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良端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一大批优秀青年奔赴法国,兴起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们在勤工俭学中团结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坚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认真领悟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党团组织。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共早期的思想、组织建设及党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为中国的大革命培育、输送了大批精英人才,促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蓬勃、深入发展。
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贡献突出
在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建立的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的8个基层组织之一。旅欧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将在马克思故乡学习和领悟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实践和运用中的收获成果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交流、研讨,有力地丰富和支持了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党活动的实践。虽然他们未能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他们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原则等,被中共一大会议采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旅欧共产党总支部为中共中央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培育和输送了大批干部,充实和加强了中共中央和各地党组织的力量。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革命实践锻炼的干部加入,极大地推动和拓展了中国的大革命运动。
20世纪20年代初,波澜壮阔的中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催生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为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许多向往民主与科学的青年学子和有识之士,积极响应“勤于做工,俭于求学”的号召,毅然决然地选择漂洋过海,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其中先后从上海出发的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向警予、李维汉、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李立三、陈延年、陈乔年、徐特立、陈毅、聂荣臻、邓小平等一大批经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利用在法国的有利条件,刻苦努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他们不忘初心和使命担当,紧密地与国内共产党早期组织保持联系,把勤工俭学学生和旅欧华工中的一批优秀青年团结组织起来,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积极组建党团组织,为国内共产党组织的创立奠定思想基础、理论支撑。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的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这次会议明确建立的组织是共产主义政党,初步名称定为社会共产党。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这个共产党组织不仅仅是上海地方性的组织,而且是具有全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性质的组织,因此,该组织又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是全中国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指导协调中心。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一开始就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上有中国劳动群众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联络、指导、协调下,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应运而生建立起来。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在北京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秋,董必武、包惠僧、刘伯垂、张国恩等人在武汉成立共产党支部。1920年11月,在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发动下,以新民学会为平台成立了长沙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3月,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先后由陈独秀、谭平山任书记、谭植棠管宣传、陈公博管组织。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发起成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旅日留学生于1920年6月底,由施存统联络周佛海牵头,成立旅日华人中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建立的,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成果。其中的巴黎共产党小组于1921年三四月间成立,由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5人发起,负责人是张申府。与此同时,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向警予、罗学瓒、张昆弟等自动建立起各种革命团体,其中以新民学会会员为主体,以法国蒙达尼为中心形成的团体和工学世界社、劳动学会等都是具有共产主义政党性质的团体。
这样,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国内的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和旅日、旅法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达到8个,党员有50多人。
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虽然远居海外,但是他们与国内共产党组织关系十分密切,联络交流频繁。负责人张申府是北京大学的讲师,不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他是应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吴稚晖之邀请去里昂大学任逻辑学教授的。张申府在赴法国前的1920年秋,就与李大钊等创建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途经上海时与陈独秀讨论过建党事宜。据张申府回忆:在巴黎的建党活动是得到陈独秀和李大钊授意的,“离国赴法前,李大钊、陈独秀分别与我谈过党组织的发展问题,他们希望我到法国后继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21年初,张申府介绍刘清扬入党,接着又介绍周恩来入党,后把介绍刘清扬、周恩来入党一事写信告诉了国内的陈独秀。陈独秀回信表示同意。1921年7月,张申府“曾收到国内寄来的通知,并在党小组内进行讨论。但因时間紧、路途远,不能回去出席。我即给陈独秀写信,作了答复。不久,我们便知道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了”。
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另一位创始人赵世炎,于1920年5月中旬从上海赴法国前夕,与陈独秀研究过创党问题,详细交流过意见。赵世炎赴法国的时间较早,未能参加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及活动,不过,他与李大钊、陈独秀都保持经常的通信联络。陈公培是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据张申府回忆:赵世炎、陈公培“他们两人是上海入党的,都由陈独秀介绍的”。这可足见巴黎共产党小组成立时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关系的密切,小组5位成员中的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3人是在国内入党的。他们的组织成立活动是及时向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作了报告的,得到上海发起组的同意和批准,国内的重大事项也是向他们作出指示和传达的。
尽管因时间紧迫、路途遥远,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未能派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国共产党成立活动,但他们同样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8个主要和重要的共产党基层组织之一,这应该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同时,旅欧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革命活动,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并不是全靠俄国人的鼓动,而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早期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和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成果,也是世界革命包括俄国革命、法兰西革命影响的必然反映。
加强学习,探寻建党理论
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探寻革命真理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是旅欧党团组织的主旨目标和奋斗方向。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即建立共产主义研究会,展开有声有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革命实践活动。许多共产党员和有志青年在勤工俭学中抓住机遇如饥似渴地学习,勇敢地投身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他们不仅学到了革命理论,转变了世界观,更重要的是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和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探寻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指导思想、原则与方针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勇敢者和积极实践人,首推蔡和森。蔡和森来到巴黎后,以惊人的毅力,仅花4个月时间就学会了法语,又用五六个月时间“猛看猛译”几十种书刊,广泛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又如赵世炎,白天在铁厂做8小时的重体力劳动,累得筋疲力尽,夜晚仍然坚持学习马列著作。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许多年纪较轻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邓小平到法国时,面对冷酷的现实,“原来出国时的理想化为泡影”,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在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各种政治宣传活动。在蔡和森的影响下,陈毅开始读《共产党宣言》,认为这本书里有很多深刻的分析、新鲜的提法。陈毅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头脑中高扬”,于是他“逐渐参加政治活动,向革命方向靠拢”。
世界观的转变与信仰的确立,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周恩来利用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报刊在法国十分流行、很容易得到的条件,认认真真阅读了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过反复学习和思考,周恩来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他在给天津觉悟社朋友的信中写道:“觉悟社的信条自然是不够用、欠明了,但老实说来,用一个共产主义也就够了。”“我们相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他坚信共产主义学说“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世良方”,因而坚决主张效法俄国革命。
周恩来在这里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信仰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实际上正是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党建党所涉及的党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这方面,蔡和森的意见更具代表性,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蔡和森两次写信给毛泽东,围绕“改造中国与世界”总方针,提及中国革命的若干问题,特别阐述了许多建党思想。在第一封信里,蔡和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真理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而“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党、工会、合作社和苏维埃是“无产阶级革命之四种利器”,但“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在毛泽东看来,蔡和森的意见,“以为应用俄国式的方法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是赞成马克思的方法的”,而“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是他从无情的实际生活中得出的结论。”在第二封信中,蔡和森详细阐述了成立共产党及国际组织的必要性,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蔡和森特别提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结果适与有产阶级的唯物派相反,故我们今日研究学问,宜先把唯理观与唯物观分个清楚,才不至堕入迷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党建党过程中,已经十分重视理论依据及其理论精髓。毛泽东于1921年1月21日写了一封短信给蔡和森,对蔡和森的主张深表赞同:“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可见,蔡和森的一系列建党理论,完全为毛泽东所接受,并牢牢地扎根于他的思想深处。
培育人才,推进中国大革命新高潮
旅欧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不久即升格为中共旅法支部,相继建立了旅德(国)支部和旅比(利时)支部。1922年秋冬之际,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负责人为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作为派生国外的一个区域性组织,旅欧总支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批判和抵制无政府主义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流派,忠诚履行党的使命,为中共中央和各地党组织培育和输送了大批干部,壮大了革命的中坚力量,推进了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中共旅欧总支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致力于关心华工生活,注重华工工作,为培养干部寻找新的培育途径。周恩来、赵世炎等总支部的领导人经常深入华工群众,与华工谈心、交朋友,宣传革命道理,培养了一批工人骨干和积极分子。有些华工领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
中共旅欧总支部积极开展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当时,旅法华人中以华林、李卓为首的無政府主义团体“工余社”,以曾琦、李璜等为首的国家主义派,分别以《工余》杂志及《先声周刊》为阵地,专事反苏、反共、反马克思主义的鼓噪。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等则以旅欧党团组织创办的《少年》《赤光》为阵地,对此进行批判。针对无政府主义攻击“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专制劳工”等言论,周恩来从苏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际出发,论证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对无政府主义派和国家主义派言论的批判,不但提高了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的阶级觉悟,而且从整体上提升了旅欧党团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马克思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中共一大后至1933年1月的12年间,中共中央驻上海(除短暂时间迁驻北京和广州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全国革命活动的政治中心和党务工作的最高指挥部。作为下属基层组织之一的旅欧总部,对中共中央的指示全力贯彻、落实执行,拥护和支持中共中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急需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革命斗争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第一线,为此,中共中央号召旅欧党团员行动起来,回国参加革命工作。遵循中共中央的召唤,从1922年至1926年,旅欧党团组织回国成员,包括派遣回国及1921年10月因在欧洲领导、参加工人运动、学生运动被法国反动派当局遣送回国的人员在内,有近200人,其中旅法的党团员最多。
这些回国人员在大革命时期都担任了党和军队的领导职务,从事各个方面的重要工作,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坚力量和精英骨干。
在中共中央(包括各类直属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有:蔡和森,先后参加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和六大會议,任团中央机关报《先驱》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主编,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周恩来,先后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及中共两广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1926年冬调上海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江浙区委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等职;李立三,先后担任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总指挥、中共武汉区委书记、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等职;向警予,当选中共二大中央委员会委员,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李维汉,任中共湘西区委书记、临时中央局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等职;王若飞,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后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陈乔年,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长,后调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等。
在各地担任中共重要领导职务的有:陈延年,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中共江浙区委和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穆青,任中共两广区委组织部长;林蔚,任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刘伯庄,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黄士韬,任中共广西特委组织部长;杨志华,任中共浙江省委秘书长;林修杰,任中共九江地委书记;佘立亚,任中共上海市吴淞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张昆弟,任中共山东地委书记、中共北方局和顺直省工委书记;傅烈,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冉钧,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部长;肖三,任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青年团北方区委书记,后调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李季达,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高风,任中共保定地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慰农,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尹宽,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领导军事工作和武装起义并担任重要职务的有:张申府,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蒋介石的德文翻译,是中共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中共党员之一;熊雄,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中共黄埔军校党团书记;鲁易,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聂荣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饶竞群,任黄埔军校教官;熊锐,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官学校教官;李富春,任北伐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朱德,在南昌创办军官教导团,参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孙炳文,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李合林,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武汉政府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张伯简,任中共两广区委军委书记;何长工,任华实县农民自卫军总司令,中共南(县)华(实)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陈毅,先后被派往四川杨森、田颂尧等部及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处工作,任党团书记,后参加南昌起义;刘伯坚,任冯玉祥国民联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在冯玉祥国民联军政治部工作,后赴广西参加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
从事文教宣传及其他工作的有:郑超麟、肖朴生任上海大学教员;任卓宣,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罗学瓒,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后任山东齐鲁大学教授;刘清扬,任《妇女日报》总经理;杨堃,任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若名,任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袁子贞,任中共天津地委宣传部长;郭隆真,在北京做党的妇女工作,主持北京缦云女校工作,编印《妇女钟》《妇女之友》等;蔡畅,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等职。
在中共创党建党早期,旅欧党团组织包括赴法勤工俭学的党团员中,为中国革命英勇牺牲的英烈有: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熊雄、熊锐、高风、佘立亚、穆青、傅烈、罗学瓒、颜昌颐、毛遇顺、冉钧、陈声煜、赖发、周贡直、黄平民、孙炳文、钟汝梅等。他们为中国革命献出了青春、热血和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