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已成为全会公报以及“十四五”规划中的高频关键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应承担起我国科技创新“顶梁柱”的重任,义不容辞地厚植创新文化土壤,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彰显国企担当。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襄阳输油处(以下简称“襄阳输油处”)始终秉承“结果导向、团结协作、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使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科技的“加速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和企业人才培养的“蓄电池”。
建设创新阵地。襄阳输油处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落脚点,按照“七有”(有技术带头人、有骨干队伍、有创新场地、有设备设施、有工作制度、有经费保证、有创新成果)标准化要求,在基层站队成立创新工作室,做到“挂牌”管理。襄阳输油处不但为创新工作室建立了功能明确、统一固定的创新场所,而且配备了专业书籍、零件、工具等开展创新活动所属的配套资料和设备设施,建立了创新团队学习、技术交流、激励考核等规章制度,并为创新工作室提供经费保障。创新工作室每年至少要完成一项创新课题或攻关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带头领航。襄阳输油处对创新工作室实行技术带头人“掌舵”制,通过自主报名、笔试面试、业务能力考核等环节,公开招募有专业技术特长、丰富实践经验、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担任技术带头人。处里为技术带头人提供优渥的创新环境,如:在奖金分配上享受科级待遇、在工作条件上提供独立办公室、在政治待遇上评先评优优先考虑,让技术带头人受到尊重、感到自豪。同时,以技术带头人的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提高创新工作室在职工心目中的品牌度、认可度,形成“创新大有可为”的文化导向。
跟踪督导提升。襄阳输油处成立以党委书记、总经理为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4个基层单位、8个机关部门共同负责的创新保障组织体系,对创新工作室给予管理、技术、人力等全方位的支持。处里还邀请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创新工作室专家顾问,定期对创新课题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机关部门每月开展“送服务到基层” 活动,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尖兵导师团队到创新工作室,跟踪督促开题进度,帮助打通创新过程中的堵、卡、塞等关键节点。各基层站队每周听取创新工作室工作汇报,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使企业形成“层层有领导、级级有人抓”的创新工作格局。
调动全员创新。襄阳输油处积极营造全员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在党员中创建“党员攻关组”,引领党员积极主动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节能降耗、设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在职工中开展“我为安全生产献一计”金点子征集等活动,落实奖励机制,激励广大职工主动投身于创新实践。三是在青年职工中开展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内容的“五小”创新活动,举办创新论文发布会,让青年职工在创新中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培训创新素质。襄阳输油处把锻炼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在各类培训班中,把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培训必修课,激发全员创新意识。二是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授课,引领职工塑造刻苦钻研、永不言败的创新品格,教会职工创新成果申报总结与提高的工作方法。三是邀请科研院校学者、行业专家讲述创新思维,引导职工运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开展工作。
规范运行机制。襄阳输油处建立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创新工作考评机制。一是印发执行《襄阳输油处创新成果评审实施细则》,对课题选定、立项程序、成果审报等进行明确规定。二是每年初讨论拟立项创新课题,落实项目研究经费。三是每年底召开创新成果发布评审会,每季度召开课题进度研讨会。
资源共享合作。襄阳输油处围绕绿色环保、节能技术、数字智能等研发课题,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科技开发合作机制,依托其过硬的研发能力,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保护知识产权。襄阳输油处把知识产权保护贯穿创新项目立项、科研项目合作开发、技术交流及论文发表等全过程。通过创新成果汇编、专利申报等手段,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各项技术创新成果撑起“保护伞”。
正向激励引导。一是给晋升空间。对在创新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或者技术骨干,可从技能操作序列贯通到专业技术序列,畅通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二是给物质奖励。在党员积分管理、职工绩效考核中,把创新作为“加分项”,并在奖金发放中兑现。三是给精神激励。在先进职工、劳动模范、明星职工评选中向创新人才倾斜,实行创新成果由主要创造者姓名来命名的工作机制。
一种全员参与的创新文化蔚然成风。襄阳输油处通过九大举措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让“人人都是创新主体、人人可以尽展才华”的创新理念成为每一名职工的价值追求。创新从“少数关键”向“绝大多数”拓展,一些职工的建议变成了项目、又由项目变成了成果、再由成果变成为效益,更多的“草根創新”破土萌芽,长成“参天大树”。2021年6月,根据职工“金点子”研制的真空相变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实现进站原油管线的伴热,并为小站职工公寓冬季供暖、提供洗浴热水,让小站职工过上了舒适生活。这项创新成果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63.7吨,在保护碧水蓝天中彰显了央企担当。
一批生产难题和管理“瓶颈”得到有效解决。截至2021年初,襄阳输油处在安全生产、绿色环保、应急抢险等领域,共取得科技成果11项、国家专利24项,其中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探索“以线养线”的工作思路,促成地方企业出资1 300万元完成康佳电力线专迁及油坊线升级改造。探索依法合规处置魏岗站1号储油罐罐底重质油问题,节约危废处置费367万元。探索“同时作业法”“气候作业法”“季节作业法”,科学统筹施工工序,仅用半年就完成了2万立方米储罐大修任务。
一批创新工作室成为特色品牌。在襄阳输油处,创新工作室成为石油精神的“传承地”、难题化解的“桥头堡”、技能提升的“练兵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王涛创新工作室”研发加热炉燃烧器变频装置,单台炉每年节约天然气2.59万立方米、节电2万千瓦时。“董华创新工作室”研制出智能型多点气体采集仪,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施工动火中,有效解决了人工误差和施工现场不能持续进行气体浓度检测的难题。“刘斌创新工作室”围绕提高效率开展技术创新,研发的靠背轮液压拉马工具获得全国QC(质量控制)一等奖,“油气管道抢修液压夹具”“加热炉干粉灭火装置”等5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新型专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湖北省“青年创新工作室”称号。
一支管网新“铁军”历练成长。在创新文化熏陶下,青年职工由“打下手”逐步向“唱主角”转变。5年来,襄阳输油处共有7名青年职工走上领导干部岗位、有21名青年职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出输油工、电工、仪表技师10人,26人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建造师、会计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一批管理创新成果,成为职工成长最亮丽的成绩单。《作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魏荆线精准工艺优化及节能降耗研究与实践》《标准化班组建设实践》获得管道公司创新成果评审一等奖,《表单化精益管理体系提升基层三基建设效果》《体验式多维度基层职工培训模式》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