当一部分妇女认为进工厂就得长期当工人,不愿当工人的就不去参加学习,于是在区领导建议下组织学习班,利用学习班专门训练妇女织布、学技术,但也有少数集股的。自学小组是以会织的妇女为核心,组成小组。这也有二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原来本街有会织布的妇女,开始就组织成小组,如一区东二门,原来有3个人会织,买了三架机,一个会织布的教2个学织布的。另一种是原来村里就没人会织布,或是男人会织,经过了工厂或学习班,教会了几个人,学成之后,以会织的为核心,组成小组。
经过培训班与纺织竞赛,越来越多的纺织妇女学会了纺织技术,并且通过自己的纺织技术为家庭减轻了负担,提高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三)召开“诉苦”大会,提升妇女觉悟
大多数妇女并不是不愿意参加纺织运动,而是因为她们在家庭中没地位,终年劳动,也不能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她们就算想学纺织也没有人支持,被认为是耽误时间,并且由于前期纺织宣传时配套制度不到位,导致很多妇女认为纺织是给公家干活,就算自己赚到钱也是被家庭拿走,这些都打击了妇女参与纺织运动的积极性。当时很多人对纺织的看法不正确,所以要想让妇女学习纺织,首先是要改变她们的认识。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召开纺织座谈会、家长会议、对纺织妇女进行思想改造等。
妇女干部和其他动员人员首先从妇女所在的家庭入手,改变家中其他人的看法,以支持妇女参加纺织运动。对于来自家庭中的阻力,妇女干部及其他动员人员积极劝勉,并且以实际事例改变他们的想法。妇女纺织运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结合春季生产,提出的口号一律是“男女同吃,妇女同得”。在这种具体口号指导下,制定勤俭的生产计划,再结合思想教育,劳动“光荣”逐渐成了一种风气。
召开家长会议,解决妇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男人们说:“女人参加互助组,家里什么也不管,连奶孩子都得叫。”妇女干部便研究出分散纺织的办法,各到各家纺,愿在一块的就在一块。并且村干部与纺妇家庭达成协议,对积极生产的青壮年妇女,家中要加以奖励或适当分红。这样的奖励提高了妇女纺织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纺织运动,学习纺织技术。
为了对广大妇女进行劳动自觉性的教育,以树立主人翁思想,妇女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常常召集纺织妇女召开“诉苦”大会,通过让纺织妇女回忆自身受苦的经历,认识旧社会剥削压迫的黑暗和残酷,从而激发起纺织妇女的尊严感和自信心,投入到能够给她们带来经济收入和人格尊严的纺织运动中,极大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前线和后方需求。
(四)制定合理的纺织制度,提高生产效率
纺织运动中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影响了广大妇女纺织的积极性。首先是片面强调纺织成绩,形成只注意奖励少数纺织模范,而忽视大多数既从事纺织工作也参加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一般劳动妇女。其次是互助不等价,记工不合理,原因是因为不能具体按活记工。特别是部分地主与富农掌握纺织大权,对贫雇农妇女进行压迫。还有的因互助的工资长期未清算等,也影响了妇女的互助生产热情;部分“懒婆娘”为了节省时间以次充好,很多纺织产品销路成了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当时太行区的干部群众集思广益,采取了以下方法。
1訂出纺织计划。将纺织的妇女分组,对于有孩子的妇女在组中予以照顾。计划订得切实可行,既能不误生产,又不损害妇女身体健康。上良136个妇女自愿结成18个小组,订出计划进行纺织,其中有12丈,纺花42斤,做衣服20件,鞋面31只,通过呼吁号召,人人争当劳动英雄。纺织组的主要负责人由贫雇农担任,由于此前富农或者地主家的妇女只顾自己,对底层人员关心少,所以很多地区改为贫雇农领导。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酝酿串通与自愿结合,成立互助或整顿互助组。
2注重纺织产品质量。对纺织技术高超、纺织产品质量好的劳动妇女予以表扬,并且高价收购其织品,对于纺织技术差、产品质量差的予以退回并提出批评。以此鼓励妇女提高纺织技术,不糊弄。
3改善纺织互助组制度。将生产大权归为贫雇农妇女后,妇女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左权地区的妇女们为了提高纺织劳动效率,建立了劳动薄,工房妇女根据劳动好坏,一天填一次劳动表,纺花小组3天填一次表,7天一总结,总结后谁好谁坏,广播全村加以表扬或批评。
三、经验与成效
几年来由于妇女和男人一道参加生产劳动,接受思想教育,支援前线等,在此过程中,妇女的觉悟大大提高了,在家庭社会上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村里的男人们说:“妇女劳动真顶事。不是这些妇女组织起来,地可要荒啦!”,人们轻视妇女的观念也随之转变了。
(一)改善了婚姻关系
不少妇女由于劳动,得到了男人的尊重并改善了夫妇关系,同时大家都认为劳动最光荣,都愿意当一个新社会的劳动英雄。妇女纺织运动对于妇女的婚姻状况也有一定改善。妇女掌握经济权利后,在家庭中地位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式婚姻的束缚。
(二)对妇女解放有重要意义
涉县王喜花从小当童养媳,没地位,受气,吃不饱。十五六岁因不会做活,只得给人做饭。后来她参加了纺织运动,努力了一个月,学会了用织布机织布,赚了925元。这时家里人看到她有本事,还能赚钱,就待她好了,她受苦15年的人生因纺织运动而得到改变,彻彻底底翻了身。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千千万万个如王喜花一样的妇女通过纺织运动摆脱饥饿和压迫,翻身解放,改变命运,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妇女在参加纺织运动后,学会了纺织的技术,运用纺织技术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困难,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妇女普遍劳动,改变了过去人们认为妇女是靠男人生活的想法,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移风易俗,遍布社会的封建余毒和把妇女不当人的恶习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三)支援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妇女掌握纺织技术为部队提供棉被衣物,帮助部队缝制袜子、棉衣等,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广大翻身了的劳动妇女不仅通过自己的纺织品支援了前线,还积极参加支援前线、优待军人等工作,如给军队碾米、做军鞋、织军衣、缝军衣、军被、站岗、放哨等。在帮助军队做战勤上,就阳城、晋城、济源、垣曲几个地方的统计:阳城三年来做军鞋139234双,晋城四地来做了300000双,济源三年来做了88556双,并织军衣134750尺[3]。十里、黄家川、黄山等村为了支援前线在三五天内就完成了提供军鞋的任务。妇女纺织运动,为太行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创造了条件。注释:
①《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即《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在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参考文献:
[1] 徐璐.抗日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J].沧桑,2013(3).
[2] 张国祥.论山西妇女纺织运动[J].经济问题,1982(9).
[3] 刘荣臻.中共话语视阈中的乡村妇女解放——以1937—1948年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作者简介:刘静静(1996—),女,汉族,山西泽州县人,单位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