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林茂仙
摘 要: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商业银行如何提供一个更具有竞争优势的贷款利率,是经营管理过程取得制胜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从经典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出发,综合吸收了经营实践中影响贷款利率定价的关键因素,提出优化的成本加成贷款利率定价,并利用一个实践案例分析演示,证明优化的成本加成贷款利率定价在衡量商业银行真实贷款成本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关键词:贷款利率;成本加成定价法;风险成本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叠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盈利模式和利润空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不断降低贷款的利率水平也成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让利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化挑战、政策化倾斜和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效率、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甚至是核心点之一。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方法,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模型、价格领导定价模型、客户盈利分析定价模型、风险调整资产收益率的定价模型等。但是,这些贷款定价的模型大都是着眼于宏观或者中观层面,对贷款产品或者贷款对象进行贷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具体贷款产品或者贷款对象的利率水平。这些定价模型无法层层递进、有效分解到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也不利于商业银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开展精细化管理。
对此,本文拟从最简单的贷款成本加成定价模型入手,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对其进行调整与分解,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型,并以某商业银行的某具体贷款产品为例,计算并阐述本文调整优化模型。
一、成本加成定价模型及其调整
成本加成定价模型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制定的贷款利率必须能够覆盖商业银行为进行该笔贷款所发生的资金筹措成本和相关的业务费用,同时还应能补偿商业银行因承担风险所需要的风险溢价。此外,由于银行的目的就是盈利,所以贷款利率还必须要能够保证股东的目标收益率。因此,成本加成定价模型下,贷款利率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补偿费+银行预期利润水平
其中,资金成本主要是指资金的内部转移成本,即存款利率。营运成本也叫做贷款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信贷人员工资、抵押物鉴别、估价、维护所发生的费用,以及贷款调查和管理费用等。风险补偿费就是银行因承担的贷款风险所要求的风险溢价。银行预期利润水平,也称目标收益率,是指银行股东所要求的最低利润水平。
成本加成模型属于内向型的贷款定价模型,它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给贷款定价,突出了银行盈利性的目标,保证了股东所要求的最低利润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该原始的成本加成定价公式除了指出贷款利率的四大构成要素之外,并没有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可以进行细化和改进的信息。为此,本文对贷款利率的定价模型做如下的调整:
贷款利率=行政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
=(直接行政成本+业务监控成本+分摊行政成本)+(股本成本+负债成本+监管成本)+(信用风险成本+利率风险成本+其他风险成本)
上述经调整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突出了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所涉及的行政管理、贷款存款管理、监管与税收管理以及核心的风险管理等各个领域。同时,该调整后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可以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深入细分颗粒度,从而可以聚焦单个条线、单个部门、单个机构、单个产品甚至单个团队的贷款利率定价,从而以贷款利率定价来反映条线、部门、机构、产品、团队的运营管理效率,并在价格的竞争力上来促进降本增率、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
二、各成本因素的解释说明
一笔贷款的利率定价水平,应当能够使商业银行在该笔贷款的收入总额等于银行发放此笔贷款的全部成本,再加上构成银行利润和股东回报的额外金额。从大类角度来讲,这些成本可以分为行政成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
1.行政成本
发放一笔贷款的行政成本,包括直接行政成本、业务监控的行政成本和公共支撑部分所分摊的行政成本。
直接行政成本,包括贷款处理费用、尽职调查成本、法律文件准备费用和评估费用等。
业务监控成本是指贷后管理成本,即贷后监控管理方面投入的成本;一般来说,贷款的贷后管理频率、贷后管理方式(现场或者非现场等)、担保方式(保证、质押、抵押、信用)、规模等都会影响业务监控的成本率。
分摊行政成本是指支持运营管理部分的行政成本,包括办公租金分摊、固定资产维修和折旧、广告费用和行政人员工资、科技支撑费用等。
一般来说,部分直接行政成本会向借款人收取,如尽职调查、准备贷款文件、提供法律意见、注册贷款文件和担保权益等成本。但这个部分的直接行政成本受到监管不同时期、不同政策的影响,往往存在较大的变动,无法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则去确定哪些属于可以收取、哪些属于不可以收取的事项。同时,分摊行政成本也不可能细分到租金、折旧、广告、工资和科技等方方面面,业务监控成本既涉及到业务管理部门和一线业务部门的工资、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成本,也涉及到风控条线人员和部门的工资、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很难一一梳理与分清。
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往往从成本收入比出发,将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的成本从整体成本中予以扣除,再将成本细分为运营条线成本、风险条线成本、科技条线成本和业务条线成本,并按各信贷业务条线所对应的利润贡献占比进行分成,进而计算各个信贷业务条线的行政成本占比。
2.資金成本
资金成本通常是金融机构一笔贷款价格中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机构运营管理中的最大成本支出。一般来说,影响一笔贷款资金成本的关键因素包括:
(1) 用来发放贷款的资金中,银行股本资金和吸收存款资金所占的比例,即资本充足率;
(2) 用来发放贷款的资金中,银行股本资金要求的收益和吸收存款资金的利率成本;
(3) 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对于负债资金来源所要求提取的最低准备金要求和对于负债资金缴纳存款保险金。
具体来说,一笔贷款所包含的资金成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股本成本,二是存款成本,三是监管成本。
①股本成本
根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R)定义及要求,一笔贷款的本金部分至少要有资本充足率对应比例的本金是属于股东需要出资的部分,即贷款本金中股东出资部分所对应的回报要求就是股本成本。
一般来说,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是8%,但商业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都会要求更高一点的资本充足率,比如9.50%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同时,需注意一点的是,资本充足率的使用往往有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在实践中资本充足率往往不会达到监管所要求的下限,而是比下限高一点。比如,监管要求中小企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9.50%,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往往比这个要高,比如10.00%。
另一方面,股东出资会要求相应的资本回报,即ROE。这个ROE即是股东出资部分所要求的成本,而一笔贷款股本成本则是股东回报率与资本充足率的乘积,即
股东成本=股东回报率×资本充足率=ROE×CAR
②负债成本
负债成本即是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以支撑贷款的资金来源成本。
一般来说,负债成本取决于:a.负债类型,是储蓄存款、单位存款、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等等。b.负债成本的分配方法,是加权平均成本还是边际成本,是专项吸收存款的成本还是条线FTP成本等等。但是,这两个因素在决定负债成本方面,起关键性作用的是负债成本分配方法。
在实践运用中,负债成本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资金池”方法,以全部资金来源(负债来源)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负债利息的成本,这是普遍性方法。在该种方法下,负债类型对于负债成本不起决定性影响。
二是“边际成本”方法,为预期贷款而获得了某类负债资金或负债资金的混合,银行为这些负债资金所必须支付的增量利息成本。在该种方法下,负债类型对于负债成本的大小起生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负债成本的高低。
③监管成本
在许多监管体系中,商业银行获得负债还会发生其他额外的成本,最常见的额外成本有两项: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存款保险费率。
若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维持一定水平的存款准备金,则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并不能全额用于贷款,必须把特定比例的存款存入央行账户上。这些账户所获得的利息往往是很小并且远小于吸收存款所付出的成本。
同时,为了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监管机构往往会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购买存款保险,或者自愿参加存款保险体系。对于存款保险所付出的费用则属于负债资金成本的组成部分。
3.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又称风险承担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的过程中,因承担了预期风险而造成的损失。风险成本主要包括:
一是因借款人或保证人不能还款而导致贷款发生损失或不良的可能性(信用风险);
二是若贷款与资金来源未能完美匹配,导致贷款利率与资金成本之间不能同步变动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
三是其他因贷款客户、国家监管政策变动或者其他临时性变动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比如提前还款或者迟延还款等。
一般来说,其他风险和利率风险很难在一笔贷款的利率当中准确定价。因此,通常所说的贷款利率定价主要指的是信用风险方面的定价。而除了信用风险成本之外的其他风险成本,往往是在流动性限额、年度风险政策偏好等内控制度中予以体现,即通过风险政策偏好的引导和流动性限额指标的管理,将不符合政策的业务排队在外,而在业务定价时往往只考虑信用风险本身的成本。
另外,贷款利率定价必须包含“风险溢价”的部分是在贷款组合层面上的预期,而非针对某一笔特定的贷款。因为就“风险溢价”来讲,指的是平均意义上的风险,单笔业务除了平均意义上的风险外还包含其自身特定的个性化风险,而这种特定的个性化风险很难在平均意义上体现出来,也就很难在贷款利率定价上予以衡量。
实践中,商业银行为了确定贷款利率定价中适当的风险溢价水平,通常会使用贷款损失与贷款余额之间的比率即贷款平均损失率作为衡量基准,再根据每一类借款和具体产品的特定风险水平,对一般贷款组合的预期“违约损失”做出估计。即:
首先,以产品、行业或者客群为维度,对资产进行持续跟踪;
其次,对资产过往三年或者五年的不良率作简单平均,同时考虑对未来产品、行业或者客群的前瞻性调整,结合形成对资产未来的预期损失;
再次,计算存量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作为不良率或者损失率累计发生的区间;
最后,将预期损失与加权平均期限相除获得年度平均预期损失率,即风险成本率。
三、案例分析
2019年,国内某区域性商业银行公司条线的贷款利息收入60亿元。在贷款行政成本方面,公司条线的直接行政成本1100万元,业务监控成本1000万元,公共行政成本1500万元;在资金成本方面,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0%,股东回报要求为11.5%,贷款利润贡献率为70%,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1%,存款准备金率为12%,存款保险费率为0.05%;在风险成本方面,前五大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平均不良率與加权期限如下表所示:
四、总结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是经典的贷款定价方法,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维度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并适用于自身特定的经营管理实践。本文基于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实践,对成本加成方法进行了简单调整,将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补偿成本和预期利润目标调整为行政成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而暂不考虑目标利润,并用实际数据测算了某区域性商业银行公司贷款的定价成本,获得了较为形象的案例分析。
事实上,贷款利率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运营管理具有直接的指向性作用。随着成本加成的各个因素的不断深入分解,商业银行的各个条线、各个信贷产品、行业或者客群均可以不断精细化管理,以精准地定位于某个特定成本对于整体贷款定价的影响,并随着战略而不断优化调整,迭代形成更具有竞争优势的贷款价格。比如,上述案例计算出的房地产业的贷款成本定价为4.08%(不含税),远低于大众对于房地产贷款的定价共识,也与实践的政策指导(房住不炒)相违背。那么,可以在4.08%的基础上叠加一个战略限制性的价格,比如上浮200BP到6.08%(不含税),而税后达到了6.49%,基本上是一个共识的市场价格。而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下调制造业的贷款定价成本以支持实体经济,比如将制造业的贷款定价成本战略性地下调50BP至3.99%(不含税),而税后仅为4.26%,则基本上是一个倾向性支持实体企业的公允价格。
参考文献:
[1]黄斐,张同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效率差异性分析[J].价格月刊,2010(11).
[2]何红梅,杨秀梅.商业银行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12(16).
[3]蒋翔.中小银行实施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模式的路径探讨[J].现代商业,2015(06).
[4]赵毅.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2011.
[5]乔志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J].经济管理,2009(12).
[6]孔春丽,张天龙,张同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贷款定价理论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3).
[7]陈燕玲.论利率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模式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8]莫易娴,范祚军.对三大贷款定价模型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2005(08).
[9]张燕,路文杰.基于同业竞争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