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华:用纸雕改变人生

2021-11-02 09:25于聪聪高鹏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建华纸片孔雀

于聪聪 高鹏

在人生低迷时,纸雕为她开启新生活

1964年,蔡建华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在她年幼时,一场高烧夺去了她左耳的听力,她的语言功能也因此受损,说话吐字不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开始害怕跟人交流。爷爷奶奶给了她很多关爱。爷爷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发音,奶奶则教她绣花、剪纸等手艺。蔡建华跟着奶奶习得的手艺,为她多年后学习纸雕打下了基础。

2000年是蔡建华人生中最惨淡的一年。那一年她从印刷厂下岗,丈夫又跟她离了婚,她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对一个残疾人来说,生活更加不容易。最初,蔡建华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但挣到的钱难以养活自己。一天,蔡建华在街头看到有人在卖用纸片制成的工艺品,她觉得自己也能做,便买了一个“菠萝”和一艘“小船”,带回家仔细研究。她先拆开“菠萝”的一个角,看看怎么折,然后用废纸进行复制。“刚开始折得不好看,我就拆了折、折了拆,反反复复,慢慢地就好看了。”

渐渐地,那些废纸在蔡建华的手里鲜活起来,变成了一件件纸雕作品。“那个时候,我把自己的作品摆到路边试着卖,没想到居然卖出去了。虽然只卖了5块钱,但是我觉得做这个可以养活自己。”后来,蔡建华又向一名退休教师学习纸雕技艺,开始真正踏入这一行。

纸雕改变了蔡建华的生活,也让她重拾自信。她不再害怕与人交流,虽然说话很慢、不清楚,但她还是会勇敢地表达自己。

普通纸片在她的手里变成了“宝贝”

在蔡建华的家中,茶几、柜子上都摆放着她制作的各类纸雕作品,有体积较小的“刺猬”“茶壶”“农用三轮车”等,还有个头儿大点儿的“天鹅”“老虎”“孔雀”等,做工精细、色彩分明。靠近阳台处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有一把剪刀、一把直尺和纸折的三角以及裁剪好的几千张纸片。裁剪过的纸片,长3厘米,宽不足1厘米,只见蔡建华将其轻轻折叠后拿起剪刀,把两端露出的折角分别剪去,紧接着,又把留下的折角相互对折,一个纸三角便制作完成了。整个过程,用时大约4秒钟。折一个纸三角看似简单,但一件纸雕作品往往需要数不清的纸三角累加堆叠才能完成。蔡建华说,体积小的作品通常用10~15天的时间就能制成,而碰上动物、人物模型等“大个头儿”,最少也要花上3个月的时间。“客厅摆放的那只‘孔雀,我用了2万多张纸,花了3个月时间,才把它做好。”蔡建华说。

在蔡建华的手里,普通的纸片可以化身为精美的手工艺品,小到花草,大到老虎、凤凰、孔雀,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从蔡建华的纸雕作品中不难看出,每一件作品都源于她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她說:“我觉得每一样东西都富有灵性,动手制作它们之前,要反复观察、琢磨,捕捉它们最闪光的地方。”蔡建华的家中养了一只猫,在创作纸雕老虎时,她一遍遍观察猫的头和嘴,最终借此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

潜心钻研纸雕20年,她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20年间,蔡建华刻苦钻研,掌握了剪、折、卷、叠、粘等多种技术手法。她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的纸雕作品,于是自己开始琢磨如何创新。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探索下,她创新出了立体式镂空插法、斜插式、倒插式、套中套式等多种创作手法,创作的纸雕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她创作的《二七纪念塔》《孔雀开屏》《富贵牡丹》等纸雕作品多次在民间艺术展览上获奖,并被多家单位收藏,她也被誉为“中原纸雕第一人”。2016年,纸雕技艺被列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建华也成了该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身边专心做纸雕的人不多。”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并喜欢纸雕,蔡建华一有时间就到社区、学校给大家分享这项技艺。“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很开心。”2014年,蔡建华在一个残疾人能力训练中心的资助下成立了“残疾人爱星纸雕手工坊”,专门教喜爱纸雕的残疾人这项技艺。

近10年来,每逢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蔡建华总是奔走在庙会上,展示自己的纸雕作品。在她看来,只要能让更多人喜欢上纸雕,并愿意动手去做,她的一切努力就都值得。

猜你喜欢
建华纸片孔雀
纸片也能托住水
孔雀
孔雀1
孔雀
米沙在书里
可怕的事
变变变
阿呜想做猫
讨厌体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