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新时代需要职业教育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论述回答了这3个问题,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立德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树人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思考如何将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自”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我反省后,进行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后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强调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00后”已经成为五年制高职的主力军。首先,高职院校的“00后”正处在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未形成,常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其次,他们具有鲜明的群体、时代特色。在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价值取向个性化、思政教育被动化、日常生活网络化、学习形式自主化等群体特点。这也导致他们缺乏对自我的深层思考,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极大挑战。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解读和剖析,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我身心、思维的认识,包括外在特点,也包括内在特质,如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志向等,还包括人际交往中的形象,如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等。自我评价是指对自我的反省,包括对行为、思维、人格的价值判断。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等,统称自我认知。
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状况对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编五年制高职生自我认知调查问卷,以某卫生类五年制高职院校为例,分析高职生自我认知现状,探讨通过“三自”教育,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选择某卫生类五年制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9%。选取被试时保证其具有代表性,注意性别、年级、是否为学生会干部。
利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工具为自编五年制高职生自我认知调查问卷,包括性格认知、自我学习、自我观察、自我评价、人生方向和目标寻找几方面,共26道题。
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4.52%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外向,38.0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外向,32.90%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内向,2.58%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内向,21.9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双重性格。选择双重性格的比例不小,说明学生对自身性格有较全面的认识。对与问题“性格和哪些因素有关”(多选题),学生的选择率由高到低分别是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遗传因素(见图1)。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身性格判断较客观。研究还发现,43.8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说明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并且愿意改变。还有36.77%的学生不确定是否有必要改变性格。
图1 学生对问题“性格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回答情况
数据显示,只有34.34%的学生自信心及自主性强,60.61%的学生自信心一般,还有5.05%的学生表示很没有自信。高职生从中考失利中成长起来,社会大环境的认知偏见使得高职生自信心不足。但是,对于问题“当你做一件事就快成功时,却遭到失败,你会怎样”,9.09%的学生很乐观,表示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将其完成;73.74%的学生表示会失望,但仍会继续努力;16.16%的学生十分沮丧,并会放弃。说明大多数学生愿意积极面对挫折,继续努力,不会因为一时失败而放弃。
27.27%的学生很确定今后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57.58%的学生基本确定。对于问题“为了未来生活,你将会怎么做”(见图2),除了18.18%的学生选择维持现状,其他学生都愿意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积极改变。同时也发现高职生更愿意选择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更注重立足职场的能力。
图2 学生对问题“为了未来的生活,你将会怎么做”的回答情况
数据显示,9.03%的学生会通过一件事对自己做出评价,25.80%的学生基本会,27.74%的学生不确定,29.67%的学生基本不会,7.74%的学生完全不会。其中,身为学生会成员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普通学生,说明学生会工作有助于提高自身能力,学生自我评价也有明显提高。
38.38%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请教他人;33.33%的学生不确定是否会请教他人,28.28%的学生不大会请教他人。数据分析显示,高职生自我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需要进一步引导。
分析统计结果发现,高职生对自己的性格有较清晰的认识,说明其自我认知比较全面。但自我认知状况差异较大,很多高职生对自身认识不够清楚,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也较片面,但是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愿意改变现状,进行自我提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侧重于技能培养,但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自控力差,知识掌握能力较差,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常常出现矛盾,导致他们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自我认知不明确。
需要注意的是,高职生自我认知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对自我认知影响较大。自我认知过低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从而出现焦虑、孤独、逆反心理,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自我认知过高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当无法达到心理预期时,会出现巨大的落差。所以,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这一点提醒我们对高职生的思政教育需要因人而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逐渐理解自我认知,并积极调整自我认知。同时,即将步入社会的焦虑和期盼心理,也会增强自我意识,多数学生愿意积极改变现状进行自我提升,希望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特别是实习阶段的经历,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更立体,自我体验更丰富,自我反思能力更强。但是,也有小部分学生实习后仍然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自我反思不够,从而阻碍了自我提高的步伐。
现阶段的思政课程旨在通过对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介绍自我的4个方面,即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帮助学生分析“现在的我”与“将来的我”的差距,实现对自我的认知,但实际上这还远远不够。近年来,高职生心理问题频发,体系完整的自我认知课程对于高职生来说越发重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自我”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让学生知道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调适、能力可以提高,同时还让学生掌握工具测评、面对面咨询等多种认知方法,学会自我评价。可以通过主题探究、辩论、演讲等,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认识自己的道德品质、能力水平,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树立信心,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后,确定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确定目标的前提是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等。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也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以本次研究的学校为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大多数学生专业认知、职业认知几乎为零。期望通过一学期的在校学习,就制订出比较有实际意义的规划几乎不可能。多数一年级学生能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只限于学校学习阶段,中长期规划的制订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时间需要进一步考量,做到与“自我”课程衔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可以运用系列班会的形式进行指导,组织全班设计自我评价体系,进行阶段性自评与他评,在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中深刻认识自己。
自我服务过程是自我体验最强烈的过程。高职学校的学生会、团委、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学生在自我服务的工作和活动中自我挖掘、自我发展、自我规划,得到的锻炼是全方位的。但是,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这些,在“三自”原则下重构学生会、团委、社团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政教育的突破口。
通过工学结合、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工作中担任角色,在合作中体验情绪、体验付出,展示自我,激发自信,产生对职业的热爱,实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调查发现,高职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都很重视,知道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我。但是,学校对于班级、学生监管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出现心理问题。“自我”课程体系应该从校内延续到校外,建立追踪式个人档案,实现学校监控、自我监控。
高职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进行高职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该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自”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育,只有将两者结合,立德树人于无形,才能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