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倩 杨林娟
(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兰州 73007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市场和技术三重风险,为了规避和分散风险,农业保险由此应运而生,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工具。自2007年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以来,农业保险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化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促进各地区农业保险协调发展是当前农业保险工作的要点,也是实现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之一。2016年财政部下发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对各区域实施了差异化的保费补贴政策,种植业方面,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高于东部地区5%,养殖业方面补贴50%,高于东部地区10%。2019年10月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央财政要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地以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实现农业保险的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甘肃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和类型不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农业保险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化现象。
国外对农业保险区域差异问题的研究较少,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们关于保险业区域差异的问题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本文研究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孙秀清、吴祥佑分别从全国和区域视角对我国保险业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均认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化现象突出[1-2]。徐贵华、张友祥等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化现象,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能促进各地区农业保险协调发展[3-4]。张欣和于洋认为租值消散问题越严重农业保险的发展潜力越高,因此政府的财政补贴会阻碍农业保险的发展[5]。聂文广以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变动为研究对象,指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地区农业的资源分布状况并不一致[6]。杨红蕾和张祖荣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发现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区域差异化现象明显,主要原因是各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同[7]。穆磊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山东省农业保险发展区域差异化问题较为明显[8]。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认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测算时选取的指标大多都是总量指标,较为片面;二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全国层面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的,对省域范围内农业保险差异化问题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域,选取农业保险的相关指标数据,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化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甘肃省自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农业保险市场迅速扩大,保费收入也逐年增加。根据《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报告(2007—2019)》,保费收入由2009年的3 8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66 978万元,平均增长率达54.68%,增速较快。农业保险密度由2009年的2.28元/人增加到2019年的122.52元/人,增加了53倍多;农业保险深度由2009年的0.05%增加到2019年的0.88%,表明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参保程度较高,而且农业保险的渗透度逐渐增大。为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向农户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甘肃省逐步构建了“中央+省级+市县”相互补充的补贴体系。补贴资金由2009年的3 301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 597万元,增长了40倍,其中中央补贴资金十年间增长了近20倍,省级补贴资金十年增长了54倍,市县补贴资金十年增长了62倍。2009—2019年累计提供保额33 899 125万元,共处理农业保险理赔案件849 213件,累计赔付支出达511 576.8万元,整体赔付水平较高,为农户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
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测算。首先确定一个由s行和t列组成的矩阵Xst,其中s是各市(州),t是选取的指标个数,Xst是第i个市(州)的第j个指标值,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数据标准化后会出现数值为0的情况,为使熵值法得以合理应用,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非0化处理。
(1)
计算第j个指标信息熵值Ej与效用值hj:
(2)
(3)
hj=1-Ej
(4)
得到第j个指标的权重wj:
(5)
最后计算综合得分:
(6)
借鉴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充分考虑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相对和绝对指标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从农业保险的规模、渗透度和发展速度3个维度出发,选择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密度、深度以及保费收入增长率4个指标,运用熵值综合指数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甘肃发展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以及甘肃省统计局等网站。
3.3.1 测度结果
采用熵值综合指数法对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计算结果见表1。
运用SPSS 20.0软件对各市(州)的综合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看出,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按区域大致可分为4类:一类区域是甘南州;二类区域包括武威、张掖、定西和兰州;三类区域包括平凉、酒泉、庆阳、天水和嘉峪关;四类区域包括白银、金昌、临夏和陇南。
3.3.2 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看出,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在2010—2014年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农险保费收入、农险密度与深度的增长速度较快;在2015—2019年逐渐趋于稳定,增速放缓,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甘南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最高,金昌市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最低。结合图1可知,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均值排名在1至7的市(州)有甘南、定西、张掖、武威、酒泉、兰州、平凉,其中属于第一类区域的有1个,属于第二类区域的有4个,属于第三类区域的有2个。综合得分均值排名在8至14的市(州)有庆阳、天水、白银、金昌、陇南、嘉峪关、临夏,其中属于第三类区域的有3个,属于第四类区域的有4个。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甘南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指数最高(0.814),最低的是金昌市(0.091),两地相差近8倍,其余各市(州)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时间维度看,全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指数从2010年的0.201上升到2018年的0.503,增速较快,但2019年全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指数有所降低;由于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种养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等不同,因此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同,从而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其中甘南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由2010年的0.164增长到2018年的0.956,增长近5倍,增速最快,自2012年起甘南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一直位列全省首位,而金昌市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由2010年的0.238下降至2019年的0.091,呈现负增长态势,说明该市农险的发展增速放缓,原因在于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种养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等不同,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同,从而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从区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图(图2)可以看出:4类区域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均稳中有进,表明农业保险在各个区域均得到了发展,而且由于农险险种的增加与财政补贴范围的扩大,农险保费收入逐年增加,农险密度与深度也随之增加。区域间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第一类区域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第二、三、四类区域,且增速较快。第三类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二类区域,且两类区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说明第三类区域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增加较快。
图2 甘肃省各类区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历年变化趋势图
通过借鉴其他学者关于区域差异的研究,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泰尔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衡量,对区域间差异(Theilb)和区域内差异(Theilw)进行具体测算,并对差异的来源进行分析,具体公式如下:
(7)
(8)
(9)
(10)
Theilw=Theil-Theilb
(11)
4.2.1 市级视角下的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可得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与Gini系数。由图3可知,变异系数与Gini系数整体偏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在2013年之前经过小幅上涨之后开始下降,2013年以后下降速度放缓,逐渐趋于稳定,变异系数值在0.4上下波动;农业保险发展水平Gini系数的均值为0.479,具体数值围绕0.45上下波动,说明各市(州)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差异在逐渐缩小。
图3 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年差异变化趋势图
4.2.2 区域视角下的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可得2010—2019年第一、二、三和第四类区域的泰尔指数,以及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9年甘肃省四类区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泰尔指数数值及其分解
从各区域来看,第一类区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最大,其次是第二类区域,第三与第四类区域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从全省来看,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总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较慢,泰尔指数从2012年的0.212下降到2019年的0.117,下降了44.81%。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也呈下降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由2011年的0.099下降到2019年的0.052,下降了47.47%,区域内差异由2010年的0.134下降到2019年的0.065,下降了51.49%。结果表明:2010—2019年甘肃省各区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逐年缩小,各区域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也逐渐缩小,甘肃省农业保险正在向均衡化发展过渡。除此之外,区域间贡献率由2011年的46.56%下降到2019年的44.45%,区域内贡献率由2011年的53.44%上升到2019年的55.55%,说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略低于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但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逐年增大,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在逐年减少。
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发现: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整体来看,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总差异较高,但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高于区域间贡献率;具体而言,第一类区域的差异最大,第三类和第四类区域的差异较小,这4类区域的差异均在逐年缩小,表明各区域均向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为实现农业保险的均衡稳定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要稳抓重点区域,提高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因此,应对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的区域更加重视,不断创新险种,满足需求,提高农业保险的运行效率,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二是要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保险均衡发展。甘肃省地域狭长,东西跨度大,14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种养业结构以及资源禀赋均不相同。因此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开展应根据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种养业结构以及农业资源的具体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并积极引导各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进而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尤其是目前对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区域,从而缩小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其协调发展。三是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农险发展环境。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明确责任,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应在中央政府的指导意见下,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其次,基层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户的保险意识,调动农户的投保积极性,提高参保率;最后,应不断规范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的发放与使用,强化农业保险的支持制度,完善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实现甘肃省农业保险的均衡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