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团委
“凤凰”机器人团队在“扬帆远航大湾区”节目现场
扑闪的翅膀、飘扬的凤尾、逼真的造型、缤纷的颜色……在2021年元旦播出的央视“新年音乐会——扬帆远航大湾区”节目中,哈工大(深圳)自主研制的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凤凰”以展翅、回旋、攀升等高难度动作惊艳众人,闪亮致敬湾区新时代。这是继2019年央视春晚后,哈工大(深圳)凤凰团队再次亮相全国舞台。
“凤凰”数次飞天,每每令人惊艳。而飞舞蹁跹的“凤凰”背后,是一支深耕智能机器人的团队。
“凤凰”团队成立于2014年3月,由85名教授博导、本硕博优秀青年组成,旨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仿生机器人研究。团队开发了3类国际领先的机器人系统,实现了两项航天型号工程和两项国防装备的应用,完成了我国首个空间机器人型号相关任务,研制了国内翼展最大、飞行时间最长、载荷能力最强的扑翼机器人,并以编队形式亮相2019年央视春晚,成为国内外首次。团队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
这支团队也像“凤凰”一般,不断蜕变,日臻完善,成绩斐然:2021年4月24日,机电学院智能机器人“凤凰”团队和材料学院张嘉恒教授获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5月6日获得广东省优秀青年个人及先进青年集体的最高荣誉“广东青年五四奖章”,5月7日,智能机器人“凤凰”团队获哈工大“学生五四奖章”,是校区第一次获此荣誉的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凤凰”机器人团队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在工作中
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哈工大(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徐文福教授告诉记者,参与演出的“凤凰”其实是哈工大(深圳)自主研发的仿生扑翼机器人。这些翼展超过2米的“凤凰”,每只重量仅约670克,飞行过程包含了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仿生学、结构力学、材料学、机械、电气和控制理论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了让“凤凰”日臻完美,团队对其进行了一次次升级。2021年元旦亮相央视新年音乐会时,“凤凰”就比2019年春晚表演时翅膀更“硬”,外形更“靓”,抗风能力和待载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除了‘凤凰,哈工大(深圳)的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中還有仿生鹰、仿生蝴蝶以及其它类型的扑翼飞行机器人,可用于生态保护、环境探测、灾害救援、反恐防暴、军事侦察等,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他们已承担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要研发任务,未来将成为某领域的重要装备发挥重要作用。”
“凤凰”团队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年轻。据统计,在这个85人的团队中,35岁以下的青年所占比例达到了94%。要将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捏合在一起,锻造成“王者之师”,需要一种精神的引领,也就是所谓“团魂”。
对此,徐文福老师表示,团队成员每年都在变动,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在挑战面前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倾注100%努力的凤凰团队精神。“团队的特点是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协作攻关、勇担责任。如果说有‘团魂,那就体现在‘哈工大人这一条上。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深入骨髓,哈工大人这一身份,使得大家就是一家人上,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不管人员如何变动,哈工大人这一身份永不会变。”
谈及今后的发展,徐文福老师说:“我们团队将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建设好团队,研制出更多更先进的科研成果,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大家的报国心、强国梦。”
2021年,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被授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全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团队,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刚满20岁。这个团队累计吸纳了100多名哈工大学子,凝聚了航空宇航、力学、计算机等8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学科交叉研制队伍。
这支“青春梦之队”缘起由欧盟发起的QB50项目。出生于1991年的韦明川是团队的主心骨,2009年,刚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他,在听闻中国首颗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希望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后,萌生了“亲手研制一颗小卫星”的想法。他主动联系了哈工大QB50项目负责人王峰教授,进而组建了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当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提出卫星研发方案时,几乎没人相信他们在小小年纪就能圆梦。他们亲手设计、验证、调试,不分昼夜地查阅资料、带病坚持测试、通宵等待数据结果。为抓住机会学习,有人曾请假,远赴新疆的射电天文台,一住就是一个月;为了赶工期,有的博士生婚礼刚刚结束,就从老家回校钻进实验室。2015年9月20日7时1分,“紫丁香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7年5月25日16时35分,“紫丁香一号”卫星从国际空间站弹射释放入轨。团队自此开创了我国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微纳卫星以及以学生为主参与国际空间研究的先河。
获得追梦旅途的第一笔经验财富后,年轻的团队很快迎来了更大的挑战。经过论证,哈工大探月微卫星项目在2016年3月正式立项。月球卫星的研制难度比地球卫星陡增好几个量级,且研制周期短、任务重。卫星搭载了一台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相机),由于相机正样交付时间与整星振动试验时间完全冲突,团队只能白天进行振动试验测试,夜里与沙特相机进行对接测试,最忙碌时成员每天休息时间甚至不足4小时。
2018年5月21日5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互为备份的“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微卫星,同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一起,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开始了艰难的奔月之旅。2018年5月21日5时,“龙江二号”微卫星历经113小时飞行,进入环月轨道,哈工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飞行器送入月球轨道的高校。团队成员又使用自主研制、重量仅20余克的微型CMOS相机,通过周密计算成功拍摄到多张太空照片,其中就包括登上《Science》杂志、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的“最美地月合影”。2019年2月20日,团队负责人韦明川被选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集体与个人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等荣誉与称号。
“这是一个全校学生都可以参与的广阔平台,在这里,师生之间科研资源共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年轻人在一起进行思维碰撞。”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长曹喜滨说,“未来平台还将吸纳留学生、文科生加入,体现学科的交叉与多元。”
凤凰花开,少年可期,哈工大的年轻人正在为着梦想奔跑!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