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营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

2021-10-30 07:07高健龙王丰景康鹏举
智能城市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危险事故评估

高健龙 王丰景 康鹏举

(1.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河南洛阳 471000;2.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1 地铁运营系统危险事故出现的原因

1.1 人为因素

分析目前国内外的地铁运行情况,发现导致故障的主要因素为人为因素。

(1)外部因素。

地铁的客流量大、人员在车站和车厢较为密集、乘客不安全行为较多,是地铁安全运营的潜在外部风险因素。坠落站台、触碰紧急按钮、携带易燃物品、乘车缺乏秩序、私自进入隧道等,都会导致地铁安全事故。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人为操作质量的影响。目前地铁运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较高,某一环节出现运营问题,易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安全风险。运营部门的操作人员综合素质较高,但无法避免误操作的情况,造成系统危险事故。

1.2 设备因素

(1)供电系统运行危险。

包括人员触电和电气火灾两种类型,前者的出现主要和违规操作、设备未接地、跨线作业等有关;后者的出现主要和设备老化、线路绝缘皮老化、线路电流过载、线路短路、连接点锈蚀等因素相关。

(2)车辆系统运行危险。

主要原因在于列车控制系统内部线路短路、轨道出现较大损伤、车辆系统中的零件老化严重、地铁内饰质量不满足安全要求等。

(3)环境控制设备出现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通风口堵塞、疏散路径过长等,引起二次灾害、系统零件出现锈蚀,使环境控制设备腐蚀严重。

1.3 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主要指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洪涝灾害、地质活动、台风等,影响地铁内结构物的稳定性,严重时还容易出现结构错位的情况,导致事故。

(2)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指干扰地铁正常的运行环境,如毒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相关行为等,是危害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

(3)内部环境因素。

主要指工作人员的操作环境,工作环境恶劣会对人员的工作心态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干扰环境运行过程的安全性。

2 地铁运营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流程分析

2.1 确认危害因素种类

对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时,首要工作任务是辨识并确认危害因素的具体种类。

(1)火灾事故。

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设备短路故障、人员携带违禁品、材料可燃性较强等。

(2)列车脱轨事故。

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线路设计不合规、列车行驶超速、异物入侵运营线路等。

(3)踩踏事故。

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站内人员负荷过大、危险事故发生后引起恐慌、通道设计不合理等。

(4)撞车事故。

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员出现违规操作、设备运行异常等。

(5)中毒与窒息事故。

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火灾事故的衍生灾害。

(6)其他危险事故。

如触电事故、电梯卷入、机械伤害等,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员违规操作、设备运行异常、设备老化等。

2.2 计算事故危险程度

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时,可以根据事故发生后的损失情况确定。

评估受害程度时,需要参考该事故的发生概率,综合两类因素后得到事故的危险程度。基于以往的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危险度计算公式可以总结为:

式中:R——危险程度;F——事故的发生概率;P——事故发生后的严重性。

对严重度情况进行分等级处理,一般情况下可将其划分4个等级,分别为灾害性、严重、中等和可忽略,根据该分类方式进行处理,有助于后续评估体系的建立。

2.3 多重因素分析

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时,需要注意大部分危险事故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多数情况下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目前地铁运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较高,某一环节出现运营问题后,易引起连锁反应,产生较大的安全风险。

基于此类情况,需要对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汇总整理,确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据影响情况对相关的因素进行排序,计算相应的权重,提高系统运行期间的安全性。

2.4 建立风险评价模型

为了提高危险事故因素的辨识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根据模型内容中标注的参数提高评估结果的使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完善模型中的评估指标,如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对因素进行细分,计算风险因素的权重,根据计算结果优化现有模型。

在权重计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辅助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度分析法、定量定性分析等,也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优化数据分析结果,提升分析结构的使用价值。风险评价模型中的指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需要根据具体的评估内容进行合理筛选,提升评估结果的使用价值。

2.5 确定风险水平等级

完成上述处理工作后,评估模型会根据录入的数据得到一个风险水平评估度。风险无法避免,因此在实际应用处理中,需要对风险水平进行评估,拟定一条线值。针对线值之上的风险,需要拟定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低于该线值时,可以酌情考虑拟定措施,确保地铁运营系统工作期间的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等级:

(1)不能忍受。

必须采取对应措施消除系统风险,确保系统安全。

(2)难以忍受。

必须采取合理措施将系统风险管控在合理范围,确保系统安全。

(3)条件允许下可以忍受。

该风险问题在合理范围内或成本要求下可以忍受,但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确保系统安全。

(4)可以忍受。

不需要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3 提高地铁运营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措施

3.1 做好系统更新工作

通过做好系统更新工作,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实用价值,营造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目前地铁运营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软硬件都处于先进的应用状态,考虑地铁交通的密度后期会多元化发展,因此系统需要智能化发展。在智能化技术融入的过程中,需要对运营系统的组件进行调整,适应目前的工作要求。系统更新过程需要保持定期更新和不定期更新,维持系统的先进状态,满足系统的应用要求。

3.2 拟定应急处理措施

通过拟定应急处理措施,可以降低事故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性。拟定应急处理措施时,需要在前期制定预防措施,例如针对火灾事故问题,可以在日常做好设备线路、火灾报警器、易燃物位置的检查工作,及时处理潜在隐患,降低问题的发生概率。针对拟定的应急处理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养成良好的应急处理意识,加快事故问题的处理速度[1]。

3.3 引入新的技术设备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设备,能够确保系统使用过程的先进性,提升系统运行过程的可靠性[2]。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建立相应的数据采集平台,对市场中流通的设备或技术信息进行采集,定期整合数据信息,筛选可应用发技术或设备,评估可行性,如借助仿真体系评估,结合经济性评估结果,选择是否引进。妥善出来淘汰的设备,如折旧处理,弥补新技术设备采购成本,提升运营系统的经济价值。

3.4 完善检修养护计划

通过完善检修养护计划,可以提高潜在问题的发现速度,提升运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检修养护计划分为日常养护、一级养护、二级养护等,日常养护是在运营任务结束后,借助自检系统和人为巡查的方式对系统进行维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数据库中进行记录。一级养护和二级养护间隔时间较长,检修内容的细化程度较高,更换老化、损坏的零件,维持运营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3]。

4 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系统更新工作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实用价值,拟定应急处理措施可以降低事故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入新的技术设备能够确保系统使用过程的先进性,完善检修养护计划可以提高潜在问题的发现速度。通过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地铁运营系统运行安全性,对于提高系统运行经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危险事故评估
学中文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喝水也会有危险
评估依据
拥挤的危险(三)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话“危险”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