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杨
日前,程序员手疼7年查出骨肿瘤的新闻引发了热议。“鼠标手”、颈椎病、腰肌劳损、视力下降……由于长期使用电脑,类似的亚健康问题很多职场人都遇到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多将一些与工作有关、受职业有害因素损害的多发病称为“职业病”,即凡是劳动者因职业因素引起的疾病,都叫职业病,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解释,但事实上,关于真正的“职业病”,我们了解的还太少。
此前有媒体刊载报道称,有市民电话询问“鼠标手”是否属于工伤,能否获得相应的赔偿。现实中,的的确确有许多人会混淆真实的职业病和大家口耳相传的“职业病”,根据调查,仅有极少数的受访市民能讲出尘肺以外的法定职业病,同时还有很多市民表示不清楚如何断定职业病,以及如何获得工伤赔偿。
事实上,职业病并不普遍,有着明确的法条规定,其界定相当严格。法定职业病所谓的“法”就是由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目前通行的是2013年发布的版本。根据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有用人单位。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第二,有职业史。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第三,有接触史。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第四,法律规定。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四个条件缺一不可,除此之外,所患职业病必须与接触史对应。
现有的法定职业病分为十大类132 种。十大类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以及其他职业病。被人熟知的尘肺病只属于十个大类中第一类的其中一部分。
患职业病的职工依法享有赔偿。“经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职工,认定为工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和其他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用人单位承担。”其中关于职业病的赔偿标准,有明确而细致的规定,鉴定过程也需要员工到鉴定办事机构提交《职业病鉴定申请书》。所有一系列过程都应在规范、合法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可以说,职业病并不普遍。
但其实,职业病离我们也不遥远。据2021年官方数据统计,我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超2 亿人;每年新报告职业病病例近3万例;全球每天约有6500 人死于职业病。早在1957年,我国首次发布相关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 种。到2013年,这个数字已“壮大”到132 种。从14 到132,职业病范围扩大的背后,实质上是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视,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切实保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对职业病概念的模糊和泛化,折射的是大众对职业病的认知匮乏。
针对“鼠标手算不算职业病”的问题,记者走访了该市的数家医院。大部分医生看来,从事电脑工作属于“视屏作业”范畴,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化,患“电脑综合症”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此外,记者对普通市民进行了采访,向他们询问关于对关鼠标手是否属于职业病的看法。有不少市民表示,因所从事职业引起的疾病,就应该属于职业病。一名市民举例说,长期伏案工作的,如广告文案、打字员就容易患上颈椎疾病。长期采取坐姿工作的,容易患上腰椎疾病,这样的话理应算在工伤范围之内。
对此,疾控中心职防所相关负责人则持有不同看法,他表示目前《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共十大类132 种疾病。根据法律规定,非法定职业病无法获得用工单位赔偿。但细细看来,《职业病目录》中所列举的十大类法定职业病基本都和体力劳动者有关,而针对办公室工作的人群,并没有相关的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的种类及判定是经过科学研讨并不断更新、修正后确立,这132 种职业病,从后果上来看,不仅给劳动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还有可能对整个家庭的生活造成沉重负担风险。更重要的是,从过程上看,这些伤害是很难避免的。可以说,对职业病的赔偿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事后补偿方法。
而我们平时说的“鼠标手”、颈椎病等问题,大多是可以通过自己多注意保养而避免,且对生活造成的危害没有达到较高程度。因此,许多专家认为,即使在广大居民呼吁下,也不能盲目扩大职业病以及工伤的范围。一旦无差别扩大,职业病只会更加边缘化,大众对真正的职业病的认知将会更加匮乏。
职业病防治工作并非保持静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或大或小的新问题接连出现,这是一种必然、一种常态。也因此,职业病目录自更新、发布之日起,就很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能否跟得上,这是一大考验。近年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存在感越来越高,新职业、新业态分外引人注目。比如说,一些稀有元素等新材料,改变了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可能给劳动者带来新危害,一些新兴职业也有可能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更多地关注新职业、新危害因素,于情于理都应该。
此外,科技发展下,人类的劳动方式时间、强度等也在悄然改变,体力劳动少了,劳动时间更长,伏案工作的需求大大增多,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生殖器疾病等发病率也大幅增长。观察现有的职业病目录,我国职业病更多地关注工业领域,聚焦产业工人,而对于第三产业的关注,则相对不足。据报道,近几年欧洲报告的职业病种,排在前几位的为肌肉骨骼性疾病、心理疾病、头、视觉疲劳以及呼吸系统疾病,这可以给我国职业病划分提供一些借鉴。在信息时代,进一步关注非工业领域,细分伏案工作的工种,对部分可认定的、确有损害身心健康长期风险的职业进行新一轮测评,进而科学扩大覆盖面,值得考虑。
当前,我国有超过8 亿劳动者。根据此前一项抽样调查,有超过2 亿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更加重视职业病防范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对此,既要与时俱进,建立职业病目录动态更新机制,把劳动者面临的新风险纳入其中,把职业健康保护的“硬框框”划定好;也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全社会职业病防范意识,在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培训、做好常态化的检测监测等方面多多用力,让大众更了解职业病的同时,让更多劳动者离职业病远一点。
扩大职业病覆盖面的同时,不应将群体亚健康状况的改善全都寄希望于职业病防治政策。
亚健康状况是社会压力下各类职工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此前,中国知名的网络招聘机构中国人才热线针对主流城市白领职工压力现状展开了大范围调查,调查结果中显示,15.5%的被调查人士认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得已经接近崩溃,更有6.9%的人认为压力严重超过负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职工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 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在日常的社会新闻中,我们不乏听到类似女子下班途中在出租车崩溃大哭等新闻。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工作劳累等等情况使劳动者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
然而,在“申工社”一项关于“职场人健康调查”的问卷中有一个问题,“如果遇到不舒服,你会及时就医还是硬扛?”面对这一提问,32%的受访者表示会立刻就医,也有20%的人选择再熬一熬,31%的人不敢见医生,选择了“实在扛不住才会去医院”。可见,许多职工对自身健康问题的注意明显不足。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但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健康,就无法劳动,更谈不上幸福。无论是作业在各岗位的体力劳动者,还是在办公室的白领,都应以防治“职业病”的“劲头”来防治亚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