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桔
·编者按·
内地公募基金三季报披露完毕,权益类基金经理新一季的调仓路线完整跃然纸上。尽管一众成名已久的基金经理长跑实力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他们今年年内的短期业绩出现钝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并不算太出名的主动权益类产品,目前年内的净值增长率已经达到100%一线。
这些逆袭的基金经理,也都是一批相对陌生的名字。但他们身上具备某些共同的特征:担任基金经理时间基本在三年以内、管理产品初始规模很小、能力圈至少覆盖科技成长中的某一条赛道。
虽然现在断言内地权益类基金经理更新换代还为时尚早,毕竟新锐基金经理出道时间尚短长跑业绩无从谈起,但这批人中偏新经济的赛道风格更为适应近一两年的市场。随着名气渐增产品规模日益壮大,他们不可避免地也要面对诸如一拖多等成名后的烦恼。
[与前两年核心资产持续井喷不同,公募流行的趋势性投资对短期业绩帮助减弱。一些科技、新能源等热门赛道的新锐基金经理快速成名。]
若将当前内地公募领域约2700位现任基金经理按照老、中、新三代来划分,老一代基金经理只占总量的大约15%,这是奔私和转管理岗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不过,张坤、刘彦春、王宗合、萧楠、朱少醒、傅鹏博、曹名长、王景、傅友兴等皆在其列。略显遗憾的是,最近兴全700亿老将董承非离职,这一阵营少了一员“大将”。
而按投资者大致认同的标准,担任基金经理3到7年基本可称为中生代的基金经理了。这其中冯明远、李晓星、葛兰、袁芳、赵诣、周应波、周雪军等也基本跻身于一线阵营。这些人不仅有擅长某一赛道的专项型选手,也不乏李晓星、袁芳这类全能型选手。而且这一阵营中的基金经理至少都经历过一轮牛熊,這让他们既保留了刚出道的锐气,同时也保持着对市场的敬畏,在控制回撤、均衡持股上也张弛有度。
由于2021年迄今的市场与前两年核心资产持续井喷不同,公募流行的趋势性投资对短期业绩帮助减弱。但这也让一批专业背景相对较强的赛道型新锐快速上位,一些科技、新能源等热门赛道的新锐基金经理快速成名,他们凭借初始产品规模小的优势重仓单一热门行业、超比例持股单一标的,迅速做高产品净值后才进一步凭借“身材优势”闪转腾挪。
当下,这其中旗帜性人物就是诺安成长的蔡嵩松。从2019年2月接任该基金后,凭借风格明确的全数重仓半导体芯片,该基金当年就杀入年度十强。但去年受到贸易战原材料被“卡脖子”等多因素影响,该年基金业绩从榜首大幅度滑落至末端。不过今年以来,基金再度跻身同类的前四分之一行业。
尽管9月30日时产品的规模已达281.77亿元,但从重仓的标的看,几乎如出一辙,惟一区别就是三季度北京君正取代了长电科技。与此同时,蔡嵩松重配单一标的的手法未变:尽管不像上一季持有圣邦和兆易均超10%上限,但三季度的前六大重仓股依然高配超过9%。
类似的故事这两年在公募圈中接连上演:去年出道的郑澄然管理广发高端制造,一度颇为接近年终状元;今年长时间业绩领先的崔宸龙,目前任职时长刚满一年;稍早前一度实现过年内业绩翻番的长城行业轮动,产品在7月底时换到现任基金经理杨宇,其到目前上任不足百天,这也是其职业生涯所管理的首只产品。
[更多新锐认为新能源行业的前景清晰,目前仍处在从1到10的产业上升阶段,拉长周期看,集中左侧布局仍有很大盈利机会。]
2021年,更多细分行业专业背景的80、90后基金经理登台,《红周刊》记者发现他们基本是随行业成长而快速走红,与老一代差异明显,他们对新能源、芯片半导体等“TO B”的行业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积累。
《红周刊》对去年以来业绩领先的新锐进行剖析发现,相对更擅长新能源赛道的新一代包括王鹏、陆彬、李瑞、孟棋、韩广哲、杨宇、姚志鹏、孙浩中、郑泽鸿、刘彬、田元泉等,虽观点认为他们在复制冯明远当年走过的道路,但新能源如今的估值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更多人还是认为新能源行业的前景清晰,目前仍处在从1到10的产业上升阶段,拉长周期看,集中左侧布局仍有很大盈利机会。
从基金三季报汇总来看,11只个股新晋公募基金前30大重仓,这其中阳光电源、天赐材料、恩捷股份、比亚迪、天齐锂业、通威股份等6只股票均来自于新能源板块。
而上述新锐们的三季报也证实了他们坚定看多新能源。以刘彬管理的新华鑫动力为例,产品契约显示,该基金似乎并非一只新能源主题类的产品,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是60%对标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和40%对标中国债券总指数收益率。但从最近几个季度的十大重仓来看,产品已完全变成一只新能源主题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