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胜 冯亚男
摘要:古琴与里拉琴分别作为中国和古希腊国乐器代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虽然所处时代、文化体系不尽相同,但两者在起源和音乐风格、历史地位与乐教思想、发展变迁与形制之美等多个方面具有共性,又各有特色。从比较学的角度展开分析有助于明了两者的异同,挖掘古琴与里拉琴的文化内涵,丰富中西音乐风格研究深度,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及西方音乐美学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古琴 里拉琴 乐教思想 音乐风格 形制之美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有三千多年历史,因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影响深远,甚至被称为国乐之重器,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而里拉琴作为古希腊最重要的乐器之一,自文艺复兴之后成为西方音乐的象征,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两者的样式差别较大,文化背景也不同,但它们在起源与音乐风格、历史地位与乐教思想、发展变迁与形制之美等几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因此,从比较学的角度对两者展开分析,挖掘中西方代表性乐器的异同点,有助于对中西音乐风格、音乐美学的深度理解。
一、起源与音乐风格
古琴(图1)与里拉琴(图2)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里拉琴兴起比古琴早一些,现出土最早的古琴实物是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其年代约公元前433年,而出土最早的里拉琴实物在乌尔王陵中,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450年。但对比其起源,可以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起源于各自的神话传说,这赋予了它们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神奇魔力。
古琴的起源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尧舜说等,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是伏羲制琴的传说。据传,伏羲氏根据凤凰的形象制作了古琴,是谓伏羲首创古琴。在中国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宋朱长文撰写的《琴史》中提到:“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在《礼记》《太古遗音》等典籍中也有关于伏羲制琴的记载。其次,神农也是造琴传说中的重要一员,如《新论》《说文解字》《风俗通义》等书中均提到过神农氏造琴,《桓谭新论》载:“神农氏继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此外,《尚书》《礼记·乐记》以及汉代史学巨著《史记·乐书》都有帝舜制琴的记载,如《礼记·乐记》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而关于黄帝、唐尧制琴的说法较少,仅在《新刊太音大全集》等书中有简单记载。里拉琴,又名诗琴,由来也与远古神话有关,据说它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赫尔墨斯所做。传说有一天,赫尔墨斯在野外散步时无意中踩到了一个乌龟壳,上面留着一条筋,并振动发声,赫尔墨斯从其得到启示,用乌龟壳作底座,蒙以牛皮,作共鸣箱,上面支着两只小牛角,上部之间有一横梁,架上四根弦(筋),这样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诗琴。
但除了都起源于神话传说外,古琴与里拉琴在起源方面更多是不同点。①古琴的创制者说法不一,其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而里拉琴的起源则更明确单一,具有一元化的特点;②初创时期使用的琴材也不同,古琴主要由木材与绳丝构成,材质简单,主体材料取于植物;而里拉琴的材质则是龟壳、牛角、牛皮、弦(筋)及木材,其材质更加复杂,主体取材于动物;③创制者与演奏者的关系方面也有所不同,古琴无论传说是由谁所制,它的演奏者就是它的创作者,但里拉琴的使用者并不是赫尔墨斯,而是太阳神阿波罗,所以又有传说“年幼的赫尔墨斯杀死了一只海龟,从哥哥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来了牛的内脏,制成肠弦张在龟甲上”,为了平息哥哥的怒火,赫尔墨斯将里拉琴献给了他,阿波罗喜爱琴的音色,从此里拉琴成为阿波罗的代表乐器。
在音乐风格方面,两者比较相近。古琴曲属单音音乐,以线性旋律为特色,音域博大宽广、音色深沉宁静、余音悠长飘渺,不仅常作为祭祀乐器使用,而且能通神明、调天地,还具有养自身心性的功用。这些在《新论·琴道》《吕氏春秋·古乐》《琴操》等典籍中都曾提到。甚至有人传说伏羲琴是一个上古神器,可以支配万物的心灵。里拉琴也是单声部乐器,“日常敬奉太阳神阿波罗的仪式上,里拉琴被用来为颂歌或史诗伴奏”,它在祭祀场合和乐曲风格两方面都跟古琴相似。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提到,阿波罗的智慧是克制、平静、静穆,日神精神的内涵是超然宁静。因此,作为阿波罗象征的里拉琴乐曲风格也必然是平静与克制的。且里拉琴的演奏也有类似古琴感动万物般的神奇功效,传说半神半人的安菲翁巧用里拉琴的魔力修筑底比斯城堡。安菲翁手下的诗人们和歌手奥菲斯也曾弹起由阿波罗的儿子赐给他们的金弦里拉琴,以让周围的高山低头,海波平静、野兽丧威。
可见古琴和里拉琴虽然都起源于神话传说,但起源方面区别较大,而音乐风格方面,两者更具有共性,不仅都用于祭祀,且乐音以平和安静为主。
二、历史地位与乐教思想
古琴与里拉琴还是各自历史时期中社会身份的象征,都有安邦定国、教育大众的政治作用,且有共同的社会矛盾情景——即精英阶层都喜爱弹奏古琴或里拉琴,但他们又排斥自己成为单纯的演奏家。可以说在历史地位和乐教思想方面,两者极为类似。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挚爱,文人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社会精英,是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理念的创造者与主导者,《礼记》中甚至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文人阶层对琴的喜爱,抬高了琴的地位。但弹琴对文人而言不是单纯“音乐表演”,《左传》有言:“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桓谭在《新论·琴道》也说:“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琴是君子用于自禁自守的器具。“琴德”思想的出现更让古琴成为“众器之首”,优于其他乐器。文人对“琴”的欣赏还在于它的“乐教思想”,即其社会功效,如刘籍《琴议篇》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琴成为教化人的一种手段,《尚书》也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琴成了安邦定国的工具。
里拉琴是古希腊代表性国乐器,这不仅在于它象征日神阿波罗,还与演奏者的社会地位及古希腊调式有关。里拉琴与古琴相似,也不是简单的平民乐器。在古希腊雅典教育体系中,“男孩从7岁开始,同时上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文法学校教给儿童文学及简单知识,弦琴学校教儿童弹唱。这些学校都是私立的,收费的。自由民的子弟能缴得起学费也可以入学。奴隶主的子弟上学时由‘教仆’陪送。”可见在学校里学习里拉琴的人多是当权、贵族以及有钱的平民。这与中国“文人”的现象极为相似。此外,里拉琴的社会地位还与希腊乐曲调式有关,里拉琴多用于多利亚调式。“古希腊人把调式大致分为多利亚调式与弗里几亚两大支系,调式的名称来自古希腊的部族名称……多利亚族是希腊的正统,所以他们认为,多利亚调式处于调式的中心,并赋予多利亚调式较高的地位。”因此,作为太阳神象征、又是多利亚调式的主要演奏乐器的里拉琴在古希腊时期社会地位应该是极高的,以至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都认为“城里用七弦琴和七弦竖琴,乡里牧人则用短笛就可以了”。但里拉琴的社会地位在古希腊时期并没有达到顶峰,“到了文艺复兴之后它成为西方音乐的象征”,作为西方音乐的乐徽而出现在全世界的大众视野中。乐徽是音乐的象征,选用历史悠久、社会地位高且形制优美的乐器为标志,里拉琴能成为西方音乐的乐徽,可见文艺复兴之后,其在西方民众中的认可度及地位都凌驾于其他乐器之上。此外,古希腊的音乐教育与中国的“乐教”也十分相似,“音乐教育主要在于陶冶学生的性格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演唱者。因为这被认为是卑贱的职业,奴隶主的子弟是不屑为之的。”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指出,儿童应该接受音乐与体育的教育,而且音乐教育要放在体操训练之前,在初始教育中培养学生好的品德。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论述音乐对国民的教育意义,主张恢复多利亚调式的乐曲,而多利亚调式的音乐一般多为里拉琴伴奏。因此,里拉琴成为儿童、学生以及国民品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三、形制之美与发展变迁
在形制方面,古琴与里拉琴都是弦乐器,且都以七弦为主。古琴经历了一个五弦―十弦―七弦的变化过程,里拉琴也有琴弦的变化,“最初有四根弦,后来增加到七弦”,最多可到11弦。但在形制方面除了琴弦近似的相同点之外,在发展演变、发音装置与装饰及近代生存情况,两者都各不相同。
首先,在乐器的发展变化方面,两者的差异较大。古琴整体形制变化较小,经历史实物对比发现,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从无徽十弦半箱式变为现今常见的十三徽七弦全箱式。迄今为止所有出土古琴实物中,最古老的当是上文提过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图3),它跟现今的古琴样式不同,琴弦数量更多,琴箱为半箱式,下为单足,且没有琴徽。到西汉,形制有所改变,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图4),虽然依然是无徽半箱式结构,但琴弦变为七弦,琴身也变得更为修长。除出土古琴实物外,还可借助漆器、画像砖、绘画等作品了解古琴的变迁。魏晋时期,古琴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所见最早的六朝古琴图像是安徽省马鞍山三国时期朱然墓出土的“百里奚会故妻”漆盘画。可惜网络图片资源太少,笔者无法确定其具体古琴样式。之后,则是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的伯牙子期画像砖(图5),从其可见古琴形制更长,且头尾大小基本一致,呈长方形,已与当代古琴形状类似。到东晋时期,古琴形制则与现在常见形制基本一致。其一,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墓葬中发现的彩绘宴乐图漆平盘可证,漆盘图居中偏右上方的位置有一老者正在抚琴,琴身修长,一头大一头略窄,且琴徽、琴弦清晰可见;其二,东晋顾恺之的《斫琴图》(图6)(原画已不可见,现存为宋人摹本)可证,它作为目前所存唯一一幅以古琴制作过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生动描绘了东晋时期的选材、断板、制弦等斫琴场景,画中古琴皆为全箱式,琴面、底板清楚分明,琴身出现了额、颈、肩等区分,琴底开有龙池、凤沼。到了唐代古琴的形制基本固定下来,但因不同朝代的审美、社会背景不同,古琴整体的大小、厚薄、宽窄等也略有不同。如唐代的琴饱满厚重,视觉感受偏“圆”,宋代的琴则偏“扁”,尤其是南宋后期则流行耸肩、扁、狭、薄为特点的琴,明清的琴则轮廓感更强,整体感觉更瘦硬。里拉琴的发展变化,要比古琴变化更大,这也是两者形制發展方面最大的区别。里拉琴不仅有琴样式的改变,还衍生出不同的乐器,但整体变化都以半箱式为主。如希腊时期就出现了体型更大、声音更响的基他拉琴(也称基萨拉琴),它共鸣箱更大,木制且结构更加结实精致,可以手弹也可以用拨子拨击琴弦,由于演奏技巧比较复杂艰深,常为专业演奏者采用;公元5~7世纪,六弦里拉琴成为欧洲北部的主要弦乐器,长度在40~80厘米之间,在调音时用插入顶端的弦轴取代了原来使用的圆环与木杆;11世纪四弦带弓里拉琴(又称为洛特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5世纪早期,琴拨弹奏的里拉琴渐渐消失,而运弓里拉琴在当时还有稍许存留,如威尔士克鲁斯琴(图7)。除此之外,吉他也与里拉琴有一定的关系,李建武曾说18世纪的“里拉吉他”不仅名字与希腊里拉琴有关,在形制方面也“有古希腊里拉琴形状的音箱”。
其次,在发音装置与琴体装饰方面,两者也有明显不同。古琴没有琴码,声音是通过面板带动琴腔内空气再结合底板共同震动而发出的,且箱体壁较厚,有独特的琴轸调音装置;而里拉琴有琴马,而且“琴马扁平,所有的琴弦在同一平面上”,它通过琴弦带动琴马进而震动共鸣箱发声。装饰方面,两者相差更大,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追求自然大方的素净美,“绝大多数的琴唯一做的装饰就是书法和印章,镌刻于琴的背面。这类铭文内容一般包括:琴名、诗文和藏章”。里拉琴则不同,可能与祭祀或者生殖崇拜有关,“它多用牛头雕刻来装饰,有时弦也显出公牛的身形”,有的还装饰上优美的花纹,如大英博物馆中展出的“皇后的里拉琴”和“银色里拉琴”(图8),此外在《夏塞里奥画阿波罗与达芙妮》、安德烈亚·曼特尼亚《巴斯那山》等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里拉琴的装饰。
再次,两者的近代生存情况也有所不同,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其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且没有断代,虽然在民国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出现生存危机,但对古琴文化的搜集与保护在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国务院将古琴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古琴更是在大型国际交流场合中频频出现,不管是2008年奥运会还是2016年的G20峰会,其开幕式中都可以找到古琴的身影,2018青岛举行的上合峰会上,由著名琴家广陵、诸城两派传人茅毅所做的一床古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古琴作为中国代表性乐器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传统艺术的美。而里拉琴的发展情况则不尽人意,里拉琴曾在中世纪一度断层,可能与频频战乱以及它变化衍生为其他多种乐器有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里拉琴多是根据历史文字介绍、古希腊陶器、雕塑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仿制的,如当代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根据希腊古典哲学家亚里士多塞诺斯《和声原理》和《节奏原理》中记载的关于琴弦、调音和使用方法等信息,实验并成功仿制出了古希腊里拉琴。且里拉琴在近十多年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复兴,如雅典大学的“赫尔墨斯项目”“从希腊全国招募了20名年轻人,他们每周三次培训学习,进行古希腊乐器的研究和复原制作”主要是复兴古希腊乐器,其中就包括了古希腊的代表乐器里拉琴和阿夫洛斯管;一些国际交流中也出现了里拉琴的身影,如2016年4月21日,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举行里约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时就有里拉琴的弹奏,2020年3月东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仪式中,源头希腊也奏响了里拉琴;2016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一场2016东方市民音乐会“中希文明对话·仙渡云霓”——古筝与古希腊里拉琴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不仅让中国民众第一次认识里拉琴,并且展示了中国与希腊音乐极大的包容性,向大家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可见,虽然两者的近代发展状况不同,但近些年里拉琴的重生与古琴的复兴有些相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琴与里拉琴作为中国与古希腊的国乐器代表,两者都是历史悠久的弦乐器,都有奇特的神话起源传说,且在乐曲风格及乐教思想方面也较为相近,乐音平和安静,都可以作为修身养性、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但两者的发声原理、琴体装饰及发展演变则有所不同,古琴很少有装饰,以“素”为美,里拉琴则会装饰饰品和绘画;古琴没有演变出其他乐器,形制方面在唐代定型后发展稳定,而里拉琴则演变出多种乐器,可拉可弹;古琴的发展没有断层,但里拉琴在中世纪一度消失,人们只能从一些绘画雕像中寻找它的身影。当然,古琴与里拉琴在当下都呈现出好的复苏态势,作为各自的文化代表向世界传递古老国度的优美声音。不过古琴与里拉琴的比较研究,以及两者的合奏表演等在学术界和音乐领域还属空白,同时里拉琴作为近些年刚复兴的西方古典乐器之一,其研究成果也较少,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他人对该领域的兴趣,共同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智强.古希腊的音乐神话传说及中世纪的“格里戈利圣咏”[J].安康学院学报,2010(03).
[2]徐玲,张祎,薛睿韬.西方音乐史及作品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3]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编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许海山.古希腊简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5]齐江.西方音乐简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8.
[6]张文彬.柏拉图论音乐的曲调与节奏[M].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4.05(09):9.
[7]李建武.吉他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8]柏拉图著,牛小玲,王桂林译.柏拉图文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68.
[9]程子衿.紫禁城悦读 琴事未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6:92-99
[10]李大伟.最该知道的世界經典乐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11]兹得拉夫科·布拉热科维奇著,吴钟明,夏方耘等译.艺术中的音乐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music iconography[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77
[12]刘承华.倾听弦外之音 音乐美的文化之维[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251.
[13]乐行希腊.这趟前所未有的希腊音乐之旅,让两个古老文明从未如此这般亲密.https://gs.ctrip.com/html5/you/article/detail/1016401.html.2018-01-22/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