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飞,刘克强,管海华,邱经纬(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1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冠脉痉挛、无复流、慢血流等不良情况[1],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解决。以往医生多使用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硝普钠、替罗非班、血栓抽吸等方式,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血压情况,不利于患者的健康[2]。目前临床中多使用注射用罂粟碱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3]。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97例于2019年8月-2020年7月在我院行PCI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数量分别为29例与19例,年龄的平均值为(62.8±2.9)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数量分别为33例与16例,年龄的平均值为(65.3±3.1)岁。
1.2 纳入标准 ①均存在冠脉内病变,且均在我院行PCI治疗;②家属对于本研究使用的治疗方式表示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自身存在低血压情况;②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情况。
1.4 方法 对照组接受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治疗,硝酸甘油为每次100ug,使用前记录心率、导管内检测到的动脉压力、靶血管直径及TIMI血流级别,使用后5分钟内记录血压、心率的最高或者最低值及靶血管直径、血流级别变化。
观察组接受冠脉内注射用罂粟碱治疗,为每次300ug,使用前记录心率、血压、靶血管直径及血流级别,使用后5分钟内记录血压、心率的最高或者最低值及靶血管直径、血流级别变化。
两组均使用经冠脉定量冠脉造影(QCA)方法测定冠脉靶血管直径及变化。
并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
1.5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靶血管直径的变化情况。②治疗前后的血流级别的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收集后采用双录入方式录入Epidata,导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分别使用t与χ2方式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靶血管直径的变化比较 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下降,舒张压、收缩压轻度升高,靶血管直径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靶血管直径的变化比较
2.2 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级别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流级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级别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级别的变化比较[n(%)]
冠脉病变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对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具有较大的不良威胁,因此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便确保患者的安全健康。临床中主要使用PCI术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通过临床观察显示,患者较易出现冠脉痉挛、无复流、慢血流等不良情况。以往医生多使用硝酸甘油进行处理,但未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临床中多使用注射用罂粟碱进行治疗。冠脉内应用注射用罂粟碱一方面能改善患者平滑肌的紧张和痉挛问题,使血管扩张、平滑肌松弛,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会患者血压的影响,减少患者治疗中出现低血压的情况[4]。而且注射用罂粟碱具有多种给药途径,使用方便,并且没有医保的限制,在临床上,其作用机制和用法用量也比较明确。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注射用罂粟碱不具有成瘾性,并且无一例不良反应现象产生。再加上临床给药前会对患者进行评估、注射用罂粟碱的使用效果显著等,会使冠脉内注射罂粟碱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5]。冠脉内使用注射用罂粟碱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果显示,使用注射用罂粟碱后,患者的心率下降、舒张压、收缩压轻度升高,提示此种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冠脉内使用注射用罂粟碱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心率,提升舒张压、收缩压,可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但依然需要加强对药物与该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