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21-11-01 01:13程卓叶宝兰
国际护理与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优质护理

程卓 叶宝兰

*通讯作者:程卓,1989年1月,女,汉族,陕西宝鸡人,任宝鸡高新医院护士,护师,大专,研究方向:护理学。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效果,了解优质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019年1—6月收治的患者58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19年7—12月收治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及抑郁自评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出院时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自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自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生活质量

一、前言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快、危险程度高、病程长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心血管疾病危害性大,故临床除了要及时、规范治疗外,还要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增强疗效,改善预后。以往临床多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以疾病为中心,以生理需求为重点开展护理服务,但缺乏对患者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干预,易造成患者护理依从性低,整体疗效不佳[1]。优质护理是常规护理的优化与完善,能考虑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开展全方位、高质量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2]。现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12月118例患者纳为研究样本,探究优质护理模式的实用性,现报道如下。

二、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019年1—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5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8~81岁,平均(59.26±8.24)岁;2019年7—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2~80岁,平均(60.43±7.3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P > 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常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和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成立专业护理团队

选取在心内科经过优质护理服务培训且临床经验丰富、责任意识强、工作细致的护理人员组成专业的护理团队,重点培养团队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服务意识,规范护理流程。采取任务到人,岗位到人,权责分明的团队干预[3]。

2. 心理护理

(1)加强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满足患者的需要,可通过与患者握手、拥抱等非语言沟通方式,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2)积极暗示

在介绍、解释疾病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同伴教育向患者介绍抗病经验,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的疑问给予及时解答。

3. 系统评估及指导

护理团队在患者住院期间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建立患者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饮食和生活习惯、服药依从性、烟酒嗜好、精神状态和家族史等[4]。团队人员结合评估情况,对患者的饮食、用药、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 优化服务流程,注重人性化服务

护理团队始终以人为本,换位思考,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改善护理服务流程。病房采用6S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增加患者住院舒适感;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缴费、订外卖、取药等服务[5]。

(三)效果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情况。SAS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1~4级评分,其中5个项目为反向计分。评分≥ 50分表明个体存在焦虑情绪,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为重度焦虑。采用抑郁自评表(SDS)评价患者的抑郁情况。SDS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其中10个项目为反向计分。评分≥ 53分表明个体存在抑郁情绪。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 73分为重度抑郁。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模式满意度评价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滿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评价等级。满意率 = (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两组患者均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问卷填写,对于无法自行完成问卷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理人员就调查内容与其交谈、提问,然后根据患者的回答逐一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核对填写的完整性,发现错项漏项予以及时纠正[6]。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SDS得分的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 >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二)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出院时,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满意21例(36.20%),一般满意25例(43.10%),不满意12例(20.69%),满意度为79.31%(46/58);观察组满意36例(60.00%),一般满意21例(35.00%),不满意3例(5.00%),满意度为95.00%(57/6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04)。

四、讨论

在临床各大科室中,心血管内科属于重要科室,主要收治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这类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发病后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病急、病史长、病情重及死亡率高等,常会给患者的心理、生理带来创伤,其中心理创伤会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到整体临床疗效[7]。因此在对此类患者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外,还应给予高效、舒适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得到改善,进而促使疾病转归。

常规护理是临床护理心血管内科患者常用方法,这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生理需求过于重视,缺乏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干预,导致患者护理期间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到护理工作的开展,甚至还有可能引起护患矛盾。优质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其尊重患者服务主体的地位,能通过加强基础护理,有效落实护理责任制,使护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病情恢复。

优质护理中的加强培训能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水平,增强其服务意识。加强护患交流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信任、依賴护理人员,从而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加强躯体护理能展现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保障护理安全;强化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并掌握必要的自护技能;加强营养指导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康复指导能为病情恢复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患者早日重返正常的生活。研究认为,优质护理是改进护理工作、丰富护理内涵、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及改善护患关系的有效措施,能通过深入开展一系列高质量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增强其责任意识,从而更细致地完成护理工作,减少护理差错,维护好护患关系[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施以优质护理模式能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作为可行性高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大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文新,闫承芳.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20,20(2):231-232.

[2]常秀.优质护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特别健康, 2020,(7):202-203.

[3]江荣荣.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8(30):124,126.

[4]张锦云.优质护理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负性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20,30(19):200-201.

[5]陈洁.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20(21):235-236.

[6]冯旭琴.优质护理对冠心病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8,32(6):989-991.

[7]陈旭娉.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2020,49(9):1169-1171.

[8]刘丽,曾明梅,马丹丹.优质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贵州医药, 2019,43(6):1005-1006.

猜你喜欢
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优质护理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