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
9月13日,为期4天的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闭幕。
本届东博会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先进技术、服务贸易、国家/魅力之城等专题,同期还举办了系列高层论坛和投资贸易促进活动。其间共签署179个国际、国内合作项目,总投资额以超3000亿元创下历届之最。
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双方不断深化全方位合作。东博会见证了中国—东盟关系逐步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东博会不光是一个商品的博览会,还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为推动中国与东盟未来不断向前合作提供了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表示。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这座城市赋予了新的功能——“南宁渠道”,即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其系列活动为平台和桥梁,建立起来的中国与东盟之间政治、外交、经贸、人文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渠道。
当前,东博会已经成为中国—东盟重要的开放合作平台,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利平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称,东博会能够连续成功举办17届,原因有三:一是契合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基本利益需求,二是释放出了双方的合作潜力,三是中国政府和东盟方面均给予了高度支持。
受益于东博会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断升级,作为双方关系中最大亮点的经贸合作也将继续走深走实。
“中国最早提出来和东盟商谈自贸区,并且是和东盟达成自贸区协议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启动东盟自贸区的国家,这几个‘之最开启了中国和东亚合作的先河——实际上更多是一种开拓性的合作,双方的贸易额从建立对话关系之初的80亿美元左右,到2020年增长了80多倍。2020年,东盟甚至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许利平看来,疫情下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不降反增印证了“危机驱动”在双方的经贸合作中发挥出核心作用。
“危机使双方认识到,如果不合作反而会使危机越来越重。比如,疫情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和东盟外长在老挝召开了特别外长会,并于此后就共同抗疫、复工复产、疫苗援助等达成了一揽子的合作倡议。相较于欧美国家对疫情的‘甩锅、病毒溯源政治化等,中国和东盟共同抗击疫情,给双方经贸往来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本届东博会举办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经贸合作成果展和经贸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除了传统的合作领域,双方在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也迎来更多新的合作机遇,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据许利平透露,受疫情影响,尽管此前某些新领域的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但双方已经达成了一些意向性合作。“比如,我国目前正和湄公河—澜沧江合作机制推进相关工作,接下来要通过各种对话机制深化共识、释放合作潜力。”
去年在疫情背景下,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仅改写了东亚地区的经济格局,也给提振全球经济增添信心。
2022年1月1日起RCEP生效后,中国—东盟的地区合作将会进一步充实。“东博会将继续秉承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进器的作用,以RCEP签署为契机,从服务‘10+1向服务RCEP扩展,并进一步延伸到更多‘一带一路国家。”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
本届东博会期间,有关机构或厂商针对RCEP生效后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进行了适当对接。据了解,本届东博会举办了面向中小企业的RCEP专题培训、RCEP经贸合作工商高峰论坛,以及设置RCEP展区。来自RCEP各成员国的多家商协会共同发布《关于共同促进RCEP加快生效实施的南宁倡议》,倡议在支持RCEP各成员国加快完成国内批准程序等多个方面达成共识。
9月10日,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约仪式举办。
“RCEP生效后的利好显而易见——降低关税后,双方的商品将更加便宜,消除诸多贸易壁垒后的市场会更为广阔,更多潜在的投资也会被激活,特别是在服务领域,并将提升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乃至价值链水平,优化资产配置。”许利平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张蕴岭看来,RCEP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次打造了一个以经贸为基础的东亚地区框架——过去这个框架是分散的,而且国家之间要通过双边互动或者以东盟为中心的“10+1”机制相互参与。
“通过RCEP把原来亚太地区分散的市场融合成一个规则统一的、市场统一的大市场,一个跨区域的大家庭得以形成。特别是久未谈成的中日韩自贸区也处在这样的地区框架内,进展值得期待。”张蕴岭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东博会将在新的时期继续为双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许利平指出,希望双方能借助这一平台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干扰中国与东盟合作和友好关系的外部势力,一起抓住RCEP生效后给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但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拓展速度的加快,RCEP的运行可能会给东盟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带来挑战,主要体现为对当地产业的冲击。
“可能在某一方面难以有效应对,但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这些国家或地区具有应对优势。应对的能力跟国力、劳动力水平等相关。”许利平强调说,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我国也同樣面临挑战,比如,在服务领域若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有可能会被外资占领。
“在一个大的市场里,‘赢者通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优势与劣势互补才使资源、市场进行有效分工。就像我国最开始加入WTO时一样,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机遇要多于挑战。”许利平表示,RCEP代表着更广阔的市场,给21世纪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更多是动力,我国要通过开放提高自身能力和合作水平,对于东盟来说也是一样。
“东盟国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技术优势,根据市场规则进行有效的配比,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如果对当地的产业或者市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冲击,不排除经济民族主义的上升。”许利平认为应做好应对准备,东盟一些国家也有自己的选择,比如越南和新加坡跟欧盟签署的贸易协定,“如何在既有协定的情况下与RCEP进行平衡,对它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张蕴岭表示,东盟国家间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也有不少分歧,但仍坚持对话,最后的目标是实现合作。RCEP应真正发挥地区经济统合、深化市场开放、打造东亚地区强经济基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