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人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2021-10-28 01:07蒋积伟
党史文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精神

蒋积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开辟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天地,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仅是一条富强之路,更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独立自主、坚守原则,不懈奋斗、务求实效,依靠人民、惠及民众,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财富。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求是品格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没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求是品格,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邓小平指出:“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从“包产到户”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建设自贸区和自由港,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每个重要关口,都是一次观念突破和思想解放。一次次思想大解放,不断清除着改革开放道路上的观念障碍,不断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源于邓小平强烈的忧患意识。1978年10月24日下午,在日本访问的邓小平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在神奈川县座间市的工厂,他看着一辆辆新车变魔术般从传送带上下来,深有感触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在谈到要承认落后时饶有风趣地说:“长得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这次日本之行更加坚定了他改革开放的决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改革开放始于、也深化于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是对自身处境、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对时不我待的忧患,是对跟不上时代步伐、抓不住时代机遇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忧患。中国共产党敢于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一大内在动因就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正因如此,4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冲破计划经济的种种藩篱和羁绊,唤起了整个中国干事创业的激情。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本质上也是一种时代观,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问题和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攻坚克难是常态。改革有阵痛,不改革就是长痛。面对问题不回避,勇于正视和解决问题,敢于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是一种求是的态度。

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开拓勇气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体现了一种创新的魄力和勇气。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蕴含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行动的创新史。学习改革开放史,就是要学习蕴含在改革开放中的创新精神。“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彰显了改革开放的鲜明特质。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本身就含有创新的意蕴。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杀出一条血路”的创新精神,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遵循制度创新的规律,依托丰富实践,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创设,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空间和创造活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墨子”传信、“嫦娥”探月、“蛟龙”潜海、“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天眼”巡空、“鲲龙”击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持续跃升,不断赋予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敢为人先、改革创新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遵循一定的方法论。20世纪80年代,安徽人年广久卖“傻子瓜子”,手下雇工超过8人,按当时标准,雇工超过8人就是资本家,是剥削阶级,何况他赚了100万元的消息也不胫而走,社会上对他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人表示必须处理他。对此,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邓小平所讲的“我说不能动”,实际上是改革开放方法论的体现,即摸着石头过河。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对如何评价中国改革的提问,解释说:“我们(指中国)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彰显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即如何在争议中推进改革开放。改革之初,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不十分清楚,只能通过试验的方法来摸索前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对这种做法的形象概括,简单通俗而富有哲理。对于中国改革来说,摸着石头过河不是盲目而是稳健,不是无奈恰是自觉。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难度也越来越大,只有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继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不断开辟改革的新境界。

独立自主、坚守原则的鲜明立场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经历了诸多大风大浪,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制裁中国、在舆论上围堵中国。面对挑战,中国始终坚持不信邪、不怕鬼,维护了独立自主的形象和國家利益。“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路子上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光明,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通过克服“路径依赖”,放下了历史包袱,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改革开放的底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讲改革开放,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通过改革开放使它变得更好;我们讲制度自信,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要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对此加以解决,使制度更完善,使我们更加坚定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机活力,就在于善于自我修正和自我调整。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复杂的革命,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底线。邓小平有一段经典论述,即“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左”和右的思潮,他强调主要是防止“左”,但并没有放松对右的警惕。他指出:“所谓右的干扰,就是要全盘西化,不是坚持社会主义,而是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在方向和旗帜问题上,改革开放是坚守原则和底线的。1987年3月3日,在和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的谈话中,邓小平幽默地讲:“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四项基本原则”就是改革开放的底线,是不能触碰的红线。解放思想是没有止境的,但解放思想不能没有界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姊妹篇,为改革开放事业明确了底线和前进的根本方向。

独立自主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立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全部主题,而中国特色本身就蕴含着独立自主的立场。从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来看,很多西方国家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他们认为,改革开放或许让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会出现一些变化,朝着他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当西方国家意识到中国并没有朝着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时,就在国际舆论上不断加大唱衰中国的力度,“中国威胁论”的老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邓小平曾掷地有声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10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表达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独立自主不等于闭关自守。中国共产党很好地处理了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靠“搭便车”实现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單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严重威胁我国创新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科技必须实现自立自强。真正的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要靠自己研发出来。

不懈奋斗、务求实效的拼搏精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行动最有说服力。”2020年中国GDP超100万亿元,而1978年只有3679亿元;2001年中国人均GDP为1000美元,如今已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实干。1978年2月3日,邓小平抵达尼泊尔访问。此前,他途经成都作短暂停留。在听取中共四川省委汇报工作时,他讲了一个故事: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3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5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正是这些无谓的争论束缚了人们的观念,阻碍了中国发展和追赶时代的步伐。他强调:“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在改革开放史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标语口号很能代表实干风貌。

不懈奋斗、务求实效,既蕴含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和效率观,也彰显着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历史上以农耕为主,人多地少田又薄,百姓生活十分贫困。每年冬春农闲时农民手摇拨浪鼓、肩挑担子走街串巷,用自制的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回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加工成鸡毛掸子等小商品销售,以获取微利。“鸡毛换糖”延续了数百年,是当地农民谋生的重要门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义乌经济飞速发展,从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县城,变身“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场,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在义乌时代变迁的坐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梦想与奋斗的激情碰撞,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梦想的实现。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三天一层楼”的口号响彻全国,而今10天建成一座医院,中国速度再次震惊世界。巴基斯坦一所高校的中国研究专家说:“中国人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这样一个‘多做少说的民族,只要找准了方向,就一定能成功。”奋斗是改革开放最好的“注脚”,改革开放每一次举旗定向,每一次探索突破,都充满了智慧与奋斗。改革开放每一次“摸石头”,每一次“吃螃蟹”,都少不了创新与拼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用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

依靠人民、惠及民众的价值取向

依靠人民、惠及民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取之不竭的动力之源。2020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回忆起梁家河插队经历时深情指出:“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据统计,2012年中国尚有9899万贫困人口。当一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10%时,扶贫就进入艰难的“最后一公里”。如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演绎了党依靠人民、惠及人民的价值追求,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为什么出发?不懈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发展刚刚起步,物资比较短缺,所有东西凭票供应……但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群众对摆脱贫穷落后、发展经济的热切期盼,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抉择。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靠的是人民的奋斗。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冒险签下生死契约,使“包产到户”一夜成名。浙江义乌老百姓则演绎了“鸡毛飞上天”的创业故事,这些关于改革开放的奋斗故事,生动说明了人民是奋斗的主体,改革开放最大的力量来自人民的实践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改革开放为什么再出发?是要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因此,改革开放的成效怎么样,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孕育者。中国梦最终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最终要依靠人民的奋斗。

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宽广胸怀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发展和开放密不可分,要发展就必须拥抱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与其他国家的不断交流中,实现互通有无。改革开放初期流行“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经营模式,双方各取所需,中国通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弥补了缺资金缺技术的瓶颈,这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合作共赢理念最开始的表现。合作共赢是中国极力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与旧国际关系不同的是,合作共赢主张相互尊重与公平正义,摒弃霸权主义等陈旧理念,在相互交往中增强互信,寻求利益交汇点,把本国利益和各国利益结合起来,追求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新时代以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兼济天下”的情怀。中国改革开放惠及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合作共赢的理念。胸怀决定境界,眼光决定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表明,胸怀越大,眼光越远,发展空间就越大。近些年来,中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健全,外商独资企业纷纷进驻中国,更多的领域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的今天,中国着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承诺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體现了包容的胸襟和互利共赢的气度。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改革开放精神既是历史的,也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蕴含着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首先,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改革开放精神是在战胜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必然可以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战胜风险挑战提供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精神力量。其次,蕴含着自我革命精神,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改革开放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反思“左”的错误的基础之上启动的。其间,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直面问题、勇于纠错,一次次革除自身弊端,练就了过硬的执政本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和大力推进社会革命的有机统一。当前,力戒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破解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难题,依然需要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精神中所蕴含的容错机制,对根治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是一个启发。再次,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中国实践、中国智慧。改革开放精神属于中国人民,但也具有世界意义,为破解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些难题,为那些寻求改革发展的国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镜鉴。精神只有永续涵养,方能永葆活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依然需要承继和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拿出精神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