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

2021-10-30 05:39夏冬琴何燕玲戈道川
核安全 2021年5期
关键词:核事故核能核电厂

韩 勃,雍 诺,夏冬琴,何燕玲,戈道川

(1.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合肥 23003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合肥 230026)

近年来,围绕核设施落地的“邻避效应”事件层出不穷[1],特别是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发生了2011年江西彭泽反核事件、2013年广东江门反核事件以及2016年江苏连云港反核事件等。“邻避效应”[2]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能的发展。

核电厂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福利,但却使核电厂附近的民众承担了风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与核设施的距离无疑是影响核电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但以往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有学者[3,4]研究发现距离核电厂越近,人们对核电的接受程度越低;也有学者[5-8]发现距离核电厂越近,人们对核电的态度反而越积极;也有学者[9]发现对核电的态度不受到距离的影响。

核电运营过程涉及废料处置,可能对周边土壤、环境、水源造成污染,空间距离是影响核电风险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核事故的发生都会强烈影响到公众对核电的风险认知,且已有研究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公众对核电的风险认知会逐渐恢复到核事故发生前的状态[10],时间距离也可能是影响核电风险认知的一个因素。此外,核能的相对神秘性与专业性,导致公众对核电的熟悉程度[6]以及核事故发生概率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到公众对核电的风险认知。以上四种因素分别对应着心理距离理论中的空间、时间、社会和概率距离维度,共同影响着公众对核电的风险认知。虽然核电风险认知的研究领域中已有学者关注到心理距离的影响与作用[11],但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距离对风险认知的影响[3-8]。本文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出发,将心理距离分成了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四个维度探究其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

1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1.1 心理距离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Trope和Liberman[12]最早定义了心理距离,用来描述个体对那些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的感知。一年后Liberman和Trope[13]在美国《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提出心理距离理论(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eory),将心理距离明确分成了四个维度,包括空间距离(spatial dis⁃tance)、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时间距离(temporal distance)和概率距离(hypotheticality),通过目标对象与“自我”在空间、时间、社会和概率距离的远近来描述个体对目标对象的感知。

本文从心理距离理论出发,研究空间、时间、社会和概率距离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

1.2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在空间距离对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中,一部分学者以核电厂为原点,通过不同的半径进行分层,以走访调研的形式研究不同半径范围内公众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差异,进而得到空间距离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4,7,8];另一部分学者则通过区分核电厂厂址附近的样本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样本,来研究空间距离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5,6],例如,学者Greenberg[5]分别采集了美国11座核电厂周边的样本,与全国性样本进行比较,对比不同地区民众对核电风险的认知和态度差异。本研究借鉴Greenberg的方法,选取我国第一座压水堆核电厂秦山核电厂的所在基地嘉兴市海盐县,将电厂周边居民的调查结果作为核电厂周边样本同全国性样本进行比较,考察空间距离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

除空间距离外,时间距离无疑也是影响风险认知和核电态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福岛核事故距今已过去将近10年,据一项全球性的调查显示,福岛核事故使得全球42个国家的公众对核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4]。事故发生后,日本民众对核能的接受程度大幅下降[15];在中国,福岛核事故使得短期内民众对核能的接受度明显下降[8],但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对核能的接受度、风险认知均不同程度地恢复[10];在美国,公众对核能的支持率也随着时间流逝有一定的恢复,但是没有恢复到事故前的水平[16]。由此可见,核事故发生时间距离越远,人们对核能的态度和风险认知会有一定的恢复[10,16]。因此我们可以猜想,时间距离会影响到核能的风险认知,并且随着时间距离增加,核能的风险认知越弱,即:

H1:时间距离对风险认知有负向影响。

社会距离表征了核电产生的影响和民众自身的密切关联程度。作为普通民众,对核电的关注重点在其对健康的影响[11]。在两个千分之一安全目标中[17],针对核事故造成的社会风险要求:核电厂运行对周围10英里范围内的居民产生的癌症死亡风险,不超过由于所有其他原因产生癌症死亡风险的0.1%。已有学者在社会距离对风险认知的研究中发现,社会距离能降低人们对癌症的风险认知[18,19]。核电风险不仅影响着自身健康,还会造成清洁水源和生产土地的丧失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学者Carmi等人[20]发现社会距离能够减弱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社会距离能降低人们对核能风险的认知,即:

H2:社会距离对风险认知有负向影响。

概率距离反映了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在概率距离对风险认知的研究中,学者Hendrickx等人[21]通过实验操纵改变风险的概率大小,发现在环境风险认知中存在一种概率折扣效应,也就是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人们感知到的风险越低;Carmi等人[20]研究了概率距离对环境风险的影响,发现概率距离越大,环境威胁感知的严重程度越低。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在核领域的风险认知中也存在类似的关系,即:

H3:概率距离对风险认知有负向影响。

根据研究的假设本文构建了实证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影响风险认知的模型框架Fig.1 Framework of temporal distance,social distance and hypotheticality influencing risk perception of nuclear energy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调查与数据收集

为了分析空间距离、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风险认知的影响,验证实证模型,我们通过问卷星在2019年11到12月份期间开展调查,通过互联网共收集有效问卷1001份,并通过常住地区题项,将样本区分成秦山核电基地嘉兴海盐县当地样本(N=184份)和全国性样本(N=817份)。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

表1 参与调查者人口统计学特征Table 1 Demographic profile of participants(N=1001)

本次调研取样具有较广泛的覆盖范围,包含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群体,当地样本集中在秦山核电基地嘉兴市海盐县共184份,能够代表核电当地公众的基本认知和态度。全国样本覆盖了27个省份的样本共817份,能够代表距离秦山核电站较远的公众的基本认知和态度。

2.2 变量的测量

本次问卷的主要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第二部分调查了公众对核电风险的心理距离和风险认知情况。问卷的问题借鉴成熟量表,其中风险认知采用Likert量表,心理距离采用Carmi定义的数值量表。变量题项及来源见表2。

表2 变量题项及来源Table 2 Variable items and sources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研究中采用Excel软件和SPSS 22.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的定量分析分为三步:首先,对测量工具(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的检验;之后,分别对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当地样本和全国样本风险认知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心理距离影响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模型进行了假设验证。

3.1 信效度分析

在评估变量的信效度分析中,采用信度系数(Cronbach’sα)和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简称CR)来评估[23]。通过数据计算,核电风险认知有9个题项,该变量在全国和当地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77、0.906,CR分别为0.903、0.926。变量α和CR均大于0.8,表明风险认知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Validity),即问卷量表能准确测出其所要测量事物的程度,通常用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来评估。本次采用聚合效度来评估,聚合效度是通过变量因子载荷(Factor Loading,简称FL)和变量平均提取方差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简称AVE)来评估[23]。通过表3可知,风险认知变量因子载荷FL和AVE均大于可接受阈值0.50,说明研究变量具有很好的聚合效度。

表3 效度分析Table 3 Validity analysis

3.2 均值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空间距离对核电态度和风险认知的影响,我们对海盐当地的样本(空间距离近)和全国样本(空间距离远)的风险认知均值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风险认知均值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见表4。通过表4可以看出,全国样本风险认知的均值大于3,而当地的海盐样本风险认知的均值小于3。当地样本风险认知均值比全国样本均值低,且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t=4.04)。

表4 海盐样本和全国样本风险认知均值分析Table 4 Mean value risk perception analysis of Haiyan county samples and national samples

3.3 多元回归分析

在区分样本的基础上,本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风险认知影响的假设路径,验证实证研究模型在两种样本中是否成立。回归分析方程为:Y=b0+b1X1+b2X2+b3X3+ei

式中,b0、b1、b2、b3为多元回归方程参数,ei为误差值,X1为时间距离;X2为社会距离;X3为概率距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所有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简称VIF)均小于3,因此可忽略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24]。在表5回归分析中,R为复相关系数(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来测度因变量Y和多个自变量X间线性相关的程度。R2为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用来表征拟合模型能解释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数。调整R2用来准确评估模型拟合度,避免模型拟合优度随变量增加而出现虚假提升的现象。F检验用来判断在模型中的参数是否适合估计总体。根据表5的结果,时间距离对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全国:b1=-0.122***,p<0.001;当地:b1=-0.323***,p<0.001),假设H1成立。社会距离对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全国:b2=-0.055*,p<0.1;当地b2=-0.146**,p<0.01),假设H2成立。概率距离对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全国:b3=-0.219***,p<0.001;当地:b2=-0.219**,p<0.01),假设H3成立。综上所述,本次的实证研究模型的假设在两组样本中得到验证,如图2所示。

表5 样本回归分析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图2 全国和当地样本假设结果Fig.2 National samples and site-specific samples hypothesis results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心理距离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将样本分成核电当地样本和非核电当地的全国样本,通过均值比较分析了人们距离核电厂空间距离的远近对风险认知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实证研究模型研究了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秦山核电厂当地居民的风险认知显著低于全国性样本。可见因海盐当地居民经常参加核电科普活动:听讲座,访专家,观展厅,对核电的熟悉程度使人们降低了对核的风险认知。这也反映了秦山核电厂面向当地民众的风险沟通和科普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2)时间距离消极影响人们的风险认知。当人们认为核电厂事故发生的时间越远时,对风险认知的影响越弱。时间距离对风险认知的影响暗示我们,历史上三次重大核事故对民众核电风险认知的影响有限,要降低民众的风险感知进而破除“邻避效应”,需要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监管,减少核风险事件发生的安全隐患,提升人们对核电风险的时间距离。

(3)社会距离消极影响人们的风险认知。当社会距离越远,人们对核电的风险认知越小。这一发现的启示在于,在面向核电厂附近民众的风险沟通中,重点关注那些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所在的问题,如对自身及家人的辐射健康效应、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加强对此类问题的科普与宣传,可以有效降低民众对核电的抵触情绪。

(4)概率距离消极影响人们的风险认知。核事故发生的概率越低,人们对核电的风险认知越弱。我国作为核能大国,具有良好的核电安全运行历史。截至目前,我国核设施从未发生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Event Scale,简称INES)中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25]。加强核电安全运行记录的宣传,可以降低人们对核电厂事故发生概率的预估,从而降低风险认知。

本文将距离对风险认知的研究统一到了心理距离层面上。研究的结果可以从心理距离的视角为“邻避效应”治理带来一定启示,在空间距离远近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人们对核电厂风险的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来减弱风险认知,提高人们对核电的接受程度。

猜你喜欢
核事故核能核电厂
核电厂新材料使用批准制度研究
某型核能汽轮发电机振动波动的研究
重水堆核电厂压力管泄漏的识别与处理
“核能驾驭者”王大中
核电厂工程建设机组防异物管理与实践
秦山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研究与应用
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对内陆核电建设的启示
揭秘核能
英国温斯凯尔核事故研究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