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燕 任秋桦
摘 要:目的 探讨移动护理系统(PDA)在心电监护患者远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6例实施常规心电监护患者设为对照组,以2020年4月~2020年8月的64例PDA护理的患者为研究组。干预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护士工作效率,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士工作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A护理应用于心电监护患者中,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移动护理;心电监护;远程信息管理;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3-0050-02
心脏病是一种心脏功能不正常或结构不完整而引起的疾病。心臟参与身体的血液循环,是将血液分布身体各处的压力泵,一旦发生异常,患者会出现胸痛、心悸、乏力、气促和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1]。心电监护是临床中监测心脏电活动状况的一种方法,通过在人体体表特定两点间的电位差变化,来反映心脏的工作状态,能够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先兆,但仪器报警需要及时识别与处理[2]。因此对于心电监护患者而言,完整的监测数据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尤为重要。移动护理系统(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远程监护通过建立患者信息档案,可将患者心电图动态实时发送到PDA数据系统,患者所有的治疗和护理信息数据同步更新,一旦患者心电图异常自动报警会链接PDA呼叫护理人员。本研究对心内科64例心电监护患者实施PDA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6例实施常规心电监护患者设为对照组,以2020年4月~2020年8月的64例PDA护理的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47.16±11.58)岁;冠心病16例,心脏衰竭9例,心肌梗塞14例,心肌缺血17例,心律失常1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47.35±11.26)岁;冠心病15例,心脏衰竭10例,心肌梗塞15例,心肌缺血16例,心律失常8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家属知情并签署相关协议。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心内科疾病;自愿接受PDA护理模式。
排除标准:中途转院、护理信息资料不全、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监护护理。通过护理交接本记录每次查房患者体征各项情况,通过医生开的医嘱单执行护理任务。
研究组采用PDA护理。①干预前,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电图识别及PDA移动护理程序培训。②每个护士配备一台PDA机,登录时需要输入自己的工号和密码,确保分工和责任明确,加强职业责任感。③患者入院时,给每个患者一条可识别患者身份的条形码腕带并佩戴于患者手腕上。每次护士查房或检查患者体征前需与患者核对身份信息,然后扫描腕带,录入患者查房和当前体征信息并上传到PDA信息系统站。④当主治医师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发布患者的医嘱时,护士将医嘱信息发送到PDA上,并根据医嘱要求执行护理任务,任务完成后PDA会自动记录执行护士姓名和执行时间,并将信息反馈到HIS系统供。⑤护理人员通过PDA实时监控患者心电异常情况,心电异常是PDA同步报警,护士实时查看报警界面并将报警信息发送到医生PDA端,医生同步查看并处理。
1.4 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满意度,其中包括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工作态度、病房环境及管理,单项5分为满分,总分25分为满分,总分大于23分为非常满意,18~23分为满意,低于18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记录护士护理文书书写、药物核对、标本采集核对时间评估;记录患者皮肤受损、药液外渗和医嘱错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士工作效率对比
研究组护理文书书写、药物核对和标本采集核对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心电监护是监测患者心电活动波的有效有段,可通过心电监护参数来评估患者心功能状况及病情趋势走向,可为医师诊断提供有效依据[3]。心内科患者病情一般较重,且多以老年为主,因其身体机能衰退而致病情变化较快,因此需要医务人员第一时间识别监护报警并处理。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繁杂,又紧系患者生命健康,稍有不慎,轻则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影响医患关系,重则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条不紊地做好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面临的挑战,PDA移动护理系统因远程监控的特点,在心内科患者的护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比常规护理模式,PDA移动护理系统优势明显:①PDA设备可供责任护士随时提取患者病历资料进行了解,避免了人为语言信息传递和接收失误的现象,此外,PDA自动提示护士分管床位任务,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4];②PDA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对患者查房情况及体征等信息收集录入后,系统自动生成文书,无须手动书写,直接扫描患者腕带条形码获取信息,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时效性,无医嘱错误现象[5];③患者心电监护发生异常时,PDA自动发生警报,医护人员可第一时间赶到病房进行查看处理[6]。干预完成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同时研究组护理人员在书写护理文书,核对患者药物信息和标本采集核对时间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院内交叉感染率均对于对照组,充分说明PDA移动护理的优势避免传统护理中一些错误,降低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PDA移动护理具有远程共享的特点,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斌,刘达瑾,孔永梅.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历程及心脏运动康复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1):1-4.
[2]杜丽,程自平,赵韧,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用轨道法植入左室心内膜电极的护理[J].安徽医药,2019,23(8):1582-1585.
[3]刘霞,崔定华,沈芳霁,等.宽QRS波心动过速的远程心电诊断[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5):450-455.
[4]王在远,李大严.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移动护理信息系统PDA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9):101-102,111.
[5]葸英博,宋宗惠,李向丽,等.基于中医护理程序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中医医院的构建和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12):1419-1421.
[6]马利文,刘桂秀,陈翩.基于PDA终端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