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岑荣金
独角兽企业,通常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它们常常是新经济的开拓者,拥有独创性或颠覆性技术、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
如今,独角兽企业的多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
不同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而不同。如:CB Insight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全球独角兽企业有610家,其中美国304家,中国143家;IT桔子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独角兽企业有641家,其中中国264家,美国240家。
虽然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美国在各个榜单都是独角兽分布最多的两个国家。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和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联合发布的《数字经济先锋: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报告(2020)》,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地非常集中,超过70%的独角兽来自全球创新创业中心城市,基本集中在北京、旧金山、上海、深圳、杭州、纽约。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名单中,中国、美国独角兽企业合计占比81.6%;美国独角兽企业中,来自加州、纽约的企业占比超过70%;中国独角兽企业中,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企业合计占比76.5%(如图1)。
图1 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排名前十五名城市分布
60%以上的独角兽企业都是硬科技企业。
硬科技独角兽广泛分布于大数据、智能硬件、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新造车、智能医疗、新材料、信息安全、芯片等领域。
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的典型特征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对生产生活具有颠覆性影响,具有极高的门槛。
综合来看可以发现,独角兽的团队具有一些鲜明特质:高学历、名校、连续创业、头部企业经历、10年以上工作经验。
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CEO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约78%。一项对2005年以来在美国创立的195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的调查显示,创始团队中,50%的创始人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医药类通常有28年工作经验;创始团队中,有连续创业经历的占60%;有连续创业经历的创始人中,70%的人有过至少一次成功的创业经历。这些研究反映了独角兽成长的一些要素。
差异化、有场景、有资源导入,是独角兽企业产品的要求。
首先,要通过足够差异化的产品与现有企业竞争。通常而言,一开始就做颠覆性产品,难度极高,因为需要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现实是,65%以上的独角兽产品只是从别人手中分一杯羹,并没有创造新的市场,也就是说,是在存量市场中重新创造机会。如何通过产品这一核心获得竞争优势?那就是要足够差异化。
其次,开创性的技术需要找到应用场景。光有技术不够,好的技术需要好的商业模式,“技术+场景”的组合已是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的利器。以前几年很热的风口——人工智能、AR、VR为例,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真正能够落地的、独角兽能够持续成长的、最成功的场景是安防。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安防市场,实际上安防市场支撑起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其他领域相对来说就很难了,因为人工智能一定是在与大数据、与相关政策紧密关联的一些应用场景才有可能很好地应用。AR和VR领域,三四年前的热度非常高,但很难找到落地的应用场景,或者说技术还没有进步到那一步。所以说,开创一项技术,一定要找到当下的应用场景,“技术+场景”才是硬科技独角兽成长的秘籍。
再次,起步阶段需要适度的资源导入。产品要获得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配套资源导入,上下游配套产业基础同步发展。例如,自动驾驶的发展,需要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5G网络的同步推进。同时,还要有市场资源导入。再好的项目、再好的产品没有市场资源,也很难推广。所以,前期依托创始人、股东单位等导入市场资源、支持公司发展十分必要。
统计显示,多数独角兽企业,在初期融资阶段并不乐观;少数潜力独角兽企业,初期融资规模较大;但超过90%的独角兽企业通过风险投资获得资本支持;多数独角兽企业持续获得资本支持,融资金额多在2至4亿美元,医药类、互联网类融资金额可能高达10亿美元以上。
除了IPO、并购等正常退榜形式,独角兽也会因其他原因退出榜单。根据IT桔子统计数据,2020年度,有27%的独角兽企业因P2P爆雷、经营不善、被收购、经营困难、破产倒闭等原因退出榜单。
培育独角兽,首先要抓人才建设。这里面有两个维度:
一是在高校里培育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最成功的是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发展和崛起与斯坦福大学密不可分。来自pitchbook关于美国各大学毕业生创业及获得风险投资情况的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8年6月,斯坦福1178位毕业生创办了1015家企业,融资总金额288亿美元,居于榜首。其中,仅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并筹集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初创企业数量就达到195家。相比而言,国内高校的差距很明显。
二是创造环境吸引优秀的创业人才。包括吸引跨国公司高管人才、世界顶级公司人才、连续成功创业者等,这些人才往往能够成为独角兽企业的缔造者。要努力吸引这些顶级人才,借助其经验和智慧,创造和培育独角兽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大课题,存在很多瓶颈和障碍,如能成功破题,将对各地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的创新源头——高校,这个发动机还没有真正启动。如果这个发动机启动了,我们的科技创新、科技转化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探索搭建科技成果云平台,将高校科技成果上云,云平台由专门团队运营,通过会员的形式吸纳上市公司、企业、创投机构等;通过平台运营方分析、遴选有商业价值的科技成果,对接给平台会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可探索的路径之一(如图2)。
图2 科技成果云平台搭建架构
此外,要加强职业经理人培养,建立技术转化中心。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成熟的方法,我国也很重视,但是效果还不明显。
一是鼓励加大科技研发。通过提高R&D(研究与开发)费用扣除标准、提高设备折旧率来加速高新技术企业收回投资。政府的引导能够为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二是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重点产业市场准入的便利化水平。
三是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产品给予政府采购支持。例如,上世纪美国国防部购买航空产品、电子产品,促进了半导体等产业的崛起。独角兽企业在规模还不大时,其创新产品如何获得初始订单至关重要。如果参加政府采购招投标,它们常常会因为规模小等原因无法入围。在市场采购方面,政府给予一定的关注、支持,这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会很有帮助。
四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例如,为促进生化产业(含生物工程、医药)发展,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设立10亿美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并以税收优惠形式支持生化企业发展。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
在培育独角兽方面,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资本的专业判断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要大力支持创业投资的发展。
一是加大创业投资资本供给。确保已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到位,实现政府引导资金的预算化、常态化管理。鼓励银行、保险、家族办公室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养老金出资创业投资基金。
二是优化创业投资税收体系。降低创业投资的税负有助于更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创业投资成二败八,独角兽企业都是万里挑一,征税方式应契合创投行业特点。
三是进一步深化注册制改革。注册制增强了投资机构挖掘独角兽的信心,但目前仍有窗口指导,存在一些问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