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博洛尼亚,王骥第一次翻开艺术家阿尔纳多,波莫多罗(Arnlaldo Pomodoru)的手作书时,仿佛看到了“让地球出现第一个生命的那一道霹雳。”《玫瑰与天空之喜悦》(La Gioia delle Rose del Cielo)是它的名字。雕塑大师使用版画和文字在二维纸面上进行表述,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肌理与色彩呈现出强烈美感。在翻阅过程中,王骥发现五感都被激活了。触及封面和内页纸张时,手指一边辨认纹理,一邊发出沙沙的摩擦声;手工纸张和油墨部分封存了石版、铜版或工坊的气味。它是书和艺术品的结合,又大于两者的单纯叠加——当翻阅者走进艺术家的领地,书页背后便是可以探究的深海。
收藏艺术家手作书后的十年里,王骥都处在无人知晓、“孤芳自赏”的状态。艺术家手作书无疑是十分稀有的。在王骥的收藏中有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67年创作的《安迪·沃霍尔索引》(Andy Warhols Index),只制作了365本。萨尔瓦多·达利(Savador Sali)的《巴巴奥》(Babaouo)制作于1978年,共有90册签名版本,王骥手中就有两本。萧勤于2001年的手作书《夜光杯》(Il Bicchiere di Gida)只有50个版本。而王骥的好友,意大利艺术家安琪拉.欧其宾迪(Angela Occhipinti) 2005年的手作书《版(板)》(Tabula)则是独版,除了在王骥家,再无处可寻。王骥常自嘲他家只有39m2,小小的二层用来睡觉,一层的沙发留给他的书(十几年间,王骥已经收藏超过二百本艺术家手作书)。偶尔有意趣相投的朋友上门,王骥总要擦净桌面,等客人坐好、净手后,才开始逐一展示收藏。
艺术家手作书的形式是复杂多变的。萨尔瓦多,达利的《巴巴奥》内附三张试版石版画,向翻阅者展示了书中画作的线条与层次感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由三块不同的石板母版印出,是一张完整作品的三个“图层”——只有对版时严丝合缝,它们才能精确叠加,实现艺术家的创作。1930年由常玉创作蚀刻版画、梁宗岱法译的《陶潜诗集》(Les Poemes de Tao Tsien)轻轻展开,白光照射页面底部,法国阿诗纸(Arches)特有的水印即显现。因为具有艺术品属性,绝大部分艺术家手作书不做装订,方便收藏者挑选单幅作品展示在空间中。很多作品,如《陶潜诗集》也因常玉身后声名大噪,而常被人为拆分,版画部分单独流向拍卖市场。在王骥看来,拆分意味着分解艺术家手作书的双重属性,只保留它纯粹的艺术品一面。虽然是一种“善意的破坏”,但这也造成艺术家手作书完整存世的比原定出品的数量要少。尽管欧洲出色的造纸工坊能够确保作品不因为纸张变质而损坏,但翻阅会对书页造成磨损,王骥因此并不常随意翻看自己的收藏。每一次阅览仍然是屏息的、敬畏的、感性的、振奋的,在王骥看来,这是一种“极致愉悦”的体验,“是自己独特的趣味,是很私人化的时刻。”他说。
决定“作书”意味着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单一的创作方式,他们深度参与制版、试色、试印、定版等关键环节,用来传达思想的介质也多种多样。王骥认为,每一部艺术家手作书都是一个展览。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独自完成《索菲走到了蘑菇中》(Mit Sophiein die Pilze gegangen)的插画和文字。萧勤的《夜光杯》是艺术家对王维、柳宗元、陈子昂等古代诗人作品的回响。在八位意大利雕塑家联合创作的《20世纪的意大利雕塑》(Il Secolo della Scultura Italiana)中,艺术家们的金属雕塑作品被潜入页面,阅读完这八个页面,就像参观了一场意大利当代雕塑艺术的高规格群展。王骥打开美国艺术家比尔汉德尔的《梦想盒子》(Box of Dreams),示范将版画挂在外盒上的观看方式。沉浸在这些“展览”中十几年,度过无数个梳理与思考的下午,王骥对每本手作书的细节都了如指掌,当他不独自“沉迷”其中时,他会是最称职耐心的导览人。
2017年,出版人张向东和夫人上门做客,看到王骥的收藏后大为动容。2019年,在张向东的建议下,王骥决心创作《书之极》,带这些登峰造极之作走出他的39m2。王骥选择了24本艺术家手作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为每一本撰写了“有温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文字。这不是一部学术文档,所以我们可以读到王骥去安琪拉,欧其宾迪家拜访,喝掉一瓶茅台酒,但两人并不知情的故事。他不想做一本标价两三百的普通画册,因为“这样对不起艺术家的杰作”。王骥坦言,起初他认为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滞销书”,做好了“赔本”的准备,未曾料及的是短短三个月,《书之极》即告售罄,并且在豆瓣上获得了满分10分的好评。
现在,王骥已经开始筹划一本关于艺术家手作书的新书,这次将有56本藏书收入其中。或许它会更加亲民,更客观简短,总之和《书之极》是不同的。“如果还一样,那不就是《书之极2》了吗?”王骥把重音落在“极”上。作为藏家,王骥拥有过许多与艺术家手作书的即兴一刻,或许是和不同人讲述时的一个念头,或许是读过野史后对某位艺术家的一个新发现。当这些体验再以书籍的形式呈现,艺术家们创作的余波似乎又被延长了一些。
1.王骥身后的投影上是《安迪沃霍尔索引》制于1967年,书中时而失焦时而过度曝光充满噪点的图片以及立体书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恰如这位艺术家其人焦躁不安、孱弱而神经质。
2.这本《马萨达》(Massada),1984年制于以色列马萨达是犹太人的精神圣地而这本书的问世也正是为了纪念公元1世纪时期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统治的抗争史。
3.《书之极》的装订采用了线装的骑订套贴形式体现“极致之书”的概念。
4.1930年常玉为《陶潜诗选》创作了三幅蚀刻版画三幅版画中南宋山水的斜角构图简练线条勾勒出的远山河岸和树木对陶渊明诗歌精微意境的准确把握。
王骥收藏了两百多本艺术家手作书家中原本就不宽敞的空间几乎完全被书艺术品和他收藏的潮玩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