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于 雪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院
柳编的问世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我们探究柳编的起源不能单独着眼于“柳”这种材料,而是要将重点放在“编织工艺”上。因为柳编的编织方法跟其他材料编织相比具有相近之处,都是经纬相错缠编。阜南柳编经历了数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已经产生了多种编织方法。
1.柳树资源丰富
阜南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常发生水灾,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这就需要大量的植被来加强防护,保持水土养分。柳树因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量的柳树被种植在河岸边,优化了阜南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肥沃的沙壤为柳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再加上阜南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淮河水域宽阔、水资源丰富,适宜柳树生长,因此培育了多个品种的柳树。阜南柳编所采用的是杞柳,杞柳在阜南有两个品种,即红杞柳和绿杞柳,根据红绿杞柳的特性,优先选择红杞柳,跟绿杞柳相比较,红杞柳具有韧性较大、易去皮、心实等优点。阜南地域辽阔,利于杞柳种植,这就为阜南柳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自然灾害
阜南常发生洪涝灾害,低洼地区是水患的重灾区,为此阜南人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善水患状况,所以阜南种植了大量的杞柳来预防水灾的发生。阜南水患范围巨大,因此杞柳的种植面积也较为宽广。基于此,阜南人就靠杞柳编织成品增加收入,以维持生活。
1.初始加工的选材
选材是制作流程的重要工序之一,原材料会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选择材料时,一是要注重材料本身的优劣,阜南的白杞柳韧性好、光泽洁白、枝条质量好,适宜编织,红杞柳和绿杞柳次之。二是注重伐木时间,时间早了会导致柳木的产量不足,韧性达不到理想效果;时间晚了又会导致柳木变老,韧性退化,像老人的骨头一样比较脆,不易弯折。伐柳树的最佳时机在夏季,夏季多晴天,有利于柳木去皮晾晒,使得柳条干燥、不发霉。
2.去皮晾晒
柳条的去皮也尤其讲究,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晾晒方法,但去皮方法都趋于一致。夏季多晴天,柳条可直接去皮晾晒,不会使柳条发霉。但冬季就有所不同了,冬季多阴天,收割的柳条需要经过一个春天,待其发芽之后才可以去皮晾晒,去皮时的力度要得当,用力过猛会损坏柳条,用力过轻则去皮不够完整,既影响美观又影响使用。
3.编织
柳条编织考验的是柳编艺人的技法和对编织流程的掌握程度。编织融入了柳编艺人的思想、审美观念,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编织分三步:第一步是对原料进行分类,将粗细、长短相近的归成一类。第二步是打底(如图1),对不同形状的产品进行一个底部编织,早期柳编艺人亲手编织底部,做工精细,但是生产效率低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机器生产产品,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产品的严谨性。第三步是使用模型,将模型固定在编织好的底部,继续进行中期编织(如图2),这是为了使编出的产品造型更加完美,模型跟随产品造型而改变。最后一步是卸下模型,这时完整的造型就诞生了。
图2 中期编织
4.后期加工
念蓉怕雨夜,怕闪电,怕雷声。从小就怕,现在也怕。热恋时楚墨就知道。那时候,每至雨夜,楚墨都会陪着她。记得有一次他出差在外,便用一个长长的电话陪伴念蓉。他在电话里给念蓉讲了四个小时的故事,直把电话打成烙铁。念蓉告诉他雨停了,雨真的停了,他不信,仍然不挂电话,那夜里,楚墨变成一个可爱的饶舌的妇人。后来他们有了儿子,念蓉对楚墨说:“我不能再怕打雷打闪了。”楚墨说:“就是。自然现象而已,没什么可怕的。”念蓉就不高兴了。她说她不怕,并非真的不怕,而是因为她从此有了责任。蟑螂还只是小昆虫呢,你楚墨见了不也脸色煞白,呼吸困难?
后期加工包括一熏二染三晾晒。第一步是熏,将柳编加入硫黄进行熏蒸,熏蒸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柳编的光泽度,二是去除柳编中的害虫,延长柳编的使用寿命。第二步是染色,将熏好的柳编织品投入加了着色剂的水中,染上符合需求的颜色,染色的好处是让柳编织品更加美观。第三步是晾晒,将染好色的柳编织品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设计一个精致的包装即可流入市场。
阜南柳编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早期的柳编制品体积大、造型简单朴素,用于劳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之后需求开始向享受生活方面转移,更喜欢用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装点生活。阜南柳编为了满足当下人们的不同需求,结合潮流元素,打造出形态各异的柳编工艺品。
阜南柳编的造型根据功能可划分为三种:传统实用型、审美与实用统一型、民俗型。
先说传统实用型,主要以实用为主,遵循功能第一、审美第二的原则。早期简单的工具讲究体积大、载量大,能存放大量粮食,造型单一,均匀对称。现代的柳编制品造型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形状上增添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这些新增的柳编制品在不同场景中有不同的用途,比如方篓放在洗衣房里可以盛放衣物,放在书房或者厨房则放置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其在继承传统造型的基础上,体积上变得精致小巧,并且内部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其次是审美与实用统一型,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柳编制品与现代工艺结合,造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实用方面,大到沙发、屏风等,小到凉席、凳椅等,造型千姿百态;注重审美方面的有花瓶、灯罩、萌宠窝笼等,各显其艺术特色。
最后一类是民俗型。民俗型主要是指在民俗节日时所用到的器型。例如,婚丧嫁娶时所赋予柳编制品不同寓意的一类工艺品。
知识背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知识背景相同或相近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产生共鸣,是文化消费者对事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理解的表现。在文化消费活动中,越能引起消费共鸣的产品越成功。柳编工艺品要想受大众喜爱,就要激发大众共同的情感,在造型设计上符合大众心理。柳编工艺品与消费者知觉理解的契合不仅让消费者对工艺品造型和社会的审美价值产生了共鸣,更使他们和产品自身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艺品,工艺品也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过历史的沉淀,阜南柳编技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人们传导了当时特有的时代思想。通过对阜南柳编的形制变化及其工艺制作的探索,可以得知当时社会工艺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的审美需求、社会思想以及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状况,所以有着很高的时代价值。
阜南柳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对当时传统文化的反映。首先,它的存在填补了我国传统文化在资料文献方面的不足之处。其次,它是一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承袭了阜南民众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再次,它的形制表达了在农耕时期人们“以大为美”的思想,制作工艺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方式,编制技术方面继承并且吸收了我国历史上其他优秀工艺的精华,折射出了群众对传统文化及其工艺的继承。最后,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制改变也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
对柳编的经济价值的探索是建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阜南柳编产生初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它又含有了商业化、工业化的内容。柳编产品凝聚了柳编艺人的艰苦劳动,当产品流入市场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时,艺术产品就成了商品。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体现的核心是对它的保护以及传承,在对阜南柳编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坚持了以保护和传承为核心的理念思想,并且通过生产、销售、流通等实现了它的经济价值,能够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消费需求与经济的互动。
如今,技艺传承人普遍老龄化严重,这种老龄化的现象对传统技艺造成了“脆弱化”以及“高危化”的威胁。因此,加强柳编传统工艺文化教育以及培育专业传承人至关重要。在查找柳编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资料匮乏以及柳编的知名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可以采取保存柳编资料、加大对柳编的宣传力度等措施进行保护与传承。再次,阜南柳编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营销体系和树立品牌形象,这样才能够延续阜南柳编的活态性,对解决阜南柳编发展中的问题至关重要。
在传承形式上,首先,阜南柳编历史悠久,传承形式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具有封闭性,对阜南柳编的活态发展产生阻碍。因此,在传承形式上需要做出转变,要在传统传承形式的基础上,扩大传承人群、拓宽传承渠道、改变传统传承模式,广纳贤才,延续阜南柳编的“活态性”。其次,学校开设工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聘请技术精湛或经验丰富的人进入校园进行培训和辅导。政府提供政策扶持,设置相关专项资金,为相关企业提供资源,为手工艺传承对象提供学习条件。在技术上,传统手工艺人虽然具备丰富的技术经验,但不一定同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要对手工艺人进行艺术涵养的培养,使其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技术型向理论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