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连”是怎样的连

2021-10-29 09:27龚玉
法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津湖志愿军

龚玉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战。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端严寒的天气中艰苦作战、多人被冻伤冻死,他们被后人誉为“冰雕连”。

临危受命诱敌深入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1月,长津湖战役爆发。长津湖,位于朝鲜半岛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周围多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常年冰封雪裹、人迹罕至。

据央广军事微信公众号和人民网2015年的报道,在这场战役中,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以下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步兵师、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

2011年,中国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以黑白影像记录了这样一个珍贵瞬间:1950年11月,一列北上火车满载着斗志昂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官兵,风驰电掣般驶向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据第九兵团20军老战士杨德盛回忆,“出发时,许多官兵并不知道,他们首战的目的地将是朝鲜北部的长津湖。”

据史料记载,那一年的长津湖地区恰逢50年不遇的极寒,当地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美国精锐军队,双方阵营皆有士兵冻伤冻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圣诞节总攻势”,派出美国第8集团军在西线、第10集团军在东线,呈钳形攻势向鸭绿江全线推进,妄图在圣诞节前消灭中朝联军。为粉碎敌人阴谋,志愿军第九兵团奉命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在长津湖地区诱敌深入,寻找机会全歼敌军。据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老战士刘石安回忆,“一踏上硝烟四起的朝鲜土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九兵团面对的敌人,是被称为“美利坚之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这是美国最精锐的部队,曾经屡立战功,装备十分精良。而志愿军第九兵团不仅装备落后,由于战况紧急、临危受命,官兵们甚至没能换上厚棉袄。据随志愿军第九兵团进入朝鲜的卫生员余帼华回忆,“许多战友来自温暖的江南水乡,完全没有高寒地区生活和作战经验。”

当时,为躲避美军飞机的密集轰炸和低空侦察,志愿军官兵只能昼伏夜出,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战斗。凛冽寒风中,战士们身上的冬装单薄得仿佛纸片一般。志愿军老战士杨德盛清楚地记得,当时部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第一要打败严寒,第二才是打败敌人。那时候,对杨德盛和战友们而言,和寒冷一样难捱的,是饥饿。由于美军强大的空中力量封锁,志愿军装备给养几乎无法送到前线官兵手中。

就这样,在滴水成冰的严寒中,志愿军官兵们忍受着极度饥饿和疲惫,翻山越岭,连续奔袭10余天,终于悄无声息地进入到预先埋伏位置。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突降大雪,躲在帐篷中取暖的美军万万没有想到,下午4点30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长津湖战役在漫天飞雪中正式打响了。

历史比电影更残酷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仿佛“冰雕”群像……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画面,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真实的场景。这场战役究竟有多惨烈,一些亲历老战士的讲述令人震撼。

在长津湖战役中,担任阻击美军任务的志愿军,有的连队全员冻死在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中,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后退,坚持到最后一刻,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冰雕连”。

《冰血长津湖》记录了长津湖战役中的烈士宋阿毛——战后打扫战场时,有人在宋阿毛的上衣兜里发现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这样一段绝笔:“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支撑着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宁愿冻死也绝不暴露目标。或许从周全弟老人身上能找到答案。长津湖战役中,年仅十几岁的周全弟失去了双手和双腿。他只穿着一件薄棉衣和胶鞋,熬了三天三夜后,在第四天清晨,和战友们终于听到了冲锋号角。但是,意外在此刻降临。“我爬不起来了,冻僵了,冲也冲不动。看到战友们往前冲,我眼泪簌簌地往下流。”周全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没能和战友们一起冲向敌人,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因为四肢严重冻伤,再也无法参加战斗,周全弟被送回了东北的医院。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16岁的周全弟接受截肢手术的时候,甚至没有打麻药。

“零下40℃,冻掉指头,再痛也不哭……”今年96岁的老军医于芝林也曾亲历长津湖战役。据他回忆,“一进朝鲜,飞机每天轰炸我们走的路,上空都是飞机,牺牲的战友遗体都找不到。” 《冰血长津湖》中,于芝林哽Ⅱ因着描述:“当时零下40℃,手捏着铁,皮肤粘上去了。再拿下来,就要掉一块皮。我们把被单白色的一面,反过来披着,利于隐蔽。卧在雪山中,忍饥挨饿不能动。”

当年,24岁的于芝林作为师医院院长,和战友夜以继日救治伤员。“战斗结束那天,医院一天就接收了2800个伤员。手指、脚趾头被冻掉的,截肢的太多了。这些战士大都是20多岁,小的只有十六七岁。但是,没有一个哭的,再痛也不哭。”他的回忆令人痛彻心扉。于芝林在战场上被炸伤了右腿,留下了一辈子的残疾。

战场上,除了冲锋一线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后勤保障工作同样危险重重。1950年10月至12月间,阎福斌担任志愿军第20军文化教员。在长津湖战役中,他负责运送伤员和后勤保障工作。因为物资贫乏,土豆成了战场上的珍贵食物。但极端低温使土豆被冻得很僵硬,宛如一块块坚硬的石头,为了让战士们吃上暖和的食物,一位叫王法礼的班长将土豆一个个放在自己的胸口焐热。这样的战友情,一辈子刻在了阎福斌脑海里。

长津湖地区有一座公路桥,是志愿军人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也是美军重点的轰炸目标。时任志愿军第20军高炮营副排长的吴茂和所在部队的任务是,誓死保卫公路桥。今年101岁的吴茂和印象最深的是1950年12月4日的一场战斗。那天刚刚拂晓,监视哨报告5架敌机正向公路桥袭来。“负重伤的观测员跟我说:‘排长,我看不见了,快找人替我’,随后一下子倒在我的肩上。”

吴茂和回忆,“我顾不上悲伤,接过他手中的测远机,指引炮手跟踪射击,一直打到敌机逃窜。”战斗胜利后,吴茂和把3名牺牲战友掩埋在附近的山坡上。“一片一片的坟头,有名字的很少,大都是无名烈士,他们都长眠在朝鲜。”说起这些,吴茂和湿了眼眶。

历史往往比电影情节更残酷,正如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后辈就不用打了……”

长津湖战场一角

在美國纪录片《长津湖战役》中,据参战美军老兵回忆说,中国人民志愿军仿佛是神兵天降,从阵地四周一下子变了出来。在志愿军官兵的奇袭下,分散驻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步兵7师很快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此时,漫天的大雪让长津湖地区的气温骤降到零下35摄氏度。军史专家董保存说,同在酷寒天气中的长津湖,交战双方身处的其实是两个世界。

在枪林弹雨中,“钢”少“气”多的志愿军官兵一次次发起冲锋。急于突围的美军集中火力对小高岭实施猛烈袭击,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到阵地上,不一会儿,就把白雪皑皑的山头打成了黑褐色,随后又集中力量发起集团冲锋。关键时刻,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沉着应战,率领战友们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

据小高岭战斗亲历者杨德盛回忆,“一次次拼死防御,一次次打退敌人,后来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弹药也所剩无几。身负重伤的杨根思让战友们带着已经没有子弹的重机枪撤离,而自己却选择了留下。敌军第9次发起进攻的时候,他毅然抱起5公斤重炸药,向敌人冲了过去。随着一声惊天巨响,杨根思与4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英雄们抛洒热血的土地上,和平的种子正在顽强生长。在他们战斗过的部队,红色血脉始终赓续传承。如今,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杨根思连”,无论是冲锋在战火纷飞的南苏丹维和一线,还是拼搏在改革重塑后的多军兵种联合演习中,每当大家濒临绝境、抵达极限的时候,总有一种声音穿越时空,激昂回响,一如多年前的长津湖畔。

《人民日报》2015年的一篇报道指出,由于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未能配备御寒冬装,志愿军第九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据当时在27军任营指导员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被冻伤的。美军陆战一师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2016年,上述信息也出现在人民日报社创办的《文史参考》文章中。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回望70年前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长津湖战役无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征服极限,浴血奋战,最终将美军王牌部队驱逐出朝鲜的东北地区。随着美军撤回兴南港,长津湖战役宣告结束。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这场战役就此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责编

王茜 美编

赵佳)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津湖志愿军
看电影《长津湖》有感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破40亿元系列总票房97.75亿元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
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会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代表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