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睿 陈婧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着手打造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合理规划其发展路径,促进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析打造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价值意义,指出江西省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以推进江西省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休闲文化;特色小镇;江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吉安市运动休闲古镇产业链构建的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TY19112)研究成果。
建设特色小镇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如何促进特色小镇经济和文化发展则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了使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认识到当下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一、打造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价值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建设形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打造特色小镇能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农村综合实力,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打造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突出特色小镇“聚合、精美、文明”等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当地人的休闲文化意识,完善休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休闲文化环境。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乡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经济收入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江西省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精准,部署不合理
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村地区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休闲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但在建设休闲文化特色小镇时,由于对特色小镇概念和文化内涵的把握不够精准,使得原本计划打造的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出现“偏差”和“走样”等问题。部署不合理、不科学,未能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尤其是小镇产业发展、文化创新、民众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等未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法发挥应有的合力。同时,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高、大、上、新”,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休闲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小镇休闲文化影响力不足
虽然经济收入的增加、物质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江西省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为特色小镇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民众基础,但大多数农民仍然生活朴实,平时勤于劳动,本身对休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偏见。比如当地民众普遍认为“休闲是好吃懒做”“休闲是不务正业”,所以他们很难为小镇休闲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江西省一些特色小镇的产业融合性较差,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文化建设滞缓。再加上小镇自身特色得不到有效体现,难以树立特色品牌形象,从而造成小镇休闲文化影响力差,也使其难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缺乏创新,休闲能力薄弱
虽然近年来江西省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并制定了小镇旅游发展目标,建设基础休闲文化设施,但设施种类少、数量不足、形式单一、维护不力等问题,使得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停滞不前。同时,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不仅不能突出本地休闲文化特色,也使吸引力变得越来越薄弱。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立足于民众的休闲文化需求加强创新,突出小镇的休闲文化特色,使民众更好地享受休闲生活。
三、推进江西省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政企、校企合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推动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加强政企合作、校企合作、产业融合。首先,需要依托政企合作的方式,多方面实现机制的创新和突破。通过划分各个部门的相关权力和职责,使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尽其用。以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对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进行探讨,通过统筹相关资源、给予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协助资本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小镇建设,保证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能够得到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更好地发展休闲文化特色小镇,江西省高校应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开设一些休闲文化专业,加强对休闲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运用研究,同时结合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情况,制定能够满足当前休闲文化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休闲文化和旅游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再次,要注重产业融合,实现多元业态发展。重点是要明确小镇特色,并围绕其协同文化、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互利互惠,相互补足,从而形成集聚效益。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为小镇发展找寻借鉴思路,对各种策略深入分析,最终确定最合理、最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减少建设成本的同时提升休闲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后,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变化情况,结合小镇自身文化特色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加大小镇特色休闲文化的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此提高小镇的社会知名度,扩大休闲文化的影响力。
(二)做好规划和部署工作
為了推进江西省休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促进小镇文化走健康可持续发展路线,相关人员必须要提高对小镇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做好规划和部署工作,充分发挥小镇休闲文化的特色功能与效用,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小镇民众的精神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建设部署。江西省地理环境优越,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建设休闲文化特色小镇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其位置的独特优势,努力平衡文化内涵挖掘、基础休闲设施建设、资源要素保障等要素的配置,然后依托国家提出的要求和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为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其次,相关人员还应加大对小镇文化的研究力度,找寻突破小镇特色的切入点。基于当地的文化情况,逐步探寻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可行性策略。在此基础上,还要从特色小镇的基本功能入手,考虑休闲文化旅游、特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确定一条能全方位展现小镇特色休闲文化的发展路径,确保相关方案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合理性。最后,完善休闲文化保障机制。基于江西省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需要注重提升小镇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比如在活动区域,需要增加一些路标提示语,在危险区域需要设置警示牌子;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应提前制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救助措施等。同时构建安全管理中心,配备医疗小队、救援小队,并邀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进行培训等,确保各项休闲文化活动有完善的安全保障。
(三)完善小镇基础设施
对于特色小镇建设而言,良好的设施是突出其休闲文化特色的先决条件。若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保障,势必会限制其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小镇的经济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来快速完成小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道路建设上。进一步升级和改造道路,确保小镇交通四通八达。其次,加强网络工程建设。通过优化小镇信息环境,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保证游客用网安全、便捷。再次,完善休闲文化娱乐设施及其配套设备,让小镇居民和游客感受一应俱全的优质服务。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如广场、图书馆等,使小镇居民能够在农闲之时依据自身爱好选择休闲项目,从而更好地感受幸福生活。最后,要完善相关医疗设施建设,使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医疗救治,进一步满足小镇居民和游客的医疗需求。
(四)深入挖掘小镇休闲文化
为了突出小镇特色,展现小镇的魅力,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大对小镇文化的挖掘力度。首先,要结合小镇居民的文化意识,加强文化培育创新工作。通过对小镇文化元素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运用,形成完整的小镇特色文化体系,并给予这些特色文化及衍生来的休闲文化以相应的保护。其次,要合理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尤其是名人故居、本地山水、历史遗址、民间艺术等,促进其传承与发展,确保相关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最后,要联动各个产业加强对小镇文化的应用,不断提升小镇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更多人能够来到小镇享受休闲生活。让小镇特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使之成为小镇的特色名片,为小镇经济发展注入生命力。
(五)转变民众的休闲文化意识
为打造具有特色的休闲文化小镇,使休闲文化成为小镇的特色,并成为小镇经济的新增长点,需要及时转变民众的休闲文化意识,使民众正确解读休闲文化与幸福生活的关系,从而为改善小镇休闲环境、提升小镇休闲文化影响力奠定基础。首先,组织专人加强休闲文化意识渗透,帮助当地民众从空闲时间就睡觉、打牌、打麻将等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休闲文化的价值意义,让民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加深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幸福感的认识。其次,应积极号召当地民众参与休闲活动,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拓宽休闲活动项目,比如增设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健身等活动,加大活动组织力度,进一步提高小镇民众的休闲文化品位,使小镇居民都能感受到休闲生活所带来的快乐。
综上所述,江西省休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据相关政策,通过加强政企和校企合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规划与部署,完善基础设施并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转变小镇居民的休闲文化意识,突出小镇的特色文化,推动小鎮经济与文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甘灿业,刘阿娜.特色小镇建设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J].攀登,2020(5):51-55.
[2]邓燕萍.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江西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中国商论,2018(25):150-151.
[3]刘晓东.江西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索[J].老区建设,2018(14):20-23.
[4]李玲.江西乡村休闲文化建设研究[J].老区建设,2016(20):33-34.
作者单位:
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通讯作者: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