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介绍
韩延明
语文特级教师,执教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
技法一 追根溯源法
【技法点睛】
时评,就是针对某个热点时事展开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所评的时事,往往是生活现象的客观再现,其本身没有明显的是非对错,需要写作者对其进行认真审视、判断,确定自己的评价标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时评写作的方法,就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剖析事件背后的真相,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体现思考的深度。具体来说,就是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考路径,对事件中的行为或结果层层剥笋,探究其深层的根源,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这样的论证模式,缘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伪。既能体现思维的深刻,又能体现立意的新颖,可谓一箭双雕。如时评《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一文,这样评论“不读书”现象:
当今中国,很多人不爱读书。表面上看,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实则不然,政府官员大多不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大多不读书,因为中国是市场经济,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读书的也不多,中小学教师工作太劳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文章通过简述几类人对读书的态度,得出真正的阅读应是“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这一论点,立意新颖,思维缜密。
范文展示
甘肃马拉松赛悲剧:是天灾,更是人祸!
2021年5月22日,甘肃一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8时,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事件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
一次马拉松赛事,导致21人死亡,教训是极其惨痛的。那么,事故原因到底何在?只有弄清原因,才能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据介绍,灾难主要缘于极端天气。当时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即24公里的CP2附近),突然遭遇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实乃“天灾”。
但是據选手透露,参赛运动员衣着单薄,“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只是作为建议装备写进了赛事手册。比赛中的第一团队跑在最前面,在恶劣天气到来时他们已经到达山顶区域。中午12点前后山顶气温预计在0度上下,同时伴有大风、冻雨和冰雹,山顶没有遮蔽物,也没有补给站。可以想见,遭遇这样的天气,一定会给参赛选手致命一击。在海拔2000米的高度可能突发怎样的意外,赛事主办方应该有科学预判,并制定预防措施。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更没有做到。
今年甘肃黄河石林马拉松赛已是第四届了。此前三届比赛的顺利举办,让赛事组织者放松了警惕。在比赛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在2018年第一届比赛中,组委会对保暖内衣、风衣、救生毯等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对于风衣和保暖内衣的重量都有明确的规定。在2019年的第二届、2020年的第三届比赛中,组委会对保暖内衣、风衣、救生毯等都有明确的强制要求。但随着前三届赛事的成功举办,组委会对强制装备进行了精简。由此可见,赛事主办方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马拉松越野赛原本就有一定风险,当地地形、地貌复杂,极端天气并非罕见,赛事组织方应该有“底线思维”,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状况都考虑进去,并做好应急预案。然而,他们疏忽了;正是他们的疏忽,使21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谁又能说这不是“人祸”呢?
希望此次事故带来的教训,能给所有人一个警示:“底线思维”不可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点评】
本文先介绍“极端天气”状况,显示天气与悲剧的关联性,貌似都是“天灾”惹的祸。紧接着话题一转,重点论述“缺乏科学预判,准备不足”“心存侥幸,麻痹大意”等是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追根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体现思维的深度。最后提出“赛事组织方应该有‘底线思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见解独到,论述深刻。
技法二 辩证分析法
【技法点睛】
辩证分析法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时事进行辩证分析。“一分为二”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写时评要用联系的、变化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看待问题,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不能偏执,顾此失彼,也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暴露思维缺陷。辩证分析时,对是非双方不宜平均用力,而应分清主次,安排好详略,使观点鲜明,主题突出,谨防让读者感到模棱两可,不知所云。如时评《“知识付费”还需扬长避短》一文,这样评论“知识付费”现象:
“知识付费”俨然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又一大“风口”,引领着时代风潮。诚然,“知识付费”的“短平快”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既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愈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切实地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之举。然而,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知识付费”也存在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在推广普及“知识付费”时必须要扬长避短,助其健康发展。
“知识付费”的第一个局限是对知识的过度压缩……
“知识付费”的另一个局限在于同质化现象显著……
文章在简述“知识付费”的“利”之后,用大量篇幅重点论述“知识付费”之“弊”。先略后详,辩证剖析,是非分明,主题突出。
范文展示
请理智对待马拉松赛
韩笑
2021年5月22日,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鸣枪开赛,因遭遇极端天气,多名选手失温被困赛道,一些选手失联。截至23日9时30分,本次赛事中的最后一名失联者已被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一场马拉松赛夺去21条生命,这一代价极为惨烈。这一悲剧足以警醒所有人:马拉松赛,也该降降温了!
众所周知,马拉松是一项体育运动,而运动对于健康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马拉松又是一项极限运动,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安全保障,既不利于健康,也有害于生命。
马拉松的起源或可说明这一点。公元前490年,希腊在一场战役中击败了波斯军队,雅典士兵菲迪皮德斯为了传达获胜的消息,由马拉松平原跑至雅典广场报捷,在极速完成36.2公里的路程并传达胜利的消息后,体力衰竭倒地而亡。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和表彰尽职尽力的英雄菲迪皮德斯的功绩,马拉松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之一。
这些年来,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热度不断攀升。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仅2019年,在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就举办了1828场马拉松赛事。马拉松热的背后,除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也不乏夹杂着运动之外的因素,如奖金、名誉等。一场赛事可以吸引大量关注,无论是对参赛者还是赛事举办方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跑马”有风险,参赛需谨慎。屡屡出现的跑马者死亡事件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有媒体统计,2014到2016年这三年共有12名跑马者猝死。而这次甘肃白银马拉松赛172人参赛21人遇难,死亡率高达12.2%!尽管这与恶劣天气状况有关,但与赛事组织的疏忽渎职、参赛者的复杂心理不无关系。
除了人身安全,马拉松运动是否有益于健康,也值得追问和深思。
跑马拉松可能会带来多种身体损伤。如果跑步姿势不当,极容易造成关节损伤。此外,研究发现,持续超过1-2小时的大强度耐力运动会导致心脏承受过度负荷,这就使心肌过度伸展,造成心肌微损伤。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也会加速心脏“衰老”。
当然,也并不需要谈“跑马”而色变,而是应谨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一方面,赛事组织方要精心筹备,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参赛者要学习相关的运动知识,参加正规训练,不能盲目参赛。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名利观,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科学运动,生命至上,抛却杂念,贵在参与。让马拉松赛健康运行!
【点评】
开篇辩证地亮明观点:马拉松是有益健康的。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素养和安全保障,既不利于健康,也有害于生命。接着,结合马拉松的起源,简要论述马拉松赛的积极作用;然后,集中笔墨论述近年来马拉松赛升温的原因、马拉松赛造成选手死伤的事实以及盲目组织赛事的负面影响,全方位论述“降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辩证分析,逻辑缜密。
技法三 概括归纳法
【技法点睛】
选作时评的材料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一而足,从命题的情感倾向上看,这些材料主要包括正面或负面两种,即材料内容要么是积极的、值得提倡或肯定的,要么是消极的、应予以禁止或否定的。审题立意时,对正面材料要着重论述事件的积极意义,如作用、价值、功能、影响等;对反面材料要着重揭示事件的消极影响,如危害、弊端、诱惑、恶果等。针对这一特点,写作时评时要对正面事件的意义、功能或反面事件的危害、恶果等进行全面的概括总结,使之条理分明,集中凸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读者明辨是非得失,受到警醒启迪。如时评《祖训胜千金,传家更有价》一文这样评论“祖训”这一特殊“传家宝”:
祖训,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胜过千金……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其他两个传家宝,祖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被破坏……
祖训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赋予新的正能量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的“祖训”……
分条概括归纳了“祖训”的意义后,结尾对全文作了总的概括提升:应高度重视祖训的作用和影响,因为社会由千万个家庭组成,涵养家庭文化,能促进社会文明。重申“祖训”是永不贬值的最好传家宝!
范文展示
“没时间想未来”的人生如何出彩
杨朝清
据《广州日报》报道,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做客某科普教育讲座时告诉在座的家长:“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此话一出,舆论哗然。
“没时间想未来”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他道出了当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潜在的教育危机——只关心知识学习,却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只注重培养考试能手,却忽视生活技能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只活在当下,却不放眼未来。
紧张的学习节奏,沉重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还有精神世界的单薄与苍白。生活犹如上紧了的发条,让中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更是一种奢望。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学习过度挤占,难免会导致学生“没时间想未来”。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许多人缺乏安顿期许的空间;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没时间想未来”不仅是中学生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成年人面临的瓶颈。
当高考成为不可绕行的“独木桥”,自主选择对许多人来说或许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习惯替孩子做主的家长,通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倾听孩子的“沉没的声音”。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的成长道路更加平稳、顺畅,许多家长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閱历出发,替孩子制定人生规划。殊不知,这种忽视孩子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的“包办”之举,看似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实质上却桎梏了孩子的思想。长此以往,孩子惯于盲从,缺乏自信、自立。
“没时间想未来”的孩子如何经营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考验着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的阻碍短时间难以根本消除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多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和未来。
【点评】
文章先摆出“没时间想未来”的现象,然后重点分析这种不良现象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没时间独立思考;整天处于困惑之中;只能言听计从“被”安排;惯于盲从,缺乏自信、自立。作者运用“概括归纳法”,历数事件造成的种种弊端,向家长、学校和社会发出警告,救救失去时间自由的孩子们。通过概括归纳,凸显危害,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