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灿勇
校园欺凌、猥亵女童、辱骂殴打、强迫脱衣、半裸拍照、持刀威胁……近年来,未成年人伤害案件时有发生且情节恶劣,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6月1日修订后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均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校园欺凌、网络沉迷、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等问题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还增设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专章。
9月13日至16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进一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迷网”危害大
“为儿子戒掉网游,我曾忍不住拿菜刀威胁儿子,不小心把他的手划了一条口。”说起儿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家住重庆市主城区沙滨路的王先生至今感到后怕。他说,儿子此前迷恋网游,日日通宵“战斗”,经常逃学旷课,一度让他们夫妻俩一筹莫展。
随着智能手机、4G和5G网络的普及,各类网络游戏也迅速向农村蔓延。市人大代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鹅塘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敏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孩子有手机、痴迷手机游戏的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因此厌学,甚至辍学,严重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除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外,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藏在虚拟世界里的种种诱惑和风险。”李敏说,如:一些游戏为了吸引人气、增加流量,有意添加一些暴力、情色内容。一些游戏人物衣着暴露,人物身材设定成人化;一些游戏过分戏说、虚构历史等。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孩子上网的引导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和习惯。重庆市江北区塔坪社区的杜女士自认为是个“网瘾中年”,经常下班后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这也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影响。“别看我女儿只有12岁,但玩起手机来非常熟练,除了一些学习软件外,空余时间几乎都在玩游戏、看短视频,学习成绩一直上不来。”杜女士说。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较为明显。记者从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看到,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小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33.7%,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上网设备的比例达82.9%,其中手机超过60%。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互联网是其重要的休闲娱乐渠道,丰富了学习生活。但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或尚未形成,沉迷网络对此影响很大。”在重庆市人大代表、丰都县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电大与网络教育处主任刘军看来,由于网络游戏互动性、沉浸性、仿真性、吸引力强,未成年人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沉迷甚至产生依赖,导致出现视力下降、生物钟打乱、暴躁易怒、精神萎靡、心理抑郁、亲情关系淡化,有的甚至流露出报复社会的想法,最后毁掉一生。
织密筑牢安全保护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目前,一些不良网络平台信息及游戏,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考题”。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高度重视,除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外,还出台了一系列诸如《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应有之义。”重庆市人大代表、黔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梁正华认为,政策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利器,法律法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底线,必须要有一整套社会机制来实现。梁正华建议,要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时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尽快出台明晰的、可执行的标准细则等,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治体系;要加强网絡平台的监管,如增设过滤、分级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明确网络游戏、直播、抖音视频、社交等所有网络服务针对未成年人使用的时间、权限、消费管理等,最大程度减少有害内容传播。
“在网络空间中,未成年人可能会遭到网络违法侵害、不良信息影响、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沉迷成瘾等主要侵害和风险,对此要进行重点防范和规制。”重庆市人大代表、丰都县文旅委副主任何虹桦认为,要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及其隐私权综合保护。
重庆市人大代表、黔江区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孙军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清朗网络空间”专项行动,抓住源头、强化监管、加大治理,确保网吧、各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严格落实各项要求。
“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立了对未成年人的双场域、全链条、多主体的网络保护体系,明确了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网信、公安、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国家机关,还有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及产品提供者的职责和义务。”在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委员、重庆彰义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涛看来,要织密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网,相关单位、部门及企业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职责,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
形成合力提升网络素养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需要系统思维,既要坚决遏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内容和行为,也要引导培育提升网络素养,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面教育。
记者在随执法检查组的采访中了解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受一些不良网络平台信息及游戏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网络不良内容擅长伪装,在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面前轻易得手;一些有害内容打擦边球、蒙混过关,躲避监管部门和互联网平台的审查;一些内容本身并不违规违法,但是在价值观和道德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一刀切,也不能只用规避的方式来减少风险。”重庆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志雄认为,未成年人沉迷不良网络平台信息及游戏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强化网络企业及平台自律等外,还应建立一个共管共治机制,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治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
李志雄说,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手机便成为了陪伴孩子最多的“玩伴”。如网络直播中未成年人巨额打赏的事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疏于管教造成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多和孩子沟通,不能一味地断网,更要以身作则,学会带着孩子找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兴趣爱好。”
“保护网络空间健康,需要不断提升未成年人自身的网络素养。”重庆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邓茂强认为,学校是国家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机构,要发挥好网络素养教育主阵地作用,既要独立开设特色课程,也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课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用网习惯。同时,要加强教师的网络素养培训,将网络安全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切实增强老师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织密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网,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之间的联动必不可少。”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二级巡视员敖燕建议,要增强网络平台、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主体责任,在发布网络信息和开发游戏及运营过程中,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向全社会展现诚意诚信和责任担当。
“保护未成年人,清朗网络空间是重中之重。”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陈彬认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形式,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充分發挥媒体监督作用和舆论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