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也是地方文化史的一部分

2021-10-28 03:23王晓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7期
关键词:舞蹈博物馆历史

摘 要:舞蹈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舞蹈本身具有的非物质性特征,也由于传统博物馆学的认识和布展条件的限制,导致舞蹈艺术和历史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地方博物馆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文章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进行研究,对舞蹈对于地方文化、历史承载的意义,博物馆在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地方舞种、舞蹈文化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归纳了地方性舞蹈在博物馆学方面的研究原则以及如何利用馆藏和现代技术更好地进行舞蹈文化和历史的布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历史;地域文化;地方博物馆

博物馆是通过陈列和展览来反映传统文化价值的变化和延续,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地方博物馆虽然在知名度、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无法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相媲美,但依然可凭借特色藏品、地域文化和地方历史成为所在地区的文化中心,展示、宣传所在地区文化、历史和民俗的窗口。通常来说,现在的地方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涵盖本地的历史沿革、特殊的地理环境演变、地方出土文物、民间文化和习俗、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物产以及主题展览等。而作为人类文明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用身体解码文化、感悟历史、传承文明的舞蹈这一地域特性很强的非物质遗产,除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外,大多數地方博物馆的展厅里却鲜有可见。

1 地方博物馆舞蹈艺术缺失溯源

博物馆作为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的文化教育机构,美育在其定位与功能上应是显性的。那为何大多数地方博物馆会缺位于舞蹈艺术及其历史展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一是传统博物馆学对舞蹈在记载历史和文明传播方面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舞蹈作为一种人类动作的动态艺术,在历史的进程中会不断演化,不同的舞者在诠释上也有区别,往往被认为不如文字具有固定的时代属性,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即便是在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虽以舞蹈为描写主题的名诗人不在少数,如白居易(72首)、李白(53首)、王建(42首)和杜甫(35首),后世相关研究文章也不少,内容也较为广泛而深入,但以博物馆立场难以将相关舞蹈艺术的生态演化进行多角度审视和展示,如何从文字抽象为舞蹈形象,以地方博物馆一己之力难以为之。二是舞蹈是一种用身体来承载精神和观念的艺术,与绘画、音乐等比较而言相关文献较少,也很难用静态的文字和固定格式的绘画表达出整个古代舞蹈艺术的具体动作结构、舞乐结合的精美,较难考据古代舞蹈动作的形态、动作的衔接和编舞特点。三是地方博物馆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多采用传统布展手段,展示舞蹈艺术和舞蹈史有一定困难。传统博物馆学重实物展览,对于非物质性的艺术形式,比如舞蹈,除了器物造型或相关器物上的纹饰等,很难采用更为丰富的手段进行共时和历时上的有效表述。

然而,舞蹈不只是舞蹈艺术的非物质载体,更是地域民族融合和文化的演进史。地方舞蹈的历史演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既有历时的流变又有共时的更替,既有多元的本源又有多样的形态,并且各种形态之间的承接与流变又是多向交融、纵横交错的。由于地理差异、地形分隔和本土历史的独特性,每个地方都会形成在中国主流文化大框架内却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除了民族舞蹈外,每个特定地域又具有更加多样性的民间乡土舞蹈和戏曲舞蹈等形式。比如笔者所在的河北沧州地区就有落子、踩寸子、推灯、秧歌、泊头小竹马、沧县狮舞、黄骅麒麟舞、大鼓等多种地方舞种,很多舞蹈受到沧州本地武术和杂技的影响,具有难度大、动作飘逸的特点。很多舞蹈用肢体动作、编舞和配乐记录了历史上曾经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劳动场面、祭祀、战争场面、先人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们遭遇的苦难。虽然舞蹈本身是不断演化的,但是每个动作、手势、眼神都有含义,历史在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说传统的民族舞蹈就是一部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因此,对地方民族舞蹈进行解构其实也就是对地方文化史的进一步解读,对于丰富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地方舞蹈史的历史研究又极大地丰富了地方舞蹈本身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宣传、推广地方舞蹈都有积极的作用。

2 博物馆在地方舞蹈史研究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

地方舞蹈史的研究主要是对舞蹈中包含的民族意识的研究,应该是置身于舞蹈美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研究。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征集、保护、传播为主要社会功能的机构,拥有相对完善的部门和专业研究团队,有进行展示的硬件优势,有地方性政策的支持,在进行跨学科、跨部门、需要协调地方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然在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展示地方传统舞蹈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沧州博物馆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其联合市属各区县的宣传、文化、考古、群众艺术等部门和机构对本地以京杭大运河为文化主线的地方传统舞蹈及其历史进行了收集整理、深度挖掘。对于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又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展览的多样性,也可以为馆藏的部分藏品赋予新的生命和文化内涵,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有趣,使博物馆观众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进行历史研究必须还原其原貌。“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须坚持通过客观、严谨的研究正本清源,搞清楚舞蹈史演进的来龙去脉。要注意“孤证不立”,采用对文献、文物、田野互证的“三重证据法”进行印证等史学界恪守的科学方法。历史上对舞者肢体动作进行描述的史书、文献资料和实物证据相对于别的艺术史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所以对沧州沿线舞蹈文化进行整理时,不仅要研究文献资料和文物,还要研究“活态”的现存地方舞蹈本身。对掌握的资料进行筛选、甄别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注意把文献、实物史料与口述史料严格区分开,在成果形式上赋予它们不同的形式。在“活态”地方舞蹈研究方面,更应该注重保留舞蹈本身的原生态,尽量避免歌舞团等专业编舞按照现代舞蹈的审美倾向去改变地方民间舞蹈的本来面目。其次,要以一种宏观的文化学研究视野来研究,不是“就舞论舞”“就舞写史”的单一研究,而是将舞蹈置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广阔的文化学视野的整体性考察,对舞蹈的文化学、民俗学、考古学、文学、宗教学、人类学和艺术学属性进行多向性整体研究。广泛性意味不但要对地方主要舞种进行研究,更要对小众、濒临失传的舞种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记录和研究,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在现在文化同一性趋势越来越迅速的时代,这些记录我们曾经多元文化的符号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3 舞蹈如何在地方博物馆中展示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既依赖舞蹈演员肢体动作表现,又需要舞蹈音乐带来节奏韵律和氛围。它和音乐一样,与传统的文物展示不同,其本身具有非物质形态的特征,在展示方面有一定困难。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对舞蹈的展示也具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包含舞蹈内容的文物实体

不少地方博物馆的藏品都能找到舞蹈的元素,如舞蹈陶俑、石刻雕塑和绘有舞蹈场面的瓷器、织物、古画、壁画以及装饰有舞蹈场面纹饰的器物等。例如,沧州博物馆收藏的战国舞人刻纹橢桮宴乐图拓片(图1),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祭祀仪式上众多巫师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表演巫舞,沟通人神,祈祷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情景。沧州市献县唐朝墓葬中出土的舞俑、乐俑身姿婀娜,造型优美,呈现的是唐代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景象(图2)。通过舞蹈史的布展,可以赋予这些本来普通的藏品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3.2 与传统舞蹈有关的古代典籍、地方志

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歌舞场面的图文记载。由于很多舞蹈已经失传,文字记载是最为可靠的考古证据,可以印证舞蹈史的发展历程,因此,要高度重视收集、整理、研究古籍、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内容并陈列出来。

3.3 舞者使用的服装、配饰、道具、伴奏用的乐器、舞美

作为地域性文化的集中展示者,舞者的服装、配饰一般都达到了传统服饰的最高工艺水平和审美品位(图3),堂皇华丽,工艺复杂,服装上装饰的纹路和图案都有历史的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多数民族舞蹈的服饰是根据节日或者婚礼盛装改进而来,舞蹈道具通常是由祭祀用品、劳动用具、武器等演化而来,具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很多舞种有丰富且特别的妆容和面具作为艺术造型。绝大多数舞蹈表演离不开舞乐提供的节奏和旋律,演奏舞乐的乐器同样具有浓烈的地域特点,都具有形制特别、材料考究、加工工艺复杂、纹饰精美的特點,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丰富的艺术研究价值。

3.4 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展现舞蹈

现在全景液晶、投影、3D投影技术已经在各博物馆得到了普及和运用,沧州博物馆把收集整理的地方性舞蹈的影像资料通过精心剪辑、配乐,加上旁白和文字注释,形成精美的数字化舞蹈影像,通过技术手段展现出来,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通过展览对本地的舞蹈文化有了系统和直观的了解。而方兴未艾的交互模式,使观众参与其中,提高趣味性,更加寓教于乐。

3.5 定期举办地方传统舞蹈表演

舞蹈归根结底是舞者进行肢体动作表演、表情控制、编舞和舞乐、舞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只有进行现场展示,观众才能从舞者生动的阐释中体验到舞蹈风姿流韵的艺术之美,感悟到舞蹈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因此,在展区设置了舞蹈展示平台,配备相应的音响和灯光设备,定期举办本地域内各种舞蹈的展演,也可邀请兄弟地市的舞蹈团队展现不同地域的高品质舞蹈文化,开阔人民群众的眼界,丰富大众文化生活。

此外,作为艺术史的展示,舞蹈布展应坚持艺术性原则,在布展的艺术性设计方面要求高于别的类型展览,追求卓越的艺术体验。色调、对称、材质等决定了艺术效果的层次,尤其要注重观众对舞蹈美感的感受和效果,使其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布展应该全面、全景式地展现地方舞蹈的现状和发展历史,真正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地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不但包含舞蹈,还有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舞蹈文化在当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地位的地方博物馆可以单独设立展厅;舞蹈文化相对薄弱的地方也可以跟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放在综合性艺术展厅内展出。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5788家,定级博物馆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825家。仅2020年一年,全国博物馆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采取限流措施的状况下,仍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1.3亿人次,“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可以说,我国的博物馆类型丰富、主体多元,但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国家文物局提出了“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的目标,针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尤其强调推动博物馆特色化发展,这给地方博物馆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乃至竞争空间。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陆续拉开“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幕,如何在现有的文物资源螺蛳壳里做道场,依托文物遗址及文化遗产的特点和资源优势,聚焦不同选题譬如地方舞蹈史做文章成为地方博物馆的优先级选择。地方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观众可以领略当地沧桑的历史变迁,感受厚重的文化传承。也能通过不同的舞蹈艺术展品,感悟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当地的人们对那个时代“美”的定义、“美”的理解和“美”的追求。这其间不仅有舞蹈文物的历史之美,也关涉陈列展览的设计之美、建筑的时代之美、文创产品的创意之美。有亮点、有想法、有创意的地方博物馆,不妨和观众一起,共同迎接博物馆艺术审美时代的来临。

【作者简介】王晓娟,女,河北任丘人,本科,馆员(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文物保管、修复、文物创意设计研发。

猜你喜欢
舞蹈博物馆历史
博物馆
舞蹈课
新历史
露天博物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