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劳代”:红色忠诚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群体

2021-10-29 01:03韦英思
文史春秋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七军右江苏维埃政府

韦英思

“密劳代”,壮族语言“不怕死”之语,在土地革命尤其是百色起义时期,是百色地区人民对共产党员的由衷赞誉,在右江一带广为流行。

“只有牺牲,没有叛变”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爆发。这一天,中共广西前委在恩隆县(今田东县)平马镇经正书院隆重召开右江地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的有百色、那坡、田州、平马、果化等5个城镇选出的工人代表,百色、恩阳、奉议(后奉议、恩阳两县并为田阳县)、恩隆(今田东县)、思林(后改名平治,今田东县)、果德(后并入平果县)、隆安、向都(今属天等县)、镇结(今属天等县)、东兰、凤山等11个县的农民协会代表,以及红七军士兵委员会的士兵代表等80多人。大会讨论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扩大红军、组织地方工农赤卫军、肃清反革命分子等问题,一致通过红七军施政纲领,实行土地革命等决议案,选举产生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人,主席雷经天,政府委员韦拔群,军事委员韦玉梅(东兰瑶民代表),财政委员蒋再兴(红七军士兵代表),土地委员刘伟谋(恩隆农民代表),委员有罗文佳、黄大权、滕德甫,秘书长李铁南等11人。其中壮族、瑶族的委员6名。

短短的两个月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壮族聚居的广西右江地区出现了一块有16个县连成一片、拥有近100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全国瞩目。

1945年,中共中央委托陈毅、邓发等领导人在延安召开原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红七军干部座谈会,会上,由原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雷经天执笔的报告《广西苏维埃运动》,不无感慨和自豪地指出:“在右江党政领导机关的干部,除雷经天是南宁人外,其他就是右江各县的地方干部。县级的党政机关,也有外来的干部参加工作,徐逖生是广东海丰人,张震球是广西北流人,歐定贵是广西贵县人。干部的政治水平虽不甚高,但一般阶级认识是很明确的。这些干部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只有牺牲,没有叛变。”

与此相似的,是1946年9月1日,新桂系巨头白崇禧在桂林各界欢迎会上说,1939年敌寇侵犯广西,广西数百万武装及徒手民众动员起来,协同国军作战,不断打击敌人,因此在桂南沦陷的11个月中,邕龙一带无伪军,无伪组织,亦无伪币流行,敌人只能集结在南宁,导致敌军粮食补给困难,不得不知难而退。

抗战中的广西没有伪军,这反映了广西民众的忠勇和对民族的忠诚。而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党政主要骨干不怕流血牺牲的忠诚,充分体现在为民族、为共产党、为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上,深深地展现出忠诚的纯粹、深邃与彻底。

牺牲的右江特委和苏维埃委员

雷经天在《广西苏维埃运动》中提到,广西尤其是右江地区的干部,包括右江苏维埃委员、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代理右江特委书记兼苏维埃主席陈洪涛、右江特委组织部部长陆浩仁、右江苏维埃土地委员刘伟谋等,都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韦拔群(1894—1932),广西农民运动先驱和领袖,壮族人民优秀儿女,革命事迹闻名遐迩。他出身富家,本可以过富裕安逸的生活,却放着县长不当,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带领群众和农军闹革命,为广大穷苦百姓打天下。1929年百色起义,他派出经过训练和考验、有经验的农军加入红军队伍,自己将新参加人员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百色起义当天,已是红七军前委委员的他当选为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红七军主力小长征,他又把第三纵队子弟送到河池,整编为第十九师一部,自己仅留下红二十一师1个师的番号以及少量的指战员和伤病员,人数不足百人。1931年1月上旬,他迅速将赤卫军组建为红七军第二十一师,任师长,全师3000余人。同月,师党委成立,书记陈洪涛,常委韦拔群、黄松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率部顽强反击国民党桂军的“围剿”。韦拔群将大革命失败前后几年生的孩子,分别起名为“革命”“坚持”“到底”。1927年夏,他的二弟韦茎在反“清乡”斗争中被叛徒杀害。1931年冬,根据地面临严峻困境,急需上级党组织给予指示和支持,韦拔群派大弟韦菁(红军团长)和内弟陈庆锷(红军营长)突破重围,到香港向党汇报工作,二人在返回途中被敌人杀害。不久,他又派刚满16岁的次子韦述宗随右江革委会委员白汉云前去香港寻找中共党组织,也在途中被敌人抓捕。敌人妄图以韦述宗作为人质、以升官作诱饵劝说韦拔群下山投降,但这动摇不了韦拔群革命到底的决心,韦述宗也被敌人杀害。1932年春,为了摆脱困境,保存革命力量,韦拔群在中共右江特委和红军独立师党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提出向外发展、开辟新区的意见,会议决定由副师长黄松坚、参谋长黄大权率20余名干部到右江下游,由右江革委会主席黄举平率15名干部到黔桂边区,由师政治部主任陆浩仁带领部分干部到都安,韦拔群和陈洪涛则坚守西山。8月,桂系军阀调集上万兵力对东凤根据地实行空前残酷的“围剿”,韦拔群生母黄祖妹、嫡母王的纪、庶母陈的姣、三子韦革命、四子韦坚持、女儿韦美鸾等相继被敌人围困,饿死于西山;妻子黄秀梅为了保护韦拔群,故意把敌人引开,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二妹韦的壮也被敌人抓走。韦拔群始终坚守西山根据地,直到不幸被叛徒出卖牺牲。他一家20余口人,有17人为革命献出生命,连收养的流浪女双凤、飞来也惨遭残害。

韦拔群的亲密战友和助手陈洪涛(1905—1932),壮族,东兰县人。1924年考上在百色的省立第五中学,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秋,韦拔群保送他进梧州宣传员养成所深造,次年,陈洪涛在该所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回东兰跟韦拔群开展农民革命运动。1930年10月,右江特委书记雷经天随红七军主力北上中央苏区,特委改组,陈洪涛接任特委书记兼右江苏维埃主席。红七军整编,前委任命他为红二十一师政治委员,同师长韦拔群一起坚持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陈洪涛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全家走上革命道路,献身革命,父亲被害,母亲饿死,妹妹牺牲,妻子被捕,出生才4个月的儿子也被凶残的敌人活活摔死。险恶的斗争环境并没有吓倒他,反而更激起他对敌人的愤慨,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1932年12月,因叛徒出卖,陈洪涛被捕后被押解到伪百色团管区司令部,匪司令谢宗铿对他威迫利诱,厚颜无耻地劝他说:“你是个有才干的人,只要回心转意,前途是无量的。我愿你爱惜自己的黄金时代!”陈洪涛铿锵回答:“革命就是我的黄金时代!我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广西革命回忆录续集》)劝说不通,谢匪又让陈洪涛的妻子潘秀梅探监去软化他,陈洪涛识破敌人的诡计,临别时摘下自己胸前一个扣子递给妻子,意味深长地说:“这个扣子,是我留下的党费,你要好好地保存,等到革命胜利了,就把它交给党。”(《广西革命斗争回忆录》)12月22日,他被敌人杀害。

陆浩仁(1907—1936),壮族,东兰县人。陆浩仁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读书时年纪较大,在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已开始参加进步活动,19岁毕业后投身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运动,百色起义前任中共东兰县委委员、太平区委书记,1931年任中共奉议县委书记。1930年8月右江特委改选,陆浩仁再次当选委员。红二十一师成立党委,他任党委委员、师政治部主任。韦拔群、陈洪涛不幸牺牲后,陆浩仁先后担任中共右江下游党委代理书记,中共思果中心县委书记兼红河下游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配合黄松坚等坚持展开游击战。1936年7月14日凌晨,与滕国栋等领导人到果德县果化区六孔村检查布置工作,不幸被叛徒杀害。

李南山(?—1930),恩隆县平马人。由于家庭贫困,小时不能入学念书,他便边劳动边自学。因从小跟父亲学会一手制作糕点及烹调的技艺,成年后,李南山先后在轮船上和资本家的家中当厨师。他为人诚实,辛勤劳动,助人为乐,又有一手好技艺。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当天,他当选为劳动委员,当晚便召开平马镇各行各业工会负责人会议,成立平马总工会,当选主席,其时基层工会会员800余人,他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废寝忘食开展工作。当时敌人制造谣言,污蔑苏维埃“共产共妻”等,他组织工人赤卫连逮捕破坏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分子。总工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给工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女工友结婚坐月子的,老板不能扣其工资,保护工人的利益。为解决苏维埃政府的财政困难,李南山组织10余名有铸银技术、政治可靠的工人,在文昌庙开设铸银工场,把苏维埃政府没收来的碎银、坏银圆以及首饰之类的银子,加工为银锭,每锭10两重,再由苏维埃政府拿去兑换银圆;依靠裁缝工会负责人黄木生,开办被服厂,为红军生产军服500余套、棉衣200余件、子弹带1500余条及各区乡苏维埃政府使用的红旗数百面、红军战士红色领带标志1000余条。恩隆县属丘陵地带,红军驻扎的地方比较分散,李南山组建运输队,为红军运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战时运送弹药。1930年6月,向外线游击的红七军主力回师百色,收复右江沿岸各县,李南山组织工人赤卫连配合红军作战。10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李南山随军行动,在征战途中,不幸壮烈牺牲。

刘伟谋(1896—1930),壮族,田东县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从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他在家乡任小学教师。1926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9月,刘伟谋当选为第二届恩隆县农民协会主席;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担任土地委员,随后又兼恩隆县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他根据上级有关土地革命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宣传贯彻,当地土地革命得以顺利开展。1930年2月,刘伟谋在参加马鞍山战斗之后,和部队一起奉命向百定山区转移,行军到仑圩背后山时,遭敌流弹击中牺牲。

刘伟谋不仅自己参加革命,也影响了小他3岁的弟弟刘震英。刘震英曾在省立第五中学就读,百色起义后,在哥哥的支持下,弃学回乡投身革命,在恩隆县苏维埃政府做宣传队员。刘伟谋牺牲后,刘震英悲痛万分,立即参加红七军,任宣传队长。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刚请假回家结婚几天的刘震英马上告别妻子和老母亲,跟随部队出发。1 9 3 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刘震英留在根据地,担任新编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随项英、陈毅转入赣粤边区坚持3年游击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随队到达苏南;1939年任新四军新六团政治处主任。当年冬,日伪军集结重兵进行大“扫荡”,新六团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刘震英身先士卒,率队夜战,英勇牺牲。新四军《抗敌报》高度评价他“十年革命精忠为党,噩耗传来全军哀悼”。

献身的县党政负责人

雷经天在《广西苏维埃运动》中还提到恩隆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滕德甫的牺牲经过。

滕德甫(1900—1930),壮族,恩隆县林凤乡人。他1924年考入省立第五中学,1926年初辍学回乡,在家乡任小学教师,参与领导成立恩隆县农民协会,任执行委员。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滕德甫率领农军上山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驻防恩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政治部秘书、中共地下党员余少杰在右江地区发展的第一位党员。1928年冬,滕德甫任恩隆县党支部书记。1929年10月28日,滕德甫接到雷经天的命令,率领林逢、那恒、百谷农军到平马镇码头集中,在雷经天指挥下,配合广西警备第四大队一营歼灭反动的第三大队部,为百色起义扫清道路。百色起义次日,滕德甫当选为恩隆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恩隆县委书记。他公开宣布吸鸦片烟、赌博和娼妓为非法,立即下令取缔,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很快被荡涤得一干二净。1930年2月,红七军主力外出游击,国民党桂军乘机占领右江两岸各县。敌人疯狂“围剿”林凤革命根据地,滕德甫把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迁往临近山区的那满屯,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和赤卫军坚持斗争。在3月的一次战斗中,他本已率赤卫军撤出阵地,但因还有部分群众和红军赤卫队家属没有离开村庄,他不顾个人安危,率领两名战士用机枪扫射,引开敌人的火力,群众得以安全转移,他自己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0岁。滕德甫的父亲、女儿、养女、大弟及大弟的女儿先后为革命捐躯。

关崇和(?—1930)是右江地区15个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唯一的汉族主席,生于贵州省,因家境贫寒,自幼被卖到百色。养父把他带回广东新会县老家寄养,关崇和成亲后,从广东迁徙到广西百色落户,在烟铺打工。他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在工人中颇有威信。1929年秋,关崇和按中共地下党要求,秘密建立90多人的工人赤卫队。烟丝行业第一个成立赤色工会组织,他当选为主席,工会组织向当时百色唯一的印书社借了一台印刷机,在部队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于1929年11月5日印出《右江日报》。他领导全县工人为准备武装起义奔忙,动员工人搬运粮食,制作新军装、军旗,发动印书社工人与士兵日夜加班,赶印中共六大决议文件和起义宣传材料,保证这些文件资料及时送到广大工农兵手中。12月10日,他率领工人赤卫队和警备第四大队一部,秘密包围百色警察局,缴获枪械。百色起义大会时,他作为工人代表向红七军献印章。百色起义不久,2000余名土匪进攻百色城,他迅速与红七军军部联系,指挥工人赤衛队配合留城的500余名官兵英勇反击,将敌人赶出城。1930年1月,军长张云逸指示红七军政治部正式吸收关崇和为中共党员。1930年3月中旬至4月初,关崇和率领小分队护送邓小平通过桂军封锁线,到达思林县兰芳村停留半个月。5月底,红七军回师右江,张云逸交代关崇和动员300名农民青年参加红军,关崇和不仅动员自己身边的工人武装加入部队,而且率县农民赤卫军1个中队护送315名青年小伙子到百色城,超额完成任务。11月初,关崇和随主力北上,河池整编时任红十九师五十六团一营营长,转战途中,转任军教导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队伍被打散,关崇和于平乐县被敌人杀害。

李汉生(1905—1929),壮族,奉议县仑圩乡人,家境较富裕,在本县及恩阳县开展农运工作。1927年8月任“二都暴动”行动总指挥。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被指定为奉议县委第一任书记,当月即不幸牺牲。

陈金平(?—1930),具体出生年月和籍贯不详,百色起义前打入思林县政府做地下工作,参加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5日中共思林县委建立时,陈金平担任第一任书记;1930年2月,陈金平调到部队工作,11月,随红七军主力北上,在战斗中牺牲。

随主力北上的英烈

红七军离开右江时,右江特委委员黄治峰、黄永达,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殿煊、李干等随军行动,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牺牲。

黄治峰(1891—1934),壮族,奉议县人,早年在省立第五中学、广西军官学校读书,在国民党桂军已被授予少校军衔;1924年弃职还乡,投身农民运动,先后担任奉议县农民协会主任和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二路总指挥。1928年,黄治峰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百色起义时,当选为奉议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因赤卫军编入红七军,他任红七军第二纵队营长,右江赤卫军总指挥,奉议县苏维埃主席;1930年河池整编时,任红七军第二十师副师长,是红七军广西籍干部中职务最高者,北上江西中央苏区后,任军部参谋处长等职。1934年,黄治峰奉命从中央苏区转回右江工作,途中被国民党杀害。

黄永达(1901—1931),壮族,思林县人,是百色农军中很能打仗的一名指挥员。在省立第五中学读书时,他就以爱写文章抨击时局出名,是进步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因将进步刊物在同学中传阅,他被迫于1926年夏辍学回乡,在县立第一小学当教师,由余少杰介绍入党,成为思林县的首位共产党员。1927年,黄永达任县农会执委,组建20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任总指挥兼第三中队长,9月,率领思林、恩隆、果德、向都四县农军300余人,先后攻占镇结、思林县城;11月,和黄绍谦率领思林、向都两县农军第二次攻打思林县城。1929年,黄永达当选广西省农协筹备处委员,出席广西省党代表大会;同年10月,黄永达率领农军700余人第三次攻占思林县城,配合广西警备第四大队三营在平马全歼反动的警备第三大队1个营,为百色起义扫除障碍;12月,百色起义爆发次日,当选为中共右江特委委员。1930年2月初,国民党桂军袭击驻隆安县城的红七军,黄永达率思林赤卫军配合红七军展开战斗,激战三昼夜,后率队参加平马、鹧鸪坳伏击滇军等战斗。3月18日,邓小平路经当地,黄永达和爱人李嫣为邓小平带路。邓小平住在真良村的半个月里,黄永达率赤卫军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红七军北上,在河池整编时,黄永达任红十九师五十八团一营营长,后任军部教导队队长;北上途中,参加历次战斗,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曾被误解为北上途中率1个营跑回右江根据地,实际上,当逃兵的是一同率县农民赤卫军加入红军北上江西、途中跑回的黄金镜。1931年1月,黄永达在广东乳源县梅花岭激战中不幸牺牲。

阮殿煊(1903—1935),壮族,思林县人。阮殿煊从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校长,1926年投身农民运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常组织学生上街和深入附近农村宣传发动群众,曾举办思林縣农民运动骨干训练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同黄永达带领思林农军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冬,阮殿煊任中共思林县党支部书记;1929年冬,当选为思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2月,红七军主力到滇桂边游击,右江沿岸各县苏维埃政府撤出县城,阮殿煊率领政府机关干部和两连赤卫军退到养秀山区,敌人尾随至养村,他指挥赤卫军奋起迎击,敌伤亡800人,狼狈溃逃。1930年夏,红七军在鹧鸪坳与滇军激战,阮殿煊发动群众支前和参战,持续五昼夜,战后又协助红军建立临时战地医院,动员一批妇女看护伤病员。同年秋,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阮殿煊调到军政治部任宣传科科长,离别慈母爱妻幼儿,参加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红军主力突围长征后,他留下坚持斗争,1935年在江西牺牲。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红七军干部座谈会上,雷经天深情回忆说阮殿煊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带头焚烧自己家里的田地契约,带头成立共耕社,将自家的20亩地交给群众耕种。1959年,张云逸大将在回忆录中提到,红七军第二纵队是由原第四大队机关枪营、特务营以及黄治峰同志和阮殿煊同志领导的思林、奉议、恩隆等县地方武装合编而成。

李干(1902—1935),壮族,隆安县人,原籍邕宁县石埠村。1920年,李干考进隆安县立一小读书,1925年底到梧州宣传员养成所学习,结业后回隆安县搞农运工作,任县农民协会办事处委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参加省农民代表大会,当选为省农协筹备处委员,会后,李干到果德县利圩组织有30多人枪的农民赤卫队;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隆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2月隆安之战,他带领赤卫队员与红军并肩战斗。部队撤离隆安,他随军上东兰、凤山,后加入红军,历任红七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红七军长征、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5年9月随红军走出草地后,李干在四川省巴西病逝。

农夫(1904—1934),壮族,恩阳县人。1926年,他考取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思想进步,是学校共青团支部发展对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农夫被国民党军警列入“行为不轨”黑名单,被兵警搜捕,在同学好友的帮助下连夜逃离虎口,返回家乡百峰小学任教。国民党省政府电令恩阳县政府缉捕,他又逃到养利(今天等)县,仍做小学教师,不久被捕入狱。1929年夏,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释放在押“政治犯”,9月,农夫获释回乡,在中共党员李汉生指导下组织农民协会,组建一支1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进行抗粮抗捐抗税斗争,没收大恶霸财产,分给农民群众。12月,农夫指挥赤卫军攻打国民党县政府,擒获县长兼民团司令莫昌葵。1930年1月,恩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农夫担任主席,2月调到红七军政治部宣传科。农夫随红军到黔桂边打游击时,负责筹集粮食;10月,红七军主力集中在河池整编,农夫任红十九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在北上途中,他书写标语口号,散发传单,播下革命的火种。1934年,农夫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留守骨干

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军二十一师和地方党政主要干部,展开近两年之久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

陈鼓涛(1906—1932),壮族,东兰县人,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省立第三师范就读。1925年夏,正值滇桂军阀混战,学校停课,韦拔群邀请陈鼓涛回东兰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3月,还在第三师范学习的陈鼓涛考入广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后回广西省农民部报到,受派遣返原籍东兰县从事农民运动。1930年1月,中共向都县委成立,陈鼓涛任县委书记,3月兼任果德县委书记,是两个县主要的革命负责人之一;曾从靖西红八军一纵处给邓小平带路到向都。1932年2月,陈鼓涛在战斗中牺牲。

陈伯民(1904—1930),壮族,东兰县人,是韦拔群的表弟,右江农民运动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陈伯民早年就读于省立第五中学,1922年参加韦拔群在北帝岩成立的革命同盟会,1923年参加组织农军3次攻打东兰县城的战斗,赶走县知事蒙元良。1925年春,陈伯民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9月,東兰县农民协会成立,陈伯民任主任,韦拔群任军事部长,同年,陈伯民任东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务主任。1927年,陈伯民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到河池、都安一带领导农运,任河池县农民协会主任,1929年由中共党组织推荐任河池县县长。1930年2月,陈伯民率农军2000余人攻占都安县城,在撤出战斗中遭敌伏击被捕,4月,在都安县城就义。

林柏(1907—1931),壮族,恩隆县人。林柏从田南师范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6年辞去教师职务,组织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林柏参加恩奉农军暴动,之后受广西临时军事委员会指派,到向都县开展农运,1928年初参与领导向都暴动、攻占向都县城;1929年8月,出席广西省农民代表大会,由俞作柏委派任向都县县长,11月任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百色起义后,林柏当选为向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农民赤卫军总指挥。1931年9月,林柏在向都县汉洞村活动时,被叛徒枪杀,时年24岁。林柏的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以“共匪”家属为由杀害,胞弟林拔祖追随林柏干革命,随红七军主力北上,在江西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潘宪甫(1900—1932),壮族,奉议县人,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被奉议县公署录用为办事员。目睹官场腐败,1925年冬,他愤然辞去公职,回乡参加黄治峰组织的同盟会,领导农民运动。次年,潘宪甫任奉议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县农民协会委员,参与领导讨伐国民党县知事中饱私囊贪污的斗争,到恩隆、思林、东兰等县联络各地农民协会,互相支持。1927年7月,中共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潘宪甫任组织委员,8月,同黄治峰等发动举行“二都”武装暴动。受委派到香港向党组织汇报工作期间,潘宪甫的妻子和弟弟被敌人杀害,房屋被烧毁。1928年秋,潘宪甫任中共奉议县特支书记、田南临时特委委员;1929年,经广西特委推荐,被俞作柏委任为奉议县县长,百色起义爆发后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2月,和县苏维埃政府宣传员韦素鸾结婚时动用了公款,被免去主席职务,在县苏维埃政府协助黄治峰工作。红七军主力北上后,他率领赤卫军100多人枪留在本地,在革命最低潮时仍坚持战斗,1932年9月在深山老林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曾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覃道平(1894—1932),瑶族,都安县百马乡丹桂村(今属大化瑶族自治县)人。1918年,从南宁政法学堂毕业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覃道平回到家乡宣传“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讲解俄国革命道理,不久受聘为小学教师;1923年秋,覃道平参加组织西区劳农会,当选为主席,参加韦拔群创办的首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覃道平任乡农会主席,兼任农民自卫队长,1927年任县农协会主任,被敌人烧毁房屋家产;1929年12月,覃道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都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右江赤卫营营长。1930年初,覃道平率领赤卫营,与恩隆县七里区赤卫队等,打败都阳团局武装,解放都阳,接着根据韦拔群的部署,挥师东进,与花联蕉农军一道首次解放都安县城。1930年3月,所部受编为红七军三纵队独立十三连,覃道平任连长,在达墨战斗中重创敌人;10月,队伍扩编为都安独立营,覃道平升任营长,率领队伍在东兰、凤山根据地与强敌展开殊死战斗。他托人把妻子与两个幼儿接来,随队生活;妻子在行军途中不幸病死,他把父亲及两个孩子转交堂弟,自己一直坚持率队战斗,任副团长、团长等职。1932年,覃道平接任右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坚守西山革命根据地,12月,因叛徒出卖,覃道平不幸被捕,在东兰武篆就义。

黄雄(1899—1932),镇结县驮堪乡(今属天等县)人。黄雄1924年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在右江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下,组织镇结县立师范讲习所的学生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27年6月,镇结县农民协会成立,黄雄任委员;1930年2月,镇结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3月下旬,国民党桂军派兵“进剿”,7月,县苏维埃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对领导成员进行调整,黄雄不再任主席,转入东区领导农民进行反土豪劣绅斗争。同年11月,因敌人残酷镇压,县苏维埃政府解体,黄雄转移到思林、果德、恩隆活动。1931年秋,黄雄任红二十一师改编的红军独立第三师六十二团三营副营长,1932年在恩隆县平马镇牺牲。

黄书祥(1899—1933),壮族,东兰县人。1921年,黄书祥参加韦拔群组织的改造东兰同志会;1923年,参加三打东兰城的战斗,担任副总指挥。1925年11月,韦拔群在北帝岩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书祥任教员。1926年秋,经韦拔群推荐,黄书祥任省农民部农民运动特派员,领导果德农民运动;1927年3月,黄书祥领导成立果德县农民协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三路副总指挥,带领农军在思林、果德两县一带活动。同年秋,他领导农军和群众1000余人举行暴动,攻占果德县城;1928年秋,黄书祥任中共果德县特支书记,田南临时特委委员;1929年7月,领导那马(后与隆山县合并为马山县)、果德农军攻占那马县城周鹿镇,成立那马县革命委员会,9月,黄书祥任果德县县长;12月,黄书祥参加百色起义,历任果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果德县委书记、中共右江特委委员、果德县赤卫军总指挥等职。1930年2月初,黄书祥率果德赤卫军4个营1000余人配合红七军参加隆安战斗,率领果德赤卫军600余人枪,配合红七军在鹧鸪坳参加伏击滇军战斗。同年10月初,黄书祥率果德赤卫军400余人到河池参加红七军整编,一部分编入红七军北上,其余编入果德赤卫军,跟随他在地方坚持斗争。1931年1月,黄书祥任红军二十一师独立团团长。7月,黄书祥等调集果德、思林、向都3个县赤卫军2000余人,攻占向都县城。黄书祥后来担任团政委、中共右江下游临委委员、中共右江下游党委委员、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成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1933年5月,黄书祥在思林县竹梅乡那徐屯战斗中被敌人围捕,突围时牺牲。他的大哥黄焕章、二哥黄焕珍、妹黄美伦,都参加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革命运动。

李凤彰(1887—1938),那马(今马山)县人。1927年在黄书祥的直接领导下,在州圩、永州、贡川等地建立秘密农会,发动农民起来斗争。1928年冬,李凤彰任那马农民协会主席和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1929年7月9日,李凤彰与韦成篇等指挥那马农军500余人枪向周鹿进军,攻打国民党那马县府,次日建立那马县临时革命工作委员会,李凤彰任主任。1929年冬,李凤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那马县临时革委会改为那马县苏维埃政府,当选为主席,后历任中共那马县特支书记、军事委员、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红军右江下游第一联队队长、右江下游赤色游击队第一联队联队长、中共那马中心县委军事委员会书记等职。1938年8月,李凤彰被国民党桂军诱杀。

黄伯尧(1896—1944),壮族,凌云县平乐力那村坡(今属凤山县)人。田南道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他先是任小学教师,参加韦拔群举办的第一届农讲所后,回乡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农军,攻打土豪劣绅;1927年任凌云县农会主席。1928年,黄伯尧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凌云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1929年12月初,为策应百色起义,凌云县农军分成两路,在县境内攻打土豪劣绅和桂系驻军,黄伯尧带领农军到百色参加起义,当时,凌云农军共有4批500余人参加红七军;次年2月,凌云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黄伯尧任主席,中共凌云县特支成立,黄伯尧任书记;3月,黄伯尧协助韦拔群胞弟韦菁在凌云平乐、金牙等地进行土地革命试点,之前两人曾共同开办农运骨干学习班。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凌云县赤卫队编为红二十一师六十一团第三营,黄伯尧任政治指导员,与营长李天心指挥该营奋勇杀敌,利用国民党黔军和桂军之间的矛盾,假国民党广西省政府命令,使黔、桂两军互相残杀。1932年,黄伯尧与黄举平到黔桂边开辟革命新区,建立中共黔桂边委,黄伯尧任委员,成功开展对国民党黔军的统战工作,达成红军在其辖区驻军、对外使用黔军部番号、部队自主、军饷由黔军供应的协议;1935年6月,黄伯尧任中共凌凤边委书记,凌凤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全面抗日战争期间,黄伯尧任凤山县议员,组织起凌云、凤山、万冈(今巴马瑶族自治县)三县200多人的抗日武装自卫队。1944年,黄伯尧被国民党广西省保安司令部杀害。

坚持到胜利的幸存者

初步統计,右江特委两届委员会中,7名委员就有韦拔群、陈洪涛、黄治峰、滕国栋、陆浩仁、黄永达6人牺牲;9个县委、县特支第一任书记,有6位书记牺牲。右江苏维埃政府两届委员会的13位壮、瑶族委员中,有11人牺牲;16位县级苏维埃政权第一任主席,有9人牺牲(有的县委、县特支第一任书记兼任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

右江地区各县苏维埃政府第一届主席中,仅有两人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位是凤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松坚。黄松坚(1902—1986),壮族,凤山县盘阳福厚街(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省立第五中学,成为学生运动骨干,同年底,在韦拔群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任县农运特派员,领导盘阳武装起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松坚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在凤山、百色两县边境建立农军总队,任总队长。1928年,韦拔群派黄松坚赴江西革命根据地朱毛红军部队,学习土地革命和红军游击战术。回来后,黄松坚率领农军300余人到南宁领枪,发展了东(兰)凤(山)凌(云)(百)色的农村武装斗争,经韦拔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凤山特别支部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凤山县委书记、中共右江特委委员、红七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一师副师长兼六十一团政治指导员、右江革命委员会常委、中共右江下游党委书记、滇黔桂边区委员会书记等职。韦拔群、陈洪涛牺牲后,黄松坚和陆浩仁等担负起领导右江和滇桂黔边革命斗争的重任。1935年5月,黄松坚奉命赴上海向中央局汇报工作,被敌人逮捕;出狱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被派往广东,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总干事、北江特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粤赣边区特委书记、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后,黄松坚任中共华南分局组织部副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1986年,黄松坚在南宁逝世。革命年代,黄松坚家人屡遭不幸,1928年,其父亲因参加农民运动,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逝世,母亲及姐妹3人因国民党“围剿”,困死在山上。

另一位是那地县(今属南丹县那地乡)苏维埃主席韦国英。韦国英(1901—1982),壮族,天峨县岜暮区(今板么乡)人,高小尚未毕业,便回乡从事农民革命活动。1923年夏秋,韦国英率岜暮农军参加韦拔群领导的三打东兰县城战斗;1925年,参加东兰农讲所学习,结业后到凤山、南丹、岜暮和那地一带组织农民武装和农民协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月,韦国英带领那地农民武装,配合红七军第三纵队1个连,消灭那地罗品、罗松反动武装。那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韦国英当选为主席;岜暮赤卫军编为红二十一师独立营时,任营长,后任团长;1932年,随黄举平到黔桂边开辟新区,任中共黔桂边委员会和黔桂边革命委员会委员,黔桂边独立团团长;1935年5月,负责中共黔桂边委工作,后任重组后的中共黔桂边委和特支委员。1941年特支解体,韦国英秘密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7年在岜暮地区组织游击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韦国英历任天峨县第三区副区长、副县长等职;1966年退休回乡,1969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82年,党组织为他平反昭雪。

红七军离开右江时,除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也有一部分县党政骨干奉令北上,并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思林县委委员张震球。

张震球(1907—1974),汉族,玉林人,1924年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省港大罢工。1929年,他当选为广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委员,出席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百色起义,任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连党代表、军政治部俱乐部主任;后随红军第七军北上中央苏区,历任红十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团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卫生部第一兵站医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纵队干部团营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主任教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震球任八路军前敌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八路军通讯学校政治委员兼中央军委第三局政治处主任,新四军旅政治部主任、副旅长,淮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第三十三军第一副军长,第二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震球先后任苏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兼党委书记,国家劳动人事部教育司司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4年病逝。

夫妻、父子、兄弟、亲属一同献身革命,流血牺牲,这种现象在右江地区不时涌现,而且多处于他们人生青壮的大好年华。韦拔群曾为纪念黄榜巍烈士写过一副挽联:“致公心致忠心此心不死;为国死为民死虽死犹生。”这也是右江红色英烈真实生动的写照。

猜你喜欢
红七军右江苏维埃政府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百年锦绶堂传递红色初心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3年招生简章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闭月羞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隐姓埋名六十载——会昌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钟亚庆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