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书信及其写作

2021-11-02 13:55周永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黎民书信

周永沛

【理论解说】

书信是人际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说得严谨点,书信就是以书写于纸张等文字记录体上的文字(或图像)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书信通常由笺文和封文两部分构成,箋文是写在信笺上的文字(或图像),封文是写在信封上的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文字。书信有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大类。一般书信主要指私人信件,包括家书以及朋友、同事之间的问候类书信、请托类书信、规劝类书信、借贷类书信、庆贺类书信等;专用书信是指介绍信、证明信、推荐信、感谢信、申请书、请柬等具有专门用途的书信,多用于单位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微信等现代化的交流信息的载体。但是,书信作为传统的传输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纸质应用文书,受到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喜爱,它的独特的传输功能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是许多现代化的信息交流载体所难以替代的。这里,为了帮助中学生朋友深入地认识书信的重要作用,学会书信的写法,兹就书信的演变历史,书信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做些探讨,以供中学生朋友参考。

一、书信的前世今生

书信,作为一个联合式结构的实词,其词素“书”,本义是书写,后转义为写出来供交流的文本;词素“信”,本义为言语真实、诚信,后转义为消息、讯息。可见,在“书信”一词中,“书”和“信”,意义是相一致的。其实,今天的“信”,在古代一般都称为“书”,如李白的《感兴六首·其三》,就有“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的句子,其中的“作书”,就是写信的意思。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这两句诗中的“家书”,则是家信的意思。直到明清时代,把“书”称为“信”的情形才开始出现,如明人范汭的诗《平溪》“欲寄乡园信,黔南断雁飞”中的“信”,即是“信件”之意。

在我国的文明史上,书信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字产生以前,书信就已存在,不过是以口口相传的方法交流信息而已,这种书信叫作“口信”。在文字产生以后,书信的变化就大了,可以分成两个时期来看。第一个时期是指纸张出现之前。其时,有些人是以传递或交换实物的方式沟通信息,这种实物就是“物信”;有些人是采用刻符的方式沟通信息,因而就产生了贝壳信、甲骨信、绢帛信、竹简信等多种书信形式。如殷墟出土的第513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第二个时期是指纸张出现之后。据考证,纸张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但由于比较粗糙,还不能用来书写。所以,其时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写在竹片上的。纸张直到东汉时期经过蔡伦的改进以后,才被较为普遍地当作书写文字的材料,从而为书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质条件。

时代走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开始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一些名人的书信尤受推重,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到了唐宋时期,书信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迎来了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唐宋八大家的书信作品,如韩愈的《与孟东野书》、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都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成了家喻户晓的散文佳作。进入明清时期,书信领域的“家书”写作又兴盛起来,著名的如《王阳明训子家书》《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等都是古代修身文化和齐家文化的代表性著作。

在古代,因为书信品类繁多,又和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还为书信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别称,诸如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八行书等等,不一而足。

到了“五四”时期,书信开始走上了白话文的道路,白话成为了人民大众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重要载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书信的种类更在不断地增多,书信的作用也在不断地扩大,书信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社交往来和公务活动须臾不可缺少的人际沟通桥梁。在当前的电子信息时代,尽管纸质书信有所减少,但中学生朋友也应从书信的演变史中汲取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书信认知,提高自己的书信写作能力。

二、书信的常规格式

有言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书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经过历年历代人们写作实践的不断改进,遵循着“约定俗成谓之宜”的原则,它的各个部件也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居其位,形成了一套世所公认的常规格式,其笺文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五项内容。现分述如下。

一是称呼。称呼又叫“起首语”,是对写信对象的称谓,要顶格写在信笺首行,后面加上冒号。需要注意的是写称呼是有一些讲究的。首先,称呼要写在首行顶格,是表示对写信对象的尊重。其次,要根据写信对象的不同身份采用不尽相同的称谓。对长辈,对平辈,对晚辈,对师长,对朋友,对上级,对异性,对多人,对集体,称呼都应根据长幼亲疏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或是直呼其名,或是加上某些前缀后缀,都要做到恰如其分,既保持礼数,又不失身份。前缀可以是“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之类的形容词,后缀可以是“先生”“师傅”“姐姐”之类的身份词语。

二是正文。正文一般包括三块内容。第一块是问候语。问候语是礼貌性语言,体现了书信本身和写信人的文明程度,如“您好!”“春节愉快!”等等。问候语要写在称呼下面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第二块是启始语。启始语是“预热”部分,如“近来一切可好”“久未见面,时在念中”之类。启始语看似寒暄的话,其实是下面主要内容的“引言”,它能产生亲切感,避免直接谈主要内容的突兀性。启始语有时也独立成段。第三块是主体文,系正文的主要部分。它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也可以是致贺慰问、劝谕抒怀等等。这一部分,因为内容较多,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楚,主次分明,详略适当,最好是一事一段,以清晰明快为佳。

三是结尾。结尾又叫祝颂语或致敬语,是正文写完后写的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语,主要是“此致”“敬礼”以及类似的“敬祝”“即颂”“健康”“工作顺利”之类。结尾采用这些礼貌性敬颂语,也是书信本身和写信人文明程度的再次呈现。在写法上,以“此致”“敬礼”为例,一般可以紧接正文,或者在正文的下一行空两格写上“此致”,然后再转行顶格写上“敬礼”。“敬礼”后面也可加上感叹号。有时,不写“此致”,仅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敬礼”一类的祝语、敬语也可以。

四是署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下一行右侧三分之一行的地方。有时为了表示亲近,署名者也可以不写姓氏,有时还可在署名前加上“学生”“侄儿”等身份词语。在署名之后,往往可视写信对象的不同加上“恭呈”“谨上”“敬上”一类谦语,以表示郑重和尊敬。

五是日期。日期一般写在署名的下面一行。有时还可紧接着日期写上写信的地址,以备今后查阅。

此外,在笺文写好以后,如果发现仍有遗漏的事情,或者叙述有欠周全,还可以在日期下面空一行退两格处予以补写。补写的文字前面需加上“又及”或“再启”等字样。如果在署名以后,又有亲属或朋友与写信对象熟悉,也要表达问候之意,还可在署名的下面写上“某某嘱笔致候”一类的话语。

当然,笺文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可以有些差异,但以上述说的常规格式已是众所认可的成熟的格式,是人人必须遵循的。

三、书信的写作要求

清末学者严复在探讨翻译问题时提出过“信、达、雅”的观点,被译界称为翻译的“三字真经”。信,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达,是说翻译的语言要通顺流畅;雅,是说译文要有一定的文采。不难看出,这三者是分别针对译文的内容、译文语言的结构和修辞提出的要求,回答了翻译“准不准、通不通、美不美”的问题。其实,将这三者移用到书信笺文的写作要求上来,也是十分妥当的。

先说“信”。前已说及,“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诚信”的意思。作为书信,本来就是人际间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工具,对私的信件,如对亲人、对朋友,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当然必须说真话,袒露心胸,真诚以对,方可实现亲朋好友之间的信息共享,思想共通,感情共振;对公的信件,如对上级、对集体,想说明某种事情,表明某种态度,提出某种诉求,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说明真实想法,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方能取信于对方,准确地达成写信的目的。严复说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就是“信”,那么,写信要忠实于事实,表现出真情也是“信”。这种“信”是书信写作的第一要求,也是至为重要的要求。例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封言语真实、感情真挚的著名信件。它完美地演绎了“信”字的内涵,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是一篇宝贵的爱国主义教材。

再说“达”。“达”的本义是“通达”,常引申为“通晓”之意。严复强调译文的语言要通晓畅达,那么,作为书信,通晓畅达也是必要要求。试想,翻译文字如果佶屈聱牙,必然味同嚼蜡,不受读者待见。同样的,如果书信写得晦涩难懂,甚至出现一堆语法错误,也势必会让人产生如啃鸡肋之感,绝不会受到收信人的欢迎。因此,写信一定要努力追求明白如话,晓畅流利,不但要力避语法错误,而且要让语言所承载的真实思想汩汩地溢出以让人信服,要让语言所蕴含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淌以让人感动。唯其如此,才能说语言的运用真正达到了“达”的境界。例如,傅雷先生作为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其语言功底是极其深厚的,但其《傅雷家书》却看不出丝毫艰涩的痕迹,反而是娓娓道来,明白如话,以谈家常的口吻和流畅自然的笔调讲述了许多深刻的文艺思想和教育理念,给人们以莫大的启发和教育,实在是“达”的典范样本。

最后说说“雅”。“雅”是个多义词,含有“正确、规范、美好、高尚”的意涵。严复说的“雅”,是取用“美好、高尚”之意,强调翻译还要富于文采,具有美感,才能拥有读者。书信,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也必须修饰文字,在“雅”字上下功夫,力求斐然而有文采,才能激起收信人的阅读兴趣,由衷地感到读信就是一种美感享受,就是一种精神慰藉。因此,“雅”的追求,也是书信写作的重要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强调书信的語言要“雅”,要有文采,并不是指文辞要多么华美和艳丽,而是说语言要高雅、文雅、庄重和得体,不失潇洒雅致的风范。例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亲笔写信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是,其语言就非常庄重高雅。再如,郭沫若、茅盾写给朋友、同行的许多书信,也都用语典雅,别具文华。

总之,要写出规范的有质量的书信来,除了要研究书信文化,了解书信的重要性,遵循常规的书信格式以外,探讨内容和形式上的“信、达、雅”,无疑也是一种理想的不二追求。中学生朋友学习书信写作,应该奔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佳作导向】

一、例文解析

致颜黎民(节选)

鲁 迅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那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

就这样的结束罢。

祝你们好

鲁迅

四月十五夜

[解析]

《致颜黎民》是鲁迅书信的名篇,曾被选入语文教材,还被列为背诵篇目,篇幅虽然短小,却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

原信的正文部分有六个自然段,这里节选的是前面三个自然段。在这三个自然段中,鲁迅先生通过答复颜黎民的回信,阐述了他的读书观。即读书要读多人著作,以拓宽品位视野;读书要读多科著作,以拓宽学科视野;读书要读兴趣著作,以拓宽知识视野。这是鲁迅先生长年读书的经验总结,他用来指导颜黎民,足见他对青年人的关爱之心是多么热诚。

另外,这封书信的写作格式极为规范,完全可以视作样本。需要特别提起的是,在称呼上,鲁迅先生在颜黎民的姓名后面置一“君”字,虽说这是当时称呼的惯例,但作为名人的鲁迅先生屈尊称后辈为“君”,可见他的谦虚精神和对后辈青年的尊重态度是多么值得钦佩。

这封信的内容写作,也完全合乎“信、达、雅”的要求。

首先,和颜黎民的通信是实有其事,读书观的陈述是真实思想,这些真实的内容,不正是“信”的表现吗?其次,关于“达”,鲁迅的学力是极为深厚的,但因为这封信是写给后辈青年的,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他采用了质朴通俗的风格,好像是在推心置腹地與颜黎民谈心,极其亲切自然,晓畅明快。这当然就是“达”了。至于语言表达上的“雅”,则主要表现在信中的比喻上,以蜜蜂采花喻示“读书要读多人著作”,以今人不应面对月缺花残而黯然泪下喻示“读书要读多科著作”,以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和电影喻示“读书要读兴趣著作”,这些都是“雅”的笔调。

总之,短短的一篇书信,可圈可点之处如此之多,非大手笔岂能如此!特别是那个“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的关于要读多人之书的比喻,已成为读书指导的经典名言,让诸多学子受益良多。

二、训练题

1.查资料,简述颜黎民的生平。

2.有人说鲁迅的这封信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表现在哪里?

《谈谈书信及其写作》参考答案

1.颜黎民(1912—1947),原名颜邦定,重庆梁平人。1934年,在北平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半年。出狱后任小学教员,以颜黎民署名给鲁迅写信。1938年,到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到安徽参加民运工作。1947年7月,在华东野战军南麻战役牛头崮战斗中光荣牺牲,时为三野二纵队某团营教导员,化名白锐,被称为“白锐烈士”。

2.表现在:①用平易质朴的语言阐明重要的读书观,构成了阅读指导的三项原则;②以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深奥的阅读原理,已成为阅读指导的经典名言。

猜你喜欢
黎民书信
国祭
失窃的书信
打分
山坡羊·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看大唐歌舞
某老板接电话
共 筑
“黎民”释义
赞群众路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