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峰
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信息的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有效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充分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实现以德促技,以技育德的最大化,本文对广大教师来说具有借鉴作用。
一、引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知识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首要目的,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却不令人乐观,学生兴趣点主要聚焦在面前的电脑,最大的乐趣则在于种种网络游戏。课堂教学时学科内容过于技术化,如重视技能的操作、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在德育教育上,大多数教师往往在课堂中忽视德育教育内容。基于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思想教育相结合,将德育教育穿插、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毕竟不能替代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存在,反之亦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达到渗透德育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常规,以技育德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上课基本都是在机房完成的。对于机房公共场所中的各种设备,要让学生树立起保护它们的意识。从三年级的第一节信息课开始,从学生第一次进机房开始,教师就要从抓好课堂常规入手,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进入机房要穿好鞋套;除学习工具外的其他事物一律不可以带进机房;教师要为学生安排规定的位置,做到人机对应;电脑的相关操作要正确、规范,不能故意破坏;离开机房时要注意键盘、鼠标以及桌椅的整齐摆放等,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学习习惯,实现以技育德。
(二)因材施教,以技育德
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包括爱国主义、尊老爱幼、保护环境、文明出行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培养,做到以技育德。
例如,浙江摄影出版社五年级《修改动画》一课,教师选择动画的素材为文明出行,教师动画呈现“汽车遇到斑马线,快速通过”。这样的动画告诉学生司机驾驶不文明,过马路要小心,遇到斑马线要停车,让行人先过马路,再开车通过。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不仅学习掌握修改动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文明出行、安全过马路的良好行为习惯。
再如,教学三年级画图《宣传海报》一课,教师设计了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的新版《乌鸦喝水》故事,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展开教学:乌鸦飞呀飞,飞到没有水喝的地方了,自然过渡到我国是一个很缺水的国家,大家做一个珍惜水资源的宣传海报,让学生从心灵上得到教育,大家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
(三)加强引导,以技育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网络游戏和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如何降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成为家长和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主题式学习、任务式学习,挖掘孩子感兴趣的、健康的话题,教师和家长要进行线上学习跟踪。
主题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网络探索,做一做旅游计划书,旅游的地点、门票、车次、天气、住宿,旅游的注意事项,经费的计划等,完成一项综合旅游计划书。
兴趣引导:有的孩子比较喜欢烹饪,那就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怎么做呢?菜谱如何制定?如何进行烹饪?可以查阅网上烹饪的视频,边看视频边进行烹饪,培养学生的兴趣。
…………
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客观地了解网络对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负面影响,帮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信息意识,才能真正解决他们沉迷于网络的问题,让他们真正做到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三、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实践
(一)创设情境,导入环节渗透德育
新课导入环节是渗透德育教育的绝佳环节,可以利用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创设情境,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来。
例如,教授《精益求精做小报》一课课堂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最近在开展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你们知道是什么活动吗?
生:垃圾分类。
师:那我们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呢?
生:……
师: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很多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那你们愿意成为一名环保小卫士吗?
生:愿意!
师:看到你们这么热情地参与这项活动,老师很开心。作为一名环保小卫士,今天我们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倡议大家对垃圾进行分类——制作电子小报。
通过制作“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争当“环保小卫士”为切入点,让学生们感受到此次电子小报的制作不是一次简单的作业,而是自己作为环保小卫士倡议环境保护的一项职责,告诉学生,大家的小报作品完成后,要在全校展出。学生们都满怀期待,教师在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渗透:要想保护环境,垃圾分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而让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来,作为“环保小卫士”的他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制作电子小报是宣传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极佳途径。然后在提供的素材中,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电子小报的设计和制作,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相互欣赏,评价环节渗透德育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改和完善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评价活动也应该始终贯穿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因素进行评价:教学设计、目标达成度、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有效的评价是调控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授《精益求精做小报》一课课堂评价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小报的制作,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合格的“环保小卫士”呢?
生:想!
师:这个权利要交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合格的“环保小卫士”将在你们的选择下产生,我们快来看看吧!
生:哇!好漂亮!
师:你觉得他的小报怎么样?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生:……
师:那他是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吗?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生:……
师:看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还真不容易啊,不仅需要我们有环保意识,还要借助电子小报这一平台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今天都是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为自己送上掌声祝贺吧!
通过谁是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为落脚点,让学生们明白“环保小卫士”不是单纯地喊喊口号那么简单,需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达成。教师在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的同时,审时度势地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问问学生,谁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做得最好,谁是最棒的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样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掌握电子小报的制作、美化方法,还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寓德育于技术的学习之中,实现以德促技,以技育德。
(三)兴趣小组,课外辅导渗透德育
我区上级部门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信息类比赛,如人工智能、电子小报制作比赛、多媒体创作比赛等。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参加电脑作品制作的活动。因此教师会结合各类比赛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而参加信息兴趣小组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巩固。教师可以利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每次信息兴趣小组的成员选拔,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绝佳时机,若能把握好,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和评价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底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信息技术或者网络方面的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如此,德育的渗透也就能落实得更实在,获得成效。无论是到区里參加比赛,还是在学校参加作品展示,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自我展示,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信息的社会责任”,教学中对学生“自觉遵守信息相关法律,尊重信息相关道德伦理,杜绝有意或无意利用信息或信息工具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是新时代信息社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科技能的学习,而且要较好地落实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新时代的要求,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勤练基本功,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在课堂中能游刃有余地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