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慷慨赐予了我们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有形的物件以文物的形式在博物馆重获新生,向每一个龙的传人无声诉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据中国国家文物局评定,全国一级博物馆(即最高等级)有200余家,面对这份长长的名单和多如繁星的馆藏数量,去博物馆看什么自然也就成了一件极为需要做功课的事。根据受访文博从业者和博物馆发烧友们的推荐,我们以“一馆一宝”的原则,从全国31省区市一级博物馆的馆藏中精选出了一份追宝指南——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
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造型优美,小巧玲珑。腹部所绘主题纹饰为栖息于湖石之上的雉鸡与盛开的芍药,侧面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底部写有楷书“乾隆年制”,是一件融合诗、书、画、印的彩瓷艺术珍品。
刘胜金缕玉衣于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以金丝串起,金丝总重1.1千克。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彼此分离,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
虞弘墓石椁是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处隋代古墓出土的汉白玉石椁,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石椁通体都为汉白玉材质,椁座及椁壁四周雕有丰富的浮雕图案,并施以彩绘或描金,精美绝伦。
匈奴單于金冠1972年出土于杭锦旗阿鲁柴登的匈奴墓地,是战国时期鄂尔多斯匈奴部落首领的头饰。金冠整体由冠和额圈组成,由一鹰形冠顶饰和3条金冠带组成,金冠上部是一只昂首傲立、展翅欲翔的雄鹰,下部冠带由3条半圆形图案组成。
龙虎宝剑是目前发现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唯一的珍贵遗物,是明朝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所馈赠。龙虎宝剑为典型的明剑样式,铜质花瓣形剑首,内錾有天官、神鹿、仙鹤等吉祥图案纹饰寓意“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玉兔呈祥”。剑身为钢质双刃,但剑刃未开,属于象征意义的职官佩剑。
汉白玉耳杯于1958年在集安市出土,由新疆和田玉打磨制作而成,制作精良、洁白晶莹。它大约在公元2~3世纪由中原王朝流入当地,很可能是中原王朝赏赐给当时高句丽达官贵人的礼物。目前,我国出土的耳杯多为陶器,玉质耳杯则多为宫中器具,珍贵且罕见。
金代铜坐龙于1956年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龙为黄铜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
大克鼎是西周中期圆鼎的典型式样,充分表现出了青铜鼎威严、庄重的礼器特性。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命令。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
1978年该文物发现于苏州瑞光塔第三层天宫,真珠舍利宝幢就安置在这两层木函之中。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内壁上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记载的是真珠舍利宝幢入藏的时间。木函外壁上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五彩斑斓,气势不凡。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宝。
该玉琮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构图独特,纹饰繁细,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它的四面中部直槽内刻有8个神人兽面图像,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精致,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细如毫发的卷云纹、直线、弧线等。
铸客大鼎又名楚大鼎,1933年寿縣楚幽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口沿刻铭文12字,学界关于这12字所表达的内容尚未统一意见。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
从福州南汉清远刘华墓出土的孔雀蓝釉陶瓶,是从乳浊釉向透明釉发展的过渡产品,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仅存世3件,故格外珍稀。它与中亚伊斯兰式陶瓶高度相似,在古代波斯地区常用来盛油,它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是元代瓷器,是中国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楼阁式瓷仓,1974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凌氏墓出土。元青花釉里红瓷仓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
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该玉璧呈碧绿色,扁平体,正圆形,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器形较大,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两面有相同的纹饰,璧面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阴线刻有合首双身的龙纹,中间层密布排列均匀的浅浮雕谷纹。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年~9000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
春秋越王勾践剑,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西周兽面纹青铜盉,1972年在信宜黎圩出土,经鉴定为西周时期的酒器。该铜盉造型别致、独特,形体凝重,纹饰繁复,刻镂精细。器身为“鬲”体,龙头型的壶嘴高高昂起,三足分立,扳手由两个镂空的夔龙精巧结合而成。盖体亦精制成凸起的龙头装饰,通体饰夔纹、雷纹和饕餮纹。
翔鹭衔鱼纹铜鼓出土于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墓,它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保存完好,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在鼓面和鼓身上,装饰着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表现龙舟竞渡和化装成鹭鸟的舞人翩翩起舞的场景,留下了难得的民族风情图景。
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烧制于宋代,足径10.4厘米,高40厘米。此壶造型,是受唐代波斯金银器风格影响而演变来的。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首上大喙、大眼,凤首后部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晶莹剔透,是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兽面象首纹铜罍通体碧绿晶莹,似有古玉的光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铜罍上的纹饰由下至上分别铸刻跪坐着的牛和主持祭祀的人,描绘了两千多年前的祭祀场景。其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融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于一体。
銅车马于1975年在贵州兴义东汉墓出土,其构思独特、设计合理、寓意丰富、姿态各异,象征东汉时期拥有强大的武装官僚势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史学知识和文物内涵。原物为一车一马,青铜铸造,工艺精湛,外形雄伟壮观、灵动典雅,属全国罕见。
牛虎铜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出土。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它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因其器型奇特,构思新颖,极具艺术观赏价值。
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乌杨石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进深1.7米,子阙高2.6米,重10吨。上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
双体陶罐发现于藏区昌都的卡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双体陶罐外部光滑,漆有朱墨彩绘,虽然整体看起来十分的简单,和中部地区同时期的陶器相对比显得更简陋,但它却是5000年前西藏地区卡若文化的代表,算是当时人类所能做出的最好陶器。
皇后之玺是西汉玉器,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出土。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鎏金銅牛是西夏时期文物,1977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出土。文物青铜质,长1.2米、宽0.38米、高0.45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连中间脊背凹陷也隐约可见。为研究西夏时代的冶金工艺和雕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永乐款铜鎏金观音菩萨像,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坛寺。该器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
《弈棋仕女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画面以弈棋贵妇为中心人物,围绕弈棋有侍婢应候、儿童嬉戏等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风俗画。画面线条流畅,质感逼真,赋彩凝重,带有浓丽丰肥的周昉仕女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