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宝藏中的高超技法

2021-10-30 02:22黄帝子
放学后 2021年19期
关键词:法门寺香囊茶具

黄帝子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1987 年人们重修法门寺佛塔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唐代地宫,地宫中藏有珍贵的佛骨舍利和大量精美的金银器、瓷器、琉璃器、丝织品、石碑等文物珍宝,是20 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法门寺这座千年古刹,历经浮沉,地宫宝藏,一经发现,便以其极为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时代光芒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其中体现出的各种高超技法,令现代人啧啧称奇。

现在放学君就带着大家去到长沙博物馆“地宫宝藏—— 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游览,欣赏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品味文物背后的奥秘。

丝绸竟能镶金

絲绸上能镶金子?没错,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法门寺出土的蹙金绣供奉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记载有“蹙金孔雀银麒麟”的诗句,但从未出土过实物,直到法门寺唐代蹙金绣的出土。

这5 件小衣服是法门寺出土的700 余件丝织品中保存最完好、工艺最精美的,为“捧真身鎏金银菩萨”而制作,按菩萨身高比例缩小到约10 厘米。上衣绣满折枝花卉,下裳和案裙饰以云纹,袈裟绣着盛开的莲花,坐垫绣有正面莲花。

蹙金为装饰丝绸的一种刺绣做法,这种金光闪闪的效果主要来源于“缠金线”。唐代缠金线中的金不是纯金,含15%左右的银,先把金子锤打成薄薄的金箔,裁成条,然后缠绕在蚕丝做的芯线上,才能做成这种缠金线。1 米丝线上最多可以绕金箔3000 捻回,直径平均0.1 毫米,最细处仅0.06 毫米,比头发丝还细!要知道现代还原时,最细的丝线也有0.2 毫米,古人工艺之巧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香囊与“近代陀螺仪”

这件精美的鎏金雀鸟纹镂空银香囊为镂空球体,上下半球体,以合页铰链相连。香囊内有一个钵状的香盂,和两个平衡环。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保持水平不变,得以保持平衡状态。

关于香囊还有件千年的历史疑案。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年间,由于安史之乱,仓皇出逃的唐玄宗在马嵬驿被迫勒死了杨贵妃。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一直念念不忘,他从四川回到长安后,命高力士一定要把杨贵妃的尸体找到。高力士在马嵬坡发现其尸体,回报唐玄宗说“肌肤已坏,唯香囊犹在”。很多人过去在读这段史料时不理解,香囊就是个丝织的香包,怎么可能还没有坏呢?直到法门寺地宫面世, 对应《衣物账》碑中记载的香囊,人们才知道,原来唐代的香囊实际上是金、银制成的,从而破解了这段谜案。

这只香囊是由西汉的“被中香炉”发展而来。人们在香炉中贮存香料,点燃以后放在被褥中。无论怎样滚动,香炉都能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不会让香火倾撒出来。唐代诗人元稹在《香球》诗中赞叹:“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可以说,这种精巧香囊的制作技艺代表着中国香具的最高水平。

后来,香囊制作技艺还随着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北非,在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由当地匠师仿制 的“香球”又传入意大利威尼斯,引起了欧洲的“技术革命”。16 世纪意大利人杰罗姆·卡丹利用其原理制作出了“卡丹平衡环”,将其用于航海,促成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有些学者认为,欧洲“近代陀螺仪”也源于中国的香具原理。这一不亚于四大发明的重大发明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唐朝吃茶有讲究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这套以“五哥”为标记的系列茶具,是世界最古老的金银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

这一套精致不已的茶具,你知道它们是怎样使用的吗?这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唐代人是怎样喝茶的。唐代以吃茶为主,其全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6 个步骤:焙炙、碾碎、筛罗、煮水加盐、加茶末、品茶。

首先将茶饼放入槽子内,用碾轴碾碎。民间的茶碾一般为木制,而皇家所用则不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茶槽子、碾子,由碾槽、槽座和能抽动的盖板组成,盖板闭合时能使槽身密封,应当是防尘保洁之用。防尘盖的设置,是古茶碾中罕见的例子。

碾碎的茶叶末有粗有细、有优有劣,显然不是每颗茶叶末都能被用作泡茶的原料,必须经过筛罗。过去从未发现过古代茶罗实物,地宫出土的这件茶罗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一件。它由盖、身、座、罗、屉5 部分构成,罗框内尚存织罗残片, 罗屉为长方形抽斗,用来盛接筛下的茶末。

等茶叶末准备妥当,就可以烧水了。唐代人认为,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 井水最差,奔涌湍急的水不宜饮用。水煮沸时, 有小泡和轻微的响声,称为“一沸”;锅的边缘有 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为“二沸”;水波翻腾,称为 “三沸”。只有到“三沸”时,才能往水里加茶叶末,所以烹煮的过程中必须往风炉搧入空气以助 燃,并不时拨动炭火来调整火力。箸就是用来夹 拨风炉木炭的火夹,上粗下细,通体光素。

唐代人饮茶,还喜欢加盐,水初次沸腾时,便应该加盐调味了。地宫所出的莲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便是当时用来贮存盐的器具。

在煎茶法中,要在水“二沸”的时候,先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再用 “则”量取茶叶末沿着漩涡中心倒下。由此可知“则”是投茶时的匕状量具,形如勺。“则”与“匙” 的用途应有不同,一个作为量取器,一个作为搅 动茶汤的工具。

这几件茶具上大多錾刻有铭文,器物上刻划的“五哥”名字,指代的是唐懿宗的第五个儿子唐僖宗李儇。在被册封皇太子之前,宗室内都是以“五哥”称呼他,因此我们可推测这是僖宗未即位前就使用的茶具,是一套极为奢华的宫廷茶具。

秘色瓷之谜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人盛赞秘色瓷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让现代人对秘色瓷的美丽充满了遐想。但秘色瓷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不仅在瓷土、釉料上有高水准, 放置器物的匣钵也与一般瓷器不同。传说每3000 件

才能烧制成功1 件秘色瓷,成本高昂,所以工艺自唐灭亡以后就失传,这种史料中记载的唐代宫廷瓷,就成为古瓷史上的谜题。

1987 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4 件秘色瓷,器形规整,造型简洁,晶莹润泽。这批秘色瓷共有碗7 件,还有盘、碟共6 件及瓶1 件。除1 件八棱净水瓶外,其余13 件在地宫《衣物账》碑中有明确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能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确切秘色瓷,具体说明了这批秘色瓷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至此,千古谜案,终于破解。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也以青色为基本色调,微泛绿色,施釉均匀。由于秘色瓷的胎釉细腻,造型独特,使其釉面呈现了“无中生有,似盛有水” 的效果,五代诗人徐夤曾对秘色瓷有过“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盛赞。

这件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的做工十分考究,它的整个造型有如一张收口的荷叶,加上厚薄匀称的胎体和莹润可人的青绿釉色,让人觉得这件秘色瓷碗端庄素雅,不愧为唐代皇家御用的稀世珍宝。

秘色瓷是中国官窑贡瓷的代表。从唐代的秘色瓷开始,中国瓷器發展进入了官方化、正规化的阶段。秘色瓷不仅承载着唐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技艺水平,也是宋代的八大窑系和五大名窑技艺传承的基础。从秘色瓷开始,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

放学君温馨提示:

若是你还没看够,可以到长沙博物馆现场去大开眼界,57件(套)法门寺博物馆展品在等着你哦。

猜你喜欢
法门寺香囊茶具
趣话香囊的文化意蕴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TREASURE TRAIL
游法门寺
冯可宾买茶具
仲夏巧手做香囊
再走法门寺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