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趁火打劫”之计

2021-10-29 13:51夏明星高桃源
文史春秋 2021年4期
关键词:庄公燕国红四军

夏明星 高桃源

“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中国古代兵法策略的36个计谋,每一计都附有“解语”,阐述运用该计谋应该把握的原则;为帮助人们把握运用该计谋的具体方法及具体方法中蕴含的原则,每一计又都附有明白晓畅的“按语”,既是对“解语”的进一步展开,又列举经典战(事)例予以佐证。

既要主动“点火”,又要见机行事

“趁火打劫”名列“三十六计”第五计。“解语”说: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大意是说,当敌人遭遇到严重困难或处于险恶境地时,要乘机出击夺取胜利,这就好比《易经·夬卦》里所讲的“刚决柔也”:趁敌之危,以刚制柔。“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大意是说,敌人正闹内乱,就乘机占领其领土;敌人遭受外患,就乘机掠夺其人民;敌人内忧外患,就乘机吞并其国家。例如,公元前5世纪初,越王勾践乘吴国大旱——连螃蟹、水稻都灭种之机,谋划攻打吴国。公元前482年,他终于乘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中原诸侯、国内防御空虚之际,出兵直取吴国,大获全胜。

“趁火打劫”,本义是趁别人家里失火、自顾不暇之机,去哄抢人家的财物,这自然是可耻行为;作为“三十六计”之一,是指利用敌人遇到困难或危难之机,果断出击夺取胜利,却是克敌制胜的妙策。

关于防止“趁火打劫”,《孙子兵法》多有论及。

《作战篇》中强调用兵应该追求速胜,防止别国趁火打劫:出兵攻打他国,“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两国一旦交兵,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使己方军队疲惫、锐气受挫,一旦陷入攻城战更会耗尽力量,且军队劳师久征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军队疲惫、锐气受挫、实力耗尽、经济衰竭,第三国就会乘机来进攻,那时,即使有很高明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

在《谋攻篇》中,孙武又谆谆教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追求“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手段上却寻求“非战”(不经过大战)、“非攻”(不经过硬攻)、“非久”(不经过久战),务求以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实现“兵不顿(受挫)而利可全(实现)”,正是为了防止别国“趁火打劫”。

在《谋攻篇》中,孙武更特别提醒:“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就是说,国君在三种情况下可能贻害军队:不了解军队该进该退,就随便命令军队或进或退,这是束缚军队行动自由(“縻军”);不熟悉军队内部事务,就随便干涉军队行政管理,会导致全军大惑不解(“惑军”);不通晓用兵打仗之道,就随便兼任作战指挥,会使全军疑虑重重(“疑军”)。全军既大惑不解,又疑虑重重,各诸侯国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所谓搞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显然,防止“诸侯之难至”,不给敌人乱军取胜的机会,正是防止敌人趁火打劫。

《作战篇》《谋攻篇》讲的是一国如何防止别国趁火打劫,己方趁火打劫别国之计:趁敌国陷入“钝兵挫锐、屈力殚货”“三军既惑且疑”之窘境,即行“趁火打劫”之计。

想趁火打劫,却消极等待敌人出现火情,那是典型的守株待兔;反之,积极制造“火情”,方为高明之士。

《火攻篇》明确提供“趁火打劫”的基本思路:首先是制造战机会放火,“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其次是把握时机会打劫,“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發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也就是说,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势已经起来,而敌军仍能保持镇静,就要细心观察,不要马上进攻;等到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再视情况或进攻或放弃。

《火攻篇》说明,趁火打劫时不可妄动,必须坚持如下原则,防止打劫不成反被火烧:“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也就是说,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万不得已时,就不要轻易开战。作为君主,“不可以怒(恼怒)而兴师”;作为将领,“不可以愠(怨愤)而致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放弃。

大国、强国常常趁火打劫小国、弱国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强国对小国、弱国常施趁火打劫之计,或劫其地,或劫其民,或劫其国。《史记》记载,晋齐两国就曾彼此趁火打劫,世代成为敌国。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讨伐齐国,齐晋大战靡笄山下,齐灵公大败而逃。晋军穷追不舍,包围齐都临淄,烧光外城里的房屋,杀光外城里的军民,立威而退。临淄之役,晋军打破齐都外城,齐国上下深以为耻,寻机报复。

公元前554年,齐灵公病重,两个儿子公子光、公子牙争位。大臣崔杼拥立公子光(废太子)为国君,这就是齐庄公。随后,庄公、崔杼展开政治清算,杀死公子牙(现太子),齐国国内哗然。这时,晋国决定乘机出手,趁火打劫。《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晋闻齐乱,伐齐,至高唐。”晋国这次乘乱伐齐,一直打到齐国要地高唐。

旧恨加新仇,齐国上下咬牙切齿,寻机报复之心日炽。

公元前552年,晋国大夫栾逞作乱失败,仓皇逃到齐国。齐庄公看到机会,不顾臣下一致反对,执意高规格礼遇栾逞。两年后,栾逞派上用场:他奉庄公之命,暗中潜往晋国曲沃,图谋发动叛乱。在栾逞动身之后,齐军重兵随即出动,准备趁着晋国内乱渔利。原来,庄公一直在密谋搞乱晋国、施趁火打劫之计。

齐军刚刚潜入太行山上,晋国内乱已经爆发。栾逞恩威并施,在曲沃成功发难,率兵突袭晋都绛城。绛城毫无警戒,晋平公惊惶失措,一度寻死觅活。大臣范献子临危不乱,阻止平公自裁,并组织家兵镇压栾逞之乱。栾逞败逃到曲沃,最终身死族灭。由于晋国没有大乱,齐庄公虽趁火打劫也只能小捞一把。《史记·晋世家》记载:“齐庄公闻逞败,乃还,取晋之朝歌去,以报临淄之役也。”庄公相机而止,一听说栾逞失败,就断然下令返回,攻取晋城朝歌而去,是为太行之役,一雪临淄之役的国耻。

齐庄公治国不算差,但私生活极不检点。竟然和有拥立之功的崔杼之妻私通,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公元前548年,崔杼痛下杀手,射杀庄公,齐国大乱。

由于齐庄公策动栾逞之乱,晋平公差点一命呜呼,自是对庄公恨之入骨。看到庄公身死国乱,他也趁火打劫。《史记·晋世家》记载:趁着齐国动乱,晋军挥师东进,在高唐大败齐军而回,出了太行之役的闷气。

齐国既吃过趁火打劫的亏,也尝过趁火打劫的甜头。战国中期,齐国故计重施。

公元前321年,燕王姬哙即位,子之担任国相。由于苏代吹嘘子之贤能,姬哙竟然让位子之,面北称臣。子之执政3年,燕国乱象环生。《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国大乱,百姓恫恐。”这时,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得知燕国政局如此,齊国众将建议齐湣王趁机介入,把燕国打垮。于是,湣王怂恿太子平发难,当然是希望燕国大乱,好让齐国渔翁得利,还是趁火打劫之计。

得到齐国的口头支持,太子平决心发动兵变,废黜子之。结果,“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国持续数月的祸乱,使好几万人丧生,民众非常恐惧,百官离心离德,这给了齐国一个好机会。连一贯反战的孟轲,都呼吁齐湣王趁机去讨伐燕国。

于是,齐湣王命令齐军大举袭燕。这次,齐国趁火打劫的战果极大,“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国乱到极点,士兵无心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王哙死难,齐军大获全胜。

对敌人来个“趁火打劫”

1929年3月中旬,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进入闽西长汀县境内,决策进攻长岭寨,夺取长汀城,揭开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长汀城里,毛泽东获知蒋介石和桂系军阀已经决裂,国民党阵营内部的一场大混战已不可避免。面对新的局势,毛泽东、朱德经过通盘考虑,决定对敌人来个趁火打劫,放手在赣南、闽西20余县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实行武装割据。

历史证明,对敌趁火打劫以创建赣南、闽西苏区,是一个重大而正确的战略决策。赣南、闽西地域宽广,境内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回旋余地大,适宜发展游击战争;党和群众的基础好,物产比较丰富,能为坚持武装割据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国民党驻军力量薄弱,距离大城市远,交通不便,军队往来和聚集都很困难,这些都是红军发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这个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以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也孕育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路线的萌芽。

红四军在长汀停留17天,进一步获悉:由于江西国民党军队北调,准备投入蒋桂战争,造成赣南军力空虚。红四军前委决定,全军迅速回师赣南。4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驻江西瑞金,收到中共中央“二月来信”。来信对客观形势、主观力量认识悲观,要求红四军分散活动。毛泽东据理力争,坚持对敌采取趁火打劫策略,与敌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建议中央在国民党军阀长期战争期间,要和蒋桂两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在三省扩大红军的数量,以一年为期完成此计划。1929年4月上旬,蒋桂战争爆发,江西国民党军队无暇顾及红军的行动。红四军前委决定,红四军主力在赣南实行近距离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地方武装,建立红色政权,巩固、扩大赣南革命根据地。

猜你喜欢
庄公燕国红四军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助燕伐戎
秘诀胜齐国
箪食壶浆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郑庄公形象讨论
掘地见母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邯郸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