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与《济南的秋天》之比较

2021-10-29 07:40李岩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比较

李岩燕

内容摘要:《济南的冬天》称得上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景散文名篇,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将其选作重点课文,而被誉为其“姊妹篇”的《济南的秋天》一直未能入选。这两篇文章所写地域相同、景物相似,但开篇方式及所定基调、结构安排及所写景物、语言表达及意象特点却很不相同。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秋天》 比较

《济南的冬天》称得上是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景散文名篇,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将其选作重点课文,而被誉为其“姊妹篇”的《济南的秋天》一直未能入选。同样出自老舍之手,同为连“上帝也分不清的秋冬季节”的济南,在常人眼里大概是极为相似的景物,但两篇文章的开篇方式及所定基调、结构安排及所写景物、语言表达及意象特点却很不相同。

一.开篇方式及所定基调不同

《济南的冬天》开篇运用了明显的对比手法。老舍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济南之冬的特点,而是对比了其他三个特征鲜明的异地之冬——北平的大风、伦敦的阴沉、热带的炎热(其实这也是读者对不同地域冬天的直观印象),但是老舍笔锋一转,济南不属于这几种类型。先说北平冬天的天气,自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北国之冬——大风,接着写到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伦敦的冬天是阴沉多雾——看不见日头的,接着转到济南的冬天“响晴”,读者自然可以想到在济南,冬天可以经常看到明媚的太阳。最后就出现了开篇的第三个对比——济南之冬不似热带的天气响亮毒辣令人害怕,三个对比巧妙地奠定了温晴冬日的基调。此处的对比非常的巧妙,并不先是一股儿脑地说出北平、伦敦、热带,最后说济南之冬,而是使用三个小对比,北平之冬与济南之冬、伦敦之冬与济南之冬、热带之冬与济南之冬,依次具体地对比描写,最后归纳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

《济南的秋天》开篇第一句则是直接抛给读者一个初印象——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是全文的纲领,直接统领全文的基调。但是诗境这个词语并不像形容济南之冬的“温晴”二字那样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在这篇文章开头中,老舍仿佛化身为一个导游,“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你可以慢慢的跟着老舍的指引,仿若自己真的置身于古城,古城肯定会有历史悠久的城楼、年久失修的城墙、布满青苔的石板路、涓涓的流水……这些仿佛都是古城的标配,那又如何能够感受到济南的不同呢?这就体现出了人文景观的重要性,或许在南方的古城内你会想象到撑着油纸伞漫步在连绵秋雨中的姑娘,或许在丽江的古城内你会想象到背着竹篓带着银项圈,走起路来叮咚叮当响的纳西族姑娘,但这些都不是济南秋天的景象。济南环城的溪流“岸边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就是这样一个活泼直爽,色彩鲜明的北方姑娘立马把你飘远的思绪拉回济南城中。行文至此处,当读者缓缓睁开双眼,开篇那抽象的“诗意”二字已经具体可感了。当然不管你与作者预期的目标是否相同,他都会用特有描写艺术让你看到济南城秋天的诗境。总的来说在这篇文章里老舍直接概括主题,引领读者联想济南的特色,这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式的开篇方式截然不同。[1]老舍在向读者介绍济南冬天时,它的特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介绍济南的秋天特征是直接先入为主,再慢慢引导读者以求达到“诗意”的共鸣。

二.结构安排及所写景物不同

两篇文章在写作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济南的冬天》总写出冬天的特征是温晴的,然后将视角转到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美丽;城外的远山与村庄“像一副水墨画”。尤其是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也是按照空间的顺序逐层对不同景物进行描写:山上的矮松青黑、“挂着一髻白花”、“像日本的看护妇”;山尖上镶着银边;山坡上的白雪黄草;山腰处粉色的薄雪。读者运用充分的想象力跟着老舍的视角欣赏济南的冬日美景。冬水“冒着热气”,水清澈透明,温暖富有生机。文章结尾短短8个字收束全文——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阅读感受。《济南的秋天》文章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秋色之美,首句“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统领了全文的纲领,奠定了济南秋日之美的基调。第二部分从不同视角分别对山光水色进行细致描摹,描绘了在蓝天、微风映衬下的山随光照变化而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颜色;写到秋水时把它比作大自然的情人,运用大量的拟人手法使秋水具体可感。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由山水再回到整体描绘。结尾与《济南的冬天》就有了细微的差别,这是一种余音绕梁,美景停留心头久久难以消散的阅读体验,更加贴切地呼应了开头定下的诗意基调。就像电影结尾一样,镜头逐渐拉开,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现济南的迷人秋景:蓝天、白云、秋色,天水之间飘来阵阵桂花清香,山水虚吻着……作家运用散文诗般的文字,从大处落笔,泼墨挥洒,着力渲染出充满诗意的秋色。[2]

两篇文章关于山水描写的所占比重并不相同。《济南的冬天》描写山景用了三个自然段,水景仅用了一个自然段。描写山景时换了两处观察地点——城内的小山与城外的远山。城内的小山在描写时又细分为天气状态不同时山的样子;薄雪覆盖下的山又细分为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等不同地点的景物。总之,在写山的时候,一层扣一层,围绕天气、地点、视角的不同展开。写到冬水时,虽然篇幅较短,但是具体写了水的温度和顏色,还用绿萍、垂柳映衬水的清亮透彻。

就《济南的秋天》文章篇幅来看,山景和水景所占笔墨几乎相同,各占一个自然段,且字数也相差无几。同样是转换视角,不同的是《济南的秋天》以山色为重点,描绘了山腰、山顶、山脚随着光照变化而颜色不同。老舍对于颜色的描写细致到极致,如“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这一段描写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寥寥数语就将山体的颜色描绘的淋漓尽致。秋水和冬水的描写也不一样,《济南的秋天》不再具体地写水的温度、颜色、质量、形态,而是以拟人手法将水周围的景色串联起来。先写了水之于济南的珍贵,“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接着引出秋水之于济南之水的重要性,“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最后再用“绿藻终年吻着水皮”“淘气的鸭子”“浣女的影儿”来写秋水的温婉动人,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济南的秋水之美。

三.语言表达及意象特点不同

老舍的很多文学作品因语言清浅简练、平白如话等特点被多次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适合中学生阅读与学习。[3]我们读罢两篇文章,掩卷回味:如果济南的冬天是一个温情可爱的小姑娘,那么济南的秋天一定给人一种成熟的才女形象。明明是连上帝都分不清的秋冬季节,为什么会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形象?这就要从两篇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及不同的意象特点中分析。

《济南的冬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纯真美好的特点,其选入教材的文本部分共用了12个“小”字。提到济南的冬山皆言“小山”,将冬天的山赋予一种秀气可爱、娇嫩纯真的孩童形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多么可爱的比喻和拟人呀!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个纯真可爱的孩子在喃喃低语![4]不仅山是小小的、可爱的,就连冬日里下的雪也是小雪,因为冬天的小山是经不起猛烈的鹅毛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快日落的时候,山腰上那层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稍稍露出点儿粉色”,拟人句的运用将秀气的小山在薄雪覆盖下的憨态羞涩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城外山坡上卧着的村庄也亲切地称为“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就是这张小水墨画”,将眼前的美景比喻成“小水墨画”,不会让读者想到气势恢宏的水墨画,此句一出,济南的冬天那种单纯可爱、秀气美丽的景物跃然纸上,老舍对于济南的珍视与疼爱可见一斑。在描写冬水时,将水中倒映着的红屋顶、黄草山也比喻成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正是老舍对济南之冬的极度深情与热爱才会让他在字里行间中处处流露着疼惜与宠溺,而恰恰是这种细腻单纯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秀气可爱。

《济南的秋天》意象特点则与之不同。文章中频频出现的“诗意”“温柔”“淡美”“瘦硬”“美人”等词语就会给读者一种济南之秋是一位才华横溢,浪漫唯美的美女印象,瞬间与冬天的形象有了鲜明的区别。单单是对山的颜色的描写就极尽细腻温柔。“山脚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语言极通俗、平常,极清浅、素淡,但又凝练、深刻,色彩斑斓。[5]山中的颜色时常变动,“时而清凉,时而温柔”,这样的山不会给读者庸脂俗粉的感觉,这种诗意的表达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位身披五彩霞衣的翩翩才女在云淡风轻地吟诵小诗。在写到济南的秋水时,老舍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赞美与欣赏之情,直言“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如此诗情画意的济南之秋不由得让作者心生感慨“羡慕死个诗人啊”。老舍采用优美如诗般的文字,从小处落笔,着力渲染出诗情画意的济南之秋。[6]

總之,《济南的冬天》与《济南的秋天》虽然都出自老舍之手,并且都赋予了对济南的浓烈热爱之情,但两篇文章的开篇方式及所定基调、结构安排及所写景物、语言表达及意象特点却很不相同。正是这种相同之中诸多不同之处,才是最值得读者细心比较和体会的。

参考文献

[1]王书文.《济南的冬天》的文本解读和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向明康.《济南的秋天》赏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3(39).

[3]王彩霞.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4]周霞年.体悟“温晴”背后的“温情”——《济南的冬天》教学内容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2010(38).

[5]张炜炜.内容的残缺与文学经典化生成——以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7).

[6]周晓莉.由字到画,由心到景——从《济南的冬天》看写景作文的写作技巧[J].语文教学之友,2014(1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