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古运河沟通的水运网沿岸古陶瓷窑遗迹

2021-10-29 01:03邓海莲黄立安
文史春秋 2021年6期
关键词:灵渠窑址陶器

邓海莲 黄立安

广西陶瓷产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灵渠、相思埭运河与潭蓬运河三大运河沿岸至今遗留着数百座被封存的瓷窑遗址和陶瓷文物,但随着这三大运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陶瓷遗存也逐渐被人们遗忘,笔者研究陶瓷产业多年,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两广地区日用陶瓷的发展与创新研究(1949—2019)》,对广西三大运河及沿岸陶瓷遗存现状以及三大运河带动下的广西陶瓷发展变迁历程有较深的认识,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广西两条唐代开辟的古运河

相思埭运河增强水运能力。秦朝之后、唐朝以前,漓水(漓江)支流自桂林向南偏东方向,流经阳朔、平乐、昭平,经梧州出广西入西江,所经过的区域大多是桂东山区,而当时灵渠的航运效能比较有限。发源于龙胜县的洛清江自临桂一路向南流去,过永福、鹿寨,在柳州与柳江汇合,再经象州、武宣,于桂平与郁江汇合后构成浔江,再向东经平南,流向藤县,在藤县与北流河汇合后流向梧州,与桂江汇合后出广西入西江。《新唐书·地理志》:“临桂有相思埭,长寿元年(692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人们在临桂县相思江(洛清江的一级支流)与良丰江之间,东起桂林市郊良丰镇,西至临桂县大湾圩,修筑全长约16千米的人工运河,史称相思埭运河。通过相思埭运河的关联作用,并借助洛清江,灵渠的水运作用得到极大提升。相思埭运河的航运功能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后因广西公办公路、湘桂铁路及黔桂铁路相继开通而退出历史舞台。

潭蓬运河开启海上陶瓷之路。广西北流市境内分布有北流河和南流江。北流河发源于双孖峰东麓,往北流入浔江,再流向梧州后出广西入西江,流向广州;也可溯桂江,入漓江,或溯柳江,入洛清江,经相思埭运河入漓江,再过灵渠,入湘江,入洞庭湖,进入长江水系。南流江发源于大容山南侧,经玉林,过博白,进入桂南沿海诸河。唐咸通年间,在防城港江山半岛的横嵩至潭蓬之间又开通了广西第三条人工运河,史称潭蓬运河。该运河在半岛腰部将防城港(西湾)与珍珠港连接起来,是沿海却不经外海的安全海上通道,不但可避开防城港外海风浪和海盗,还可以缩短一半以上航程,是古代广西与安南(今越南)间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一条捷径。潭蓬运河催生了广西经由越南的海上丝绸(陶瓷)之路。该运河后因安南独立,与宋朝交恶,逐渐被废弃。

运河促进广西陶瓷产业发展

南岭山脉阻碍陶瓷发展。据考证,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是中国陶器最早发源地之一,先民大约在1万多年前就开始在此烧造陶器。多处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当地先民以粗泥掺杂蚌壳粉末的方法制坯烧制直口、深腹、圜底的釜、罐等夹砂陶器。这些陶器外形简单、制作粗糙、厚薄不均,但是有些饰以印纹,器形浑厚古朴,说明此时广西地区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制陶工艺技术。稍后期出土的三乳足陶罐和直口圜底陶釜却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胎泥精细并饰细密的绳纹,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格,说明当时广西制陶已经采用轮制技术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出土商周时期的平南县石脚山遗址的磨光印纹红陶、钟山县塔山遗址的夹砂印纹陶、武鸣县马头墓葬的夹砂陶器等,除饰有绳纹,个别还饰有云雷纹,说明此时代表中原文化符号的西周青铜器云雷纹,已经在广西陶器中出现。到战国时期,广西地区开始出现早期硬质釉陶,说明当地制陶已经从无釉陶向敷釉陶跨越。这表明在灵渠开凿之前,中原文化和制陶技术已有传播到广西,但是因受到南岭山脉天然屏障的阻隔,这种影响还相当有限。

灵渠增加与中原人文交流。自从开通灵渠之后,秦帝国实行“以谪徙民戍五岭”的政策,汉王朝也组织大批中原人迁徙岭南,大量汉族先进文化和技术到广西,促进当地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当地原有的几乎是自我封闭的陶瓷生产模式和技法被迅速打破。据考证,西汉时期,广西梧州市富民坊窑、象州县运江窑、苍梧县大坡乡窑及干脚窑、藤县古龙窑等已开始生产汉式陶瓦和日用陶器,其中出土的大量陶制动物、楼屋模型及生活用具,部分还饰有几何纹、水波纹、绹纹、羽纹等纹饰,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又极具浓厚的广西地方色彩,广西制陶业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陶器的种类、质量和生产技法得到极大提升。广西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青瓷生产,如藤县古龙窑和桂林柘木镇上窑村窑,但是出土的此时期本地青瓷绝大多数是墓葬用品,与南方各地窑址出土的青瓷同属南方青瓷系统,说明当时广西本地生产的瓷器还是相当有限且生产时期比中原偏后,如桂林柘木镇上窑村窑创烧于南朝晚期,盛于隋唐,衰于北宋。

三大运河促进陶瓷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但之后纷争、割据、战乱持续不断。直到唐代,这种混乱局面终于扭转,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陶瓷产业飞速发展,许多产品大量输出海外,广州是唐宋时期中国海上贸易最重要的口岸城市。灵渠原有设施和通航能力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为此,唐宋时期,人们多次修缮灵渠,开挖相思埭运河,提高灵渠的通航能力,提升广西水网的整体效能,开挖潭蓬运河,将水运能力扩及东南亚各国。

隋唐开始,广西陶瓷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前期,一方面,考古发现在漓江、柳江及洛清江沿岸各地出土了许多具有岭北长沙窑、岳阳窑、越窑等窑址特征的唐代瓷器,表明这些瓷器溯湘江,经兴安灵渠进漓江、然后沿运河入西江水系运抵广西各地,或经广州出口海外。另一方面,广西涌现出许多唐代窑场,如桂林的桂州窑、北流的雅窑、桂平社步的禾塘岭窑以及合浦山口的英罗岭窑等,大量生产各种陶瓷,行销海内外。对桂林瓦窑现存多处隋唐时期青瓷窑址的考察,发现该窑为斜坡式龙窑,采用匣钵装烧工艺,是广西境内最早使用匣钵的青瓷窑场。从桂林窑产品特征大多与湘阴窑相仿这个现象,可推测早在南朝时期,湖南制陶技术已经影响桂北地区的制陶业。后期,通过灵渠,沿着湘桂走廊进入广西的陶瓷工匠及技术不断增多。特别是到了宋朝,以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柳江水运网络为脉络,包括全州、兴安、灵川、桂林、永福、柳城、柳江等县(市)在内的以青瓷为主的宋代广西青瓷窑群逐渐形成。分析广西永福窑田岭窑青瓷风格和装烧技法,可以判断广西宋代青瓷窑口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关系。这些青瓷的风格和技法源自陕西耀州窑,但又有别于耀州窑,主要受到湖南地区青瓷窑口的影响。据查,广西柳江县里雍立冲窑虽然是宋末瓷窑遗址,但是其许多品种和烧造技法却与北宋早期的湖南衡阳蒋家窑、岳阳杨庙湖窑、广西全州永岁窑、永福牛坪子窑、桂林瓦窑小窑等的一些品种和烧造技法类似,该窑场甚至还发现具有唐代特征的實心饼足碗和灯盏。这说明广西柳江县里雍立冲窑虽然是宋末窑场,但是支撑窑场的窑工和技术却是来自北方宋代早期,甚至更早的隋唐时代,表明来自北方的先进陶瓷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或战乱的威逼,不断沿着桂北水运网络向南迁移。

唐宋时代,人们在开凿和修缮广西运河和水道的同时,还对南岭山脉的东部通道进行修缮,如大庾岭的梅岭古道。慢慢地,来自江南,特别是来自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瓷工匠及技法,不再绕道灵渠进入岭南地区,而是通过南岭山脉东部陆路通道直接进入广东。久而久之,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制瓷技法反而溯珠江进入广西浔江地区,逐渐形成以珠江—浔江—北流河—南流江水运网络为脉络,包括桂平、藤县、岑溪、北流、容县、浦北等县市在内的青白瓷为主的宋代青白瓷窑群。广西宋代青白瓷窑口如北流岭峒窑、容县城关窑、藤县中和窑、岑溪南渡窑、桂平窑等,明显受到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烧造技术的影响,与广州地区宋代瓷窑有明显的互动交流。也正是因为如此,宋朝之后,元明清时期,虽然由三大运河构成的广西水运网络航运职能仍然在发挥作用,但在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外贸,对由三大运河构成的广西水运网络依赖程度却不断减弱,特别是广州的外贸垄断地位被泉州取代之后,元代之后的广西青瓷产区逐渐走向没落,但广西北流陶瓷仍传承至今。

广西历代陶瓷遗存分布

先秦时期,广西陶瓷遗址从北至南,呈随机分布态势。人们已经先后发现诸如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南宁邕宁区蒲庙镇顶蛳山遗址、那坡县感驮岩遗址、龙州县八角岩遗址。这一时期的器物,无论是器型、纹饰及技法都充分展示出先粗后细的变化趋势,后期越来越受到来自中原文化和技法的影响,尽管当时仍然存在南岭山脉的阻隔。由于古人多采用“露天烧陶”或“浅坑烧陶”方式烧造陶器,即使后期出现陶窑,也是采用砌墙为窑的方式,此类简易的古代陶器烧制场所一般都难以保存,因此,古陶窑址几乎无法留存。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有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残片,其中包括中国最原始的陶器,甚至出现未经250℃以上温度烧成的黏土制品,是少有展示先民制陶技术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该博物馆是岭南地区唯一国家级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物景区。

唐朝之前沿灵渠衔接河道分布。灵渠的开凿,使得中原地区特别是来自湖南的陶瓷器物和技术得以沿着湘江—漓江—桂江—梧州,溯浔江—郁江传播到广西中西部地区,或溯浔江—北流江—南流江进入桂南沿海地区。桂林自然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桂东门户梧州是水运网络至关重要的节点。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广西陶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桂林和梧州这两大节点区域。例如,梧州市汉代富民坊窑址、苍梧县大坡乡和干脚窑址、藤县古龙窑址以及南朝晚期创烧鱼方式的桂林市桂州窑。梧州市富民坊窑属于西汉末期窯址,主要烧造建筑陶瓦和日用陶瓷器皿,器型有罐、瓮、双耳釜、三足罐等。与窑址分布不同,广西汉代陶器墓葬出土的陶器,如瓮、罐、瓿、盂、三足盒、簋、鼎、壶、提筒、陶屋、楼舍、围栏、家畜、家禽等,却是种类繁多,与中原汉代墓葬的规制和模式非常类似。汉代出土陶器主要集中在贵港、梧州、合浦、苍梧等地,以贵港市出土居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在战乱和纷争之中,独岭南地区太平安康,于是中原人大批南下,人口剧增,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与之对应,除贵港、梧州、合浦、苍梧,广西其他许多地区,如蒙山、贺州、钟山、富川、平乐、荔浦、恭城、桂林、兴安等地,均出土大量青瓷制品。这些墓葬出土陶瓷制品主要集中在灵渠衔接河道的沿岸城市,早期则集中在贵港市,与当时桂林郡及后改为郁林郡的郡治所在地长期设在当时的布山县有关,更与灵渠便捷地传递来自湖南以北中原文化和物产有关。

宋、元时期广西陶瓷窑址沿着三大运河呈S形分布。唐朝末年宋代之前,广西水网通航能力空前提高,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但是在最初阶段,对地方陶瓷产业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唐代,广西本地陶瓷窑场并不多见、且数量有限,除前述创建于南朝晚期的桂林桂州窑,仅有北流的雅窑、桂平社步的禾塘岭窑、钦州东场窑、北海晚姑娘窑以及合浦山口的英罗岭窑等。较之唐朝之前广西陶瓷窑址的分布情况,唐代广西陶瓷窑场仍然沿着灵渠衔接原有河道拓展。合浦山口的英罗岭窑背靠大陆,面朝大海,有72条瓷窑,水运便利,至今遗址有大量瓷片堆积。此外,灌阳、全州、兴安、钟山、桂平、容县、钦州等地的隋唐墓葬还出土大量唐代青瓷物品,说明此时期广西境内的人员物质运输仍然主要依赖灵渠,相思埭运河和潭蓬运河所衔接的河道尚未发挥明显的作用。

猜你喜欢
灵渠窑址陶器
灵渠颂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情满灵渠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