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不同时期声乐作品演唱风格分析

2021-11-02 12:50刘嘉盈
黑河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演唱分析冼星海

刘嘉盈

[摘 要]冼星海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一位令人敬仰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他创作的抗战歌曲,更是引发了当时音乐界的潮流。本文通过对冼星海不同时期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研究,讲述了冼星海声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演唱风格的异同点,以期为声乐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分析

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他不仅将西方的音乐技术引入了中国,还把西方的音乐技术与中国的音乐文化融合起来,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他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的演唱风格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试对其不同阶段作品的演唱风格作以探索。

一、冼星海作品的创作背景

(一)社会背景

“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在当时的危机下,许多群众自发加入抗战组织。此时中国共产党要求我们团结一心、不搞内乱、对抗外敌。这个时候,音乐家们也联合在一起,共同创作出大量歌颂祖国、保卫祖国的抗战歌曲。这些抗战歌曲题材丰富,有合唱、独唱、交响音乐等多种体裁,如《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推动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音乐环境

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我国兴办新式学堂并在学堂内部开设音乐课程,同时,在清朝末期许多学生去西方学习音乐技术,把西方音乐技术理论带了回来。1920年,我国建立了一批专科音乐院校,专门教授西方音乐理论,还组织了军乐队。苏联的音乐家在十月革命后在我国东北组建了交响乐团。在之后的几年里,交响乐团先后演奏了上百场音乐会,这些演出推动了西方音乐在我国的发展。1931年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激发了全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愤怒。不管是工农阶级还是音乐家群体,都试图为这场战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量的抗战歌曲就是在这种情景下被创作出来,中华人民共同的抗战热情被彻底点燃起来了。

二、冼星海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演唱风格比较

(一)上海时期:1935-1937《夜半歌声》

1.词作者及创作背景

《夜半歌声》是冼星海、田汉为同名影片所作的主题歌,反映了当时在封建统治阶级的蛮横专制下,宋丹萍等人对抗黑暗、对抗压迫、对抗剥削的的主题。

2.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

《夜半歌声》是一个三部曲式(A-B-A),这部作品A段表现夜半夜深人静的场面,演唱时要注意音色表现出小调特有的忧郁、色彩暗淡,力度上控制弱一点,压制住情感。第五乐句开始,连续四个排比小分句,要注意旋律的律动性,一点一点把人物度过漫漫长夜的心态表现出来。B 段演唱时要分为三种情绪,从42小节开始节奏就发生了改变,然后节奏放慢,想到了爱情,最后又想到人间的不公。演唱情绪上应该从抒情到悲痛,再到期望,讲究抑扬顿挫。再现A由D到T,结束感十足。整部作品作为咏叹调,具有西洋的抒情悲剧风格,演唱时要把握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内心情感,要注意唱腔、气口、各种音型的处理。注重形象刻画的同时,又不可以过于夸张,处理过度。

(二)武汉时期:1937-1938《太行山上》

1.词作者及创作背景

合唱曲《太行山上》是作曲家桂涛声作词,1938年拿去给冼星海先生编曲的。这样一首庄严肃穆的合唱作品,同时也是后来电影《风雪太行山》的主题曲。

2.作品分析及其演唱处理

首先从歌词可以看出本曲讲述的是一个从远到近的情景,远观:红日升起,抗日战争必定胜利;近看: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是太行山的真实写照;再近看:母亲送儿子上战场。作者想表达四万万同胞团结一心终会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

这首合唱作品是二部曲式。由女声缓慢的、明亮的进入,展现出在山谷环绕的声音;第二乐段为进行曲,演唱的时候节奏要加快,注意切分,要有弹性,表现出游击队员与日军对垒的英勇奋战气势。

(1)声部演唱结合于情感

歌曲如果没有了情感,那就没有了灵魂。这部作品是由男女声部组成,女声音色平直缓慢,速度连贯、抒情;男声音色热情响亮,音色短促。男女声要相互呼应,表现游击战士们抗击日寇的信念和决心。前后两段要有力度和表情上的比照,面部表情也应随情绪而变化。

(2)呼吸方法

A段舒缓柔情,呼吸时应注意要缓慢吸气、呼气,保持气息稳定;B段急促富有战斗性,呼吸时要注意急吸缓慢呼气保持紧张状态。

(3)咬字的处理

合唱中只有处理好咬字的问题,才能把握好作品。A段为抒情段落,演唱要做到音断气不断,要注意字与字的衔接,中间不能出现断裂感。而B段属于进行曲段落,咬字一定要干脆、利落、坚定,咬住字头,注意字的完整性和嘴的灵活性。这首合唱歌曲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结束在韵母ang上,归韵时要注意口型。

(三)延安时期:1938-1940《黄河大合唱》

1.词作者及创作背景

诗人光未然1939年给《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词。《黄河大合唱》拿到冼星海面前谱曲的时候,他还卧病在床,只用了六天的工夫,这部以黄河为背景的大合唱就被创作出来。反映了中华四万万同胞保家卫国、顽强奋斗、抗战胜利的必胜决心。

2.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

《黄水谣》的曲式构造为再现的三部曲式(A-B-A)。整部作品内在情感上也分为三个部分,要用三种不同的音色进行演绎。第一段,描绘黄河波涛汹涌、氣势宏大,农民辛苦耕作,应该用抒情、柔美的音色,表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第二段,日军入侵,对我国百姓残忍杀害,百姓流离失所、草芥人命,演唱时声音应该低沉、痛苦、略带“哭腔”表达对残暴日寇的控诉;再现段,描绘的场面确截然不同。黄河的水呀!依然滚滚流淌,可怜平民百姓却要痛苦生活,处处都是残骸。这里演唱处理时要把声音放低,表达无奈、绝望还有恨。表演者在表现这部作品时首先要把握整体的爱国情感,三段情绪要有对比,呼吸上要注意不能急促,平稳的呼吸,演绎悲伤的情绪。这部作品音区范围相对较广,一句歌词从低音区直至进入到中音区,要做到声区转化的统一,注意真声与假声转换及混合占比。

《黄河怨》这部作品分为四部分,节奏上极富变化性,音乐主题交替出现、变换。第一部分开始于中声区,仿佛是一位老妇人在呼喊,注意气息,中声区容易出现声音站不住、发抖。这里要长吸气,做到音断气不断,想哭又哭不出来,压抑住自己的情绪。第二部分,四个连续的排比句,在谱面上是不断激进的,情绪也要越来越激烈,与第一部分要做出对比。第三部分,“狂风啊,暴雨啊,黄河水啊”三个连续的“啊”字也表现出老妇人的无奈,演唱速度上要逐渐放慢,要有越来越绝望的情绪。第四部分,全曲情感达到最高临界点,“死的这样惨”“血债偿还”债是曲子中最高的音,用气息把字送出去并能保持住,力度上不是减弱而是加强,做到强、中强、收。

(四)三个时期艺术特点比较

对照冼星海在几个创作时间段的成就,我们会发现他的创作身份发生了变化:他在上海时期是专业的作曲家,在武汉时期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引导者,到延安时期,集体观念加强,创作了许多大合唱作品。演唱风格上,上海时期多半以诗词为题材,贴近社会现实,大部分是抒情性的独唱。在武汉时期已经参加了抗日救亡歌曲,多半是悲壯乐观的,有抒情性的,有进行曲,还有合唱,大部分是抗日题材。在延安时期,题材贴近社会生活,大部分是反映解放区的,情感多半是怨恨悲壮,创有四部大合唱。

1.共同点

冼星海的作品是西方技术与中方技术相结合,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大部分以抒情为主,反映抗战题材,也反映了中华人民四万万同胞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

2.不同点

在上海时期,虽然冼星海的作品集中表现当时社会现状、百姓的痛苦生活,但还没有上升到国家这个程度,大部分是情歌、独唱作品。其个人风格强调情感,大部分是与封建势力对抗的思想。在武汉时期,冼星海的作品集中表现在这场拯救百姓于水火之后的歌咏运动,将抒情性的情绪与进行曲的曲调利用西方的技法融入到中国民间音乐当中,从一位专业的作曲家转换为参加革命的一员,进行曲大多是富有战斗性。在延安时期,则是冼星海创作的巅峰时期。将西洋音乐技术和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完全联合在一起。《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大合唱已经将西洋的交响乐性质融入到中国的民间特色中。《生产大合唱》采风于陕北地区民间小调。《牺盟大合唱》采风于山西地区民间歌曲。

参考文献:

[1]黄斯绮.冼星海三首不同时期抗战声乐作品音乐与演唱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崔钰伟. 冼星海艺术歌曲演唱与教学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 2019.

[3]梁爽. 冼星海抗战歌曲的艺术特征[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4]杜桂玲.黄河涛声萦回于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三首作品音乐与演唱探析[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演唱分析冼星海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歌剧选段《木兰花》演唱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