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就是群众的口碑,群众满意了,学校就办好了。”
从1986年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张增印在延安市洛川县石头镇最偏远的两所农村小学任教已经35年了。多年来,他思考最多的是怎样能把家乡的学校办好,如何用满腔的教育情怀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办学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当时,张增印的学校有26亩校农基地,种的全是玉米,因为他家里有拖拉机,因此在担任后勤主任的同时,张增印又多了一个头衔——学校的生产队长,要管好这个“聚宝盆”。1995年9月,在那个喜获丰收的季节,却给张增印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雨季即将来临,正当他带着全校师生热火朝天地抢收玉米的时候,爱人突然告诉他女儿生病了,望着阴霾的天空,他只能忍痛说:“现在很忙,明天吧!”直到第二天早上带孩子到医院才发现孩子得了肺炎。每每想到女儿,张增印内心都无比愧疚,他对得起全校的孩子,唯独对不起自己的女儿。
2001年上级聘用他到镇里的另一所村小担任校长,他带领团队努力工作,使该校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六年位居全镇前列。“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就是群众的口碑,群众满意了,学校就办好了。如何能让群众满意?无非就是我的孩子在学校安全吗?我的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好吗?最关键的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高吗?”张增印说。于是,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就成了张增印追求的目标。
2009年,张增印家乡的小学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生源流失严重,仅剩50多名学生。为了尽快改变学校的面貌,上级组织将他调回这所学校,负责学校的工作。一到任,他就到村里挨家挨户走访,向家长、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家长们说:“你调回来了,我们信任你,你说怎样做,我们都支持你。”
“有了群众做后盾,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不怕。”张增印说。随后他组织召开家长会、村民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村民们自发成立了村教育发展协会,为下一步学校科学有序发展作准备,协助解决学校发展遇到的各种难题。2014年7月,村上和学校发起了“集聚正能量 共铸教育梦”的行动,一场群众办学的序幕拉开了。村干部、党员主动带头为改善办学条件捐款,村民们也慷慨解囊,第一次就募捐资金28.5万元。随后,村上在外工作人员、企业爱心人士等纷纷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献爱心,累计募捐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看到群众这么高的办学热情,看到家长们对我的信任,看到校园里几十名孩子稚嫩、渴望求知的眼神,我很感动。这更加坚定了我一定要办好这所学校的信心和决心。”张增印说。
随后,他立即组织校领导班子结合校情研究制订了学校发展规划与目标,聘请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老师,优化教师队伍。短短几年间,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毕业学生连年升入重点初中。
梧桐花开,凤凰自来。流失的生源又回来了,周边村子的孩子也来了。如今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家长张宏斌、张金明领着孩子说:“咱村学校条件好了,教学质量高了,娃娃们回到村里上学,我们家长也放心啦,再也不会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而发愁,到处奔波了!”家长的这些话仿佛天籁之音給张增印内心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近几年,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来学校调研,协调项目资金,谋划学校发展。2020年延安市智慧互动课堂启动现场会在洛川县石头镇吴家庄完全小学召开,同时在“两级验收”时,政府投资120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了教学楼、教师周转房、餐厅、塑胶运动场、水厕、浴室等。如今学校已经成为延安市的一所农村示范小学。学校的做法被洛川电视台、延安电视台、宁波电视台、《三秦都市报》、《教师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张增印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期间,学院领导把学校的办学模式作为乡村教育发展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对张增印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
张增印用一份热爱与一份责任谱写人民教师的严谨笃学,用一份脚踏实地守护着自己的乡村教育梦,同时也守护着孩子们的上学梦。
刘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