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与育

2021-10-30 21:52辛宇
中国美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管理创新实践美育

[摘要] 近二十年来,我国艺术管理专业蓬勃发展,各大高校,尤其是艺术类专业院校不断开设艺术管理相关专业。艺术管理专业虽然源自西方,但其在我国新时代美育发展的现实情形下,展现出了兼容并蓄的特质。本文试从我国艺术管理专业(视觉艺术类)的发展概况与现实特征出发,在参照西方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同时,结合我国的美育发展现状,探讨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如何在当下紧随潮流,通过创新与拓展,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美育发展和国家文化建设的现代性人才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 艺术管理 美育 社会美育 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

自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申请艺术管理本科招生代码成功以来,艺术管理专业正式进入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此后,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启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申请与备案。2019年,全国在本科阶段设置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新增八所,其中设置视觉艺术类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有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2020年,我国本科阶段新增艺术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名录[1]中,出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身影,这标志着除四川美术学院以外的国内专业美术学院均已正式开启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工作。那么,艺术管理专业缘何近年来得到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呢?笔者认为,该专业本身具备的美育功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缘起:艺术管理专业的本土化

艺术管理专业发端于西方,最早是在西方国家院校的研究生培养阶段或高级研修班中开展教学工作。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于1966年创建了艺术管理研究所,后来又在1970年开辟了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2]西方的艺术管理专业一开始并不是由各高校的美术学院或者艺术学院发起的,而是设置于商学院,其初衷是为商业、金融、行销等领域或行业培养组织、策划、管理人才。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设置艺术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些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偏向艺术行政方向,主要是为政府、企业及各大艺术机构培养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

我国的艺术管理教学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上海市戏曲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举办的“艺术管理专修班”[3]。21世纪初,受我国艺术品市场爆发式发展的影响,在视觉艺术管理领域,中央美术学院于2003年通过校内转专业的方式,率先招收了艺术管理方向本科生。由于当时并未建立起统一的艺术管理专业设置规范,与艺术管理相似的专业方向被不少综合类大学和专业艺术院校前赴后继地设立起来,例如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藝术市场方向本科生、山东财经大学2008年开始招收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09年开始招收艺术管理与策划方向本科生等。这些高校在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本科生培养领域投石问路、各取所长,为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说起来,我国艺术管理专业之所以发端于“千禧年”之后,实则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2000年以后,中国艺术市场驶入快车道。一次次令人咋舌的天价艺术品交易和层出不穷的文物、艺术品鉴藏节目,使得艺术市场迅速吸引了公众的视线。无论财富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对艺术市场具有极高的热情,迫切希望了解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在这一社会情况下,国内艺术品管理、经营、策划、营销、鉴赏、鉴定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极大缺口。然而在社会对相关人才有着较大需求的同时,高等院校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却尚属空白。我国从事艺术市场研究的前线工作者通过与国际同仁交流与沟通,至此终于注意到,专业定位精确的专门人才对艺术市场研究及开展相关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故此,为长远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多所国内高等院校开始尝试在美术学专业名录下增设艺术管理及相关的专业研究方向。当时,国内并未对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全面且深刻的认知,因而在尚未设置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名目繁多的艺术管理类专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被相继设立起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高等院校并没有完全照搬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而是积极推进艺术管理专业的本土化进程。不少国内学者与艺术机构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国内与西方的艺术环境千差万别,艺术管理所面对的对象和服务的群体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我国近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相对欧美国家较为滞后,无论新兴藏家还是社会大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专业的美学和艺术知识知之甚少,对艺术品的审美能力亦亟待提升。故此,若想真正构建发展繁荣、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为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培养具备较高审美品位的观众,各高等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必须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即高举美育旗帜,将社会美育渗透进艺术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使该专业的毕业生知美、懂美,能够真正反哺社会,投身美育普及工作。

二、交叉:从理论逻辑与社会现实需求看美育和艺术管理

面向学院教育且以公益性为主导的美育,看似与面向社会且以经营为主导的艺术管理泾渭分明,然而实际上,二者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社会现实需求的角度来看,都具有诸多的交叉点与相似的特征。

从学科性质来看,美育学是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应用型学科。美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是普通艺术教育。[4]艺术管理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应用型学科,只不过艺术管理的实施过程主要依靠的是社会上的艺术机构。艺术管理的学习者和从业者必须掌握美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来说,无论美育学还是艺术管理学,都是必须学以致用的知识。只是学习还不够,他们还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相应群体中去。此外,艺术管理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有很多是商业经营或高净值人士,他们往往事业有成,掌握着重要的社会资源并拥有一定的社会或行业影响力。这一点又说明了艺术管理与美育的教育群体其实在交叉中还呈现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从专业受众来看,艺术管理所面向的购藏、消费群体实际上与美育所面对的教育群体一样,都是我们想要引导其进行艺术观赏并从中有所体悟的“观众”。作为人类社会中“实践—精神”这一基本活动方式,如今人们的观赏行为日益呈现出常态化、广泛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这为美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平台。[5]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管理从业者也是从热衷观赏艺术品的观众培育而来的,经受过严格的视觉训练。他们将自身所积累的丰富的视觉经验沉淀为专业学识,最终作用于艺术管理服务和教育的对象。综上,艺术管理的受众与美育的受众并无严格的区分,他们可以在特定环境下实现身份的兼顾或转化。

艺术市场中那些能够真正经过层层考验而成交的天价艺术作品,其成功绝非仅仅在于社会环境、人为操作、宣传炒作等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审美品质,即这件作品自身卓越的艺术性。就艺术品而言,其艺术性的高低往往受到审美价值的影响。古典大师的作品也好,新锐艺术家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也罢,均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之美。然而,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艺术美的藏家与观众毕竟还是少数。传统的学院教育受客观条件所限,缺乏合适的平台和接触机会,不能充分将美育工作延伸到这一领域。而艺术管理工作者则不然,其天然的工作宗旨之一便是为艺术市场的藏家和消费者服务。因此,相较其他专业而言,艺术管理专业更容易肩负起社会美育的责任。这也是艺术管理工作者不能被一般的金融学、管理学、商学专业背景工作者所替代的缘由之一。

我们再结合社会的现实需求来看,如今国内将美育更多聚焦于儿童教育与学院教育,这一侧重点本身无可厚非,毕竟儿童与学生肩负着中国美育的未来,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上那些对艺术市场有极大参与热情的艺术品购藏、投资群体同样亟须美育知识。一些关于艺术市场的负面报道常常见诸报端,以部分中老年人为代表的社会群体极易被一些所谓的艺术品收藏、投资活动所欺骗。那些上当受骗人士所购买的所谓“藏品”“传家宝”“珍品”等,大多粗制滥造、漏洞百出,毫无审美性和艺术性可言。但凡普通人中多一些具备基本艺术史知识和审美判断力的有识之士伸出援手,艺术市场中的相关违规、失序行为也不至于如此猖獗。美育的缺失会令社会大眾缺乏对艺术市场的信任,这对整个艺术行业的影响都是非常恶劣的。总而言之,我国的社会美育工作漫长且艰巨。针对社会大众对美育的强烈需求,艺术管理专业对社会美育工作的承接时不我待,理应从专业角度出发,切实推进美育的普及及管理工作,帮助社会大众真正地了解美、欣赏美、接受美,助力实现全民美育。

三、渗透:当下国内艺术管理专业的美育实践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在21世纪初迅猛发展,我国的艺术品交易量在短时间内跃居全球前列。然而,社会大众的美育程度并不会随着艺术品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飙升而突飞猛进。从艺术品的购藏者到普通的文化产品消费者,都在渴望着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艺术的了解。基于此,国内各大艺术机构和文化艺术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中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社会美育的重要性。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艺术品拍卖公司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鉴西方模式,先后成立或开创了与社会美育相关的机构或课程,尤其是嘉德艺术中心的设立,较大地促进了艺术商业机构对社会美育工作的推动。然而,由于艺术品市场和此类机构的特殊性,其服务对象多局限于商业领域,在全面美育普及方面力有未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非艺术专业人士开始关注艺术品市场,他们对文化艺术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各大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及相关艺术机构。许多城市居民选择以家庭为单位走进文化艺术机构,希望通过接触和了解国内外的文物艺术品来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这俨然是一种良好态势,只是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审美教育与引导还有待跟进。目前的现实情况是,能够面向社会的美育专业人才良莠不齐,许多艺术机构从事教育、宣传的人员多是半路出家,专业性不强。不少文博机构和社区社群的管理者对美育工作者的认知还停留在宣讲员、导览员的阶段。可见,我国的社会美育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目前的人才基数在短期内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社会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不亚于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其在欧美国家已经被提倡为一种终身教育。就艺术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出的学生在从业后的服务对象包括社会各类人群,因此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艺术相关知识,还要具备社会学、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种知识。艺术管理者所服务的领域也不只限于高校,他们在艺术社群、乡村美育、科技美育等领域和行业同样肩负重任。

艺术管理者理应承担美育职能。这种美育职能涉及国家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特殊美育等方方面面,其中高校培养出的艺术管理人才尤其能在社会美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该成为社会美育的急先锋。此前,社会美育工作的开展多是受到艺术市场和消费者的驱动,企业与艺术机构往往走在了高等院校前面,占据了更大的主动权。如今随着艺术管理专业的勃兴,高等院校将在社会美育人才的输送方面快速崛起,做到与业界并举,真正引领社会美育人才的培养。

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其于2003年开办了面向社会的艺术品鉴赏与艺术机构管理高研班。这一做法使得国内较早一批收藏家、艺术管理者和从业者、艺术爱好者能够接触和了解与艺术品相关的专业知识,短时间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这个高研班毕业的不少学员在之后成了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6]本硕博一体化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中法学院”)正式落户上海,迎来了首批对外招收的本科生,这标志着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课程方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艺术管理方向研究生可选修所有人文及美术教育相关课程,如“美术博物馆学研究”“艺术心理学”“少儿美术教育研究”“美术教育学研究”“艺术博物馆学教育与实践研究”“社会美术教育研究”“中西方美术教育史研究”“艺术实践与教学转换”“艺术管理学研究”“艺术经济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等,这些课程的受聘教师均是国内外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此外,学院还会定期开办与美育课程相关的工作坊、学术讲座及论坛活动。学院在培养艺术管理专业方向学生时,会结合专业特色,有倾向性地引导他们开展社会美育实践。譬如,学院会鼓励该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社会美育相关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同时鼓励该专业研究生进入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的教育部门实习。至于中法学院在目前的本科生教学中,则已开始直接由中法双方的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来自合作方法国索邦大学和凯致商学院的专家在课程设置之初便将美育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如此一来,中法学院艺术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覆盖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管理学”“艺术商业学”“时尚与奢侈品”“设计与传媒”“印刷与出版”“游戏及创意策划”等,涉及方方面面,极具美育特质。

相较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管理与美育方面的开拓性和引领性举措,国内其他高校和专业美术学院面临的局面相对复杂和多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携手本校经济管理学院,与美国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合作,开设并招收艺术商业管理硕士研究生,[7]主要培养艺术品收藏、管理、拍卖领域及文博机构从业者,成为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艺术品拍卖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又一例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亦十分注重社会美育,其开创了国内首个艺术鉴藏系,培养专业的艺术品鉴藏人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市场与管理专业方向研究生时采用了“双导师”制,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同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社会美育实践。由此可见,美育作为艺术管理类专业始终在贯彻的重要理念,被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所接纳并推广。今后,美育理念也将在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继续渗透,与之形成更为紧密的结合。

四、反思:艺术管理专业开展美育的困境与出路

整体来看,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管理类专业在开展美育工作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高等院校只注重为营利性机构培养人才,即只注重“管”而忽视了“育”,没能跳出固有的专业藩篱与桎梏,过于聚焦培养社会精英。基于此,社会大众也常常误以为艺术管理完全是服务富人、培养精英的专业。

实际上,这完全与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初衷背道而驰。艺术管理专业所谓的精英教育,乃是着力培养“艺术精英”和“文化贵族”,这一理念着重强调的是艺术管理工作者应当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而非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精英主义者。实际上,艺术品虽然有格调高低之分,但艺术管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无贵贱之别。我国的艺术管理工作者要做的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其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部分高等院校没能充分认识到艺术管理专业在推进美育工作方面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同传统的美术教育、美术史、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较为趋同,没有真正体现出艺术管理专业的美育特色。

与此同时,艺术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定义的新兴专业,故其与其他专业存在诸多边界模糊之处。一方面,高等院校对美育的认识不充分。虽然从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开始,美育的种子已经播撒下来,然而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美育还是因多方因素而被忽视。我国视觉艺术类艺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不到二十年,课程体系尚未健全和规范,不少高等院校所设置的艺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与传统的美术教育、艺术史、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较为相似。同时,艺术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相对匮乏,大部分任职教师并非科班出身,通常是跨专业执教,课程体系中的“拿来主义”印迹较为明显。[8]对这些跨专业执教的教师来说,他们中一部分人的思维仍停留在自己的专业范畴之中,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而另一部分人则完全为跨界而跨界,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艺术管理的艺术性。面对此类情形,不同院校应结合自身定位、专业优势和已有的办学条件,针对美育工作的开展来设定不同的策略与规划,尤其是要在艺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彰显美育特色。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开展的美育实践不够充分。艺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美育的成果亦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然而不少高等院校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鼓励学生走进政府、文化事业单位、艺术商业机构参与美育实践,但其对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对相关实践成果的转化与总结也不充分。可以说,国内高等院校艺术管理人才的培養既缺乏艺术基金和校园专项经费的支持,又未能充分结合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导致该专业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相较其他专业并无太大区别。

综上,各大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完善艺术管理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评估标准,将社会美育作为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鼓励该专业学生在就读期间积极参加美育相关的比赛、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等活动,并将之作为重要的课程考核环节。例如,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已经陆续举办多届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创意策划大赛,为全国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就读期间的实践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其为代表的实践项目其实都是对艺术管理专业教学如何平衡“管”与“育”之间关系的探索。

从国际经验来看,艺术管理强调“管”,尤其在欧洲国家,学校注重将学生培养成擅用艺术理论、艺术经验且了解艺术创作规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美国高校对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则呈现出另一种策略。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例,该校教育学院下设的艺术与人文系[9]培养艺术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该校的培养理念中,艺术管理与教育联系紧密,开设的课程要在商业与教育方面相得益彰,同时注重引领学生参与博物馆教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值得参考的一个转向。

艺术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艺术市场工作,应该在锤炼业务的同时积极面向观众和客户,发挥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才能,让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知识结构的观众均能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艺术管理工作者绝非仅仅是给藏家提供一件艺术商品,而是要为他们开展一次重要的艺术审美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才是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佳作。值得注意的是,拥有更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艺术品购藏者、消费者通常也会在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交易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做好美育工作是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

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建设来说,美育始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艺术管理工作者要想在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素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必须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因此,艺术管理专业开设与美育相关的课程是必要且必需的,是从源头上提升未来艺术管理工作者美育素养的基石。接受过美育课程培养之后,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当积极投入社会美育实践。为便于他们在社会美育实践中充分发挥才能,以创新带动行业发展,国家和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便利,增设更多面向艺术管理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使得这些具有美育基本素养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可以真正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而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专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不少理论经验和学术认知仍停留在初创阶段。在艺术管理工作中加强美育,既是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途径,又是艺术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较其他管理类专业,艺术管理专业重在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科学化管理和引导。如果连艺术管理者自身都缺乏对美的理解和对艺术的基本认知,不懂得美育的基本方法与理论,那势必会造成整个艺术市场缺乏基本的审美认知,进而使得艺术市场的发展失去秩序与规则,加深市场的种种乱象,甚至如蝴蝶效应般影响到全体国民的审美素质。因此,艺术管理专业必须将“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以往注重“管”向注重“管”与“育”的结合转变是大势所趋,也是当今时代的现实需要。

结语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新兴专业,高等院校在培养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时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新时代美育事业发展的号召,践行新时代新文科教育发展理念,肩负起美育职能,培养和输送真正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复合型人才。借助艺术管理专业的天然优势来开展美育工作既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擇,也是当下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无论放眼全球,还是立足本土,美育都在艺术管理专业的拓展与创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带动中国的艺术管理行业在新美育时代以更加积极、专业的姿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未来。

(辛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注释

[1]任珊珊.2020全国新增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名录[J].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04):169.

[2]余丁,编著.艺术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3.

[3]林路.论中国艺术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构建[D].中央美术学院, 2018.

[4]杜卫.美育学是多学科交叉而成的应用型学科[J].美术研究, 2020,(05):8.

[5]杨杰,张晶,主编.当代美育的重要形态——观赏文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72.

[6]之所以说“基本形成”是因为目前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方向的博士生培养仍在研究生院和人文学院,暂未在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培养。

[7]章锐.综合性大学艺术管理教学模式探究——以清华大学为例[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3-12(004).

[8]吴明娣,主编.中国内地艺术市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M]//新常态与艺术市场.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7:114.

[9]马萱.美国艺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标准[J].艺术管理(中英文),2019,(03):40-47.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创新实践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育教师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高师音乐专业《艺术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