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展览陈列研究是现代博物馆研究的内容,空间、物、观众是展览陈列构成部分的三个因素。研究展览陈列的组成因素,以物为中心,对空间、物、观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分析,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展览中的作用。
关键词:展览陈列;空间;物;观众
0 引言
展览是博物馆主要的传播媒介。①博物馆展览陈列利用文物在空间的组合排列,通过各种陈列手段、陈列方式,按照人类的审美观形成立体的文化内容展示,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角度,向观众传递物的文化信息和设计者的设计情感。展览陈列由展览空間、展示的物以及物向外传递的对象即观众共同形成,它们是展览的三大主体。物与空间、物与观众以及物在展览陈列中的关系和作用是研究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要内容。展览空间、物、观众在展览陈列中既自成一体、独立存在,又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三者相依相存,构成展览陈列的完整性。
1 博物馆陈列是物在空间的排列组合
一个完整的陈列就是根据内容的提示把一个个实物展品组合、编排起来。②展览陈列是物在空间的排列组合。陈列设计时,借助灯光、形体、线条等人为条件,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让物以美观、艺术的形式在空间立体排列组合,根据观众不同角度产生的效果来表达所要展示的内容,是博物馆内容设计的具体实现方式,是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1.1 空间对物的作用
展览空间就是为展览陈列提供一个展示文物文化价值、达到宣传教育作用的平台。空间利用是否合理是影响博物馆展览陈列是否完美呈现的关键。③空间在展览中很重要,它作为物存在的条件,包括地面空间和地上空间,这是物陈列的基础。一般物在地面空间利用比较多,物在地面空间的排列组合就是设计者把物在左、右即横向方位排列组合,使物与物之间产生距离差距,让物在地面空间出现或大或小的体积差异,呈现由远及近的递进之分。物在地上空间的排列组合也比较常见,由于地上空间没有固定的功能,需借助外力对物处在上、下方位进行纵向排列组合。地上空间的纵向方位让物形成上、下位置差异,呈现高低的层次感,这是空间对物的作用而产生的不同效果。从物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来看,地面空间和地上空间都归于展览空间范围,对物产生不同的作用,地面空间让物体有远有近,地上空间让物有高有低,横向与纵向距离和位置差距使物在空间的效果错落有致,美观舒适。
1.2 物在空间存在的意义
承载历史文化内涵、宣传历史文化、反映展览内容是物在空间的存在意义。展览空间的物就是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收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④
从定义上来分析,首先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物在空间的存在意义是展示物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展览陈列就是向观众展示物,通过空间排列组合让观众感受物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物在空间的存在体现了它的宣传和教育意义。展览陈列过程中,设计者综合各学科,以科学和艺术手段为辅助,以静态或动态形式存在于空间方式,达到展览陈列的最终效果。展览效果目的是为实现物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从而达到文化宣传教育的意义,这种宣传教育意义实际上就是物在空间存在的意义。最后,物在空间的存在主要是反映展览内容。如何充分表达一种文化内涵以及怎样向观众体现它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借助一个展览内容来实现。没有形成展览效果之前,物是独立的文化个体,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展览内容。
展览设计时,通过精心设计,将一个个独立的物在空间排列组合,把这些独立的文化个体组织起来,展现历史文化轨迹,反映展览内容,实现物在空间存在的重要意义。
2 物与观众的关系
博物馆藏品多作为“教材教具”。①藏品是物,是向观众提供内容服务的实体。展览是物的价值体现方式。展览中,物和观众是主体,物是被展览的对象,观众是所要传递的对象,物与观众有重要的关系。
2.1 物是观众获取信息的来源
博物馆功能是对藏品收藏、保护、研究、利用和宣传教育。文物背景、文化内涵的更进一步研究,还原文物历史初貌,对文物涉及的各种学科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成为博物馆展览内容。展览中的物具有历史、文化、民族、人口等各门学科的大量信息内容。展览的目的就是把大量文化信息通过展示向观众传递。物是展示的主体,是整个展览主体的中心。物在这里承载了文化释放的功能。观众在展览中通过物来获取信息,物成了观众获取信息的来源。
2.2 物服务于观众
博物馆展览中有大量文物,它们是展览中的物,是展览所要展示的对象。展览中的物既与观众相依相存,又服务于观众,构成展览的完整性。没有物的展览必然没有令观众心动的灵魂,就不能组成具有展示文化价值和教育内容的展览,也就失去了展览的意义。同样道理,物没有服务的对象—观众,物在空间的存在只能叫存放或保管,没有观众,空间排列组合的物不能定义为展览。在展览中,物反映或揭示了各类知识信息,需要有信息传递和宣传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观众。观众通过展览陈列来认知物的文化内涵,接受展览中物所传递的信息。
观众是物服务的对象。展览拉动了物与观众的互动,展示物的价值效果是通过观众来执行的,物与观众属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物通过展览陈列向观众传递物的各种信息,影响观众心理认知,让观众对物产生情感,达到观众与物的互动,产生震撼效果。
在展览陈列中,物的信息传递具有主动性,在物的影响下,物被观众接受。物的表达方式越丰富,向观众传递的信息就越多。物的传递量、传递方式和传递手段影响观众对物的信息的反馈和震撼程度,它的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服务。
3 展览陈列效果是观众对物的视觉效果
当观众进入展览范围时,观众在大脑中产生的第一个意识就是“我看到某样东西”,是思想意识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观众眼中的物在大脑中的反应结果。通过参观可以发现,物在空间以立体的形式排列组合成了展览效果,这种现象是观众对物在空间的视觉效果,它通过距离、方位、光线、审美观等来表现。
3.1 距离、方位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当观众进入展厅,眼睛是呈远观状态的,看到的是展厅中物的整体效果,远视让观众知道物的存在。近观是观众参观的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物产生的效果是观众近观的结果。不同距离、不同角度观众对物产生的效果现象也不相同。
物是以立体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视觉中,大范围视觉里,物处于上、中、下、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等各种位置,上方效果是观众的仰视,下方效果为观众的俯视,远观感觉物体变小,近观感觉物体变大。展览中物呈远近、正反、大小等形状和体积的差异是物给观众在距离、方位上的差距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
3.2 光线的视觉效果
光线也会造成观众对物的效果产生不同影响。当灯光照射到物表面时,会产生暗和亮的效果。暗淡的灯光照在物的表面,观众感觉物很暗淡,隐隐约约,造成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当物处在灯光的照射范围内,观众看见展示的物很清晰,物给观众造成一种真实感。光线造成物的明与暗之分是物在光线上给观众视觉上产生的视觉效果。
3.3 审美观影响观众的视觉效果
不仅距离、方位和光线造成观众对物的视觉产生不同的效果,审美观同样让物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设计者在物的空间设计中,融合各类知识,使用造型、位置、灯光等人为条件让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借助外力条件赋予物以魅力和灵魂,让物富有美感,使观众在视觉中很容易在认识上与物产生共鸣,与设计者对物的审美观达成共识。展览设计者引导观众对物在意识上产生认同,接受设计者的审美设计效果。设计者的审美观能让观众在心理、思想意识及行为上接受设计者对物的理解和欣赏,这是物在审美观影响着观众从而给观众产生的视觉效果。
4 物是情感的传递
观众与博物馆人共存于现代社会之中,共享着现代性社会的价值理念。①观众在展览中按照设计来决定对展览内容的接受程度,与设计者共同分享设计者对物的认知,从行为上和心理上影响着观众。展览中,物既传递了物本来的文化内涵,又表现了设计者的感情,是物对观众的情感传递。
4.1 从行为上对观众的情感传递
设计者通过对物在空间的排列来实现内容设计,在陈列设计中,注入设计者对物本身的价值理解,物与人的认知,借助展览陈列,有意识地表达了设计者的逻辑思维和对物的理解及审美观,通过物体不同形态展示,利用光线对物产生的照射效果、线条、触摸、听觉及视觉角度来表达设计者对物的一种内在情怀。在参观过程中,观众会按照设计者设计的效果去参观。在信息获取时,观众会有意识或无意识认同物在空间的设计方式及设计效果,认同设计者对物在空间的设计和物本身信息的表达。物被设计者注入了其个人的情感,观众也接受设计者的这种安排,物从行为上对观众传递了文化情感和个人情感。
4.2 从心理上对观众传递情感
物在展览中蕴含着设计者的情感,按设计者既定的逻辑思维来审视物的表达效果,从心理上让观众对物的认识理解与设计者一致。设计者对物在空间上的理解让观众在行为上受设计者的安排所影响,使观众无意识地围绕着设计者设计的物的形态、大小、色彩、光线来展开认知和接受。从设计上来说,物是设计的主体,展览按物设计,物反映了展览的内容,怎样安排物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是设计者的情感意识对物的支配。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受设计的引导,设计者对物的诠释成为观众在思想上对物的理解,物变成了设计者情感的寄托,设计者通过物干扰观众心理,让观众在思想意识上认同自己对物的理解和表达。物影响了观众的心理,从心理上传递文化情感和设计者个人情感。
5 展览陈列中空间、物、观众的作用
空间、物、观众相依相存,在博物馆展览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作用对展览产生巨大影响。分析研究空间、物、观众对展览陈列的作用,更能在展览陈列中把握好物在空间的排列组合,使展览更具人性化,为观众创造舒适的参观条件。
5.1 展览空间决定展览整体效果
没有物,空间可以独立生存,没有物的空间仅能定义为建筑大空间。展览陈列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空间,即展览空间。展览空间是建筑大空间中的一个个不同形状、不同面积的小空间,它专门为展览的物提供准备,展览空间有形状、面积大小的空间差异。展览陈列的基本形状和面积大小及展线长短决定于展览空间。展览空间为圆形或方形,展览效果就会以圆形或方形的形状展现,展览空间形状决定展览效果形状。展览空间大,展览面积就多,展线就会很长;展览空间小,展览的面积就少,展线也会很短,展览效果的面积及展线的长短取决于空间面积大小。展览空间可以改变展览的形状,也可以限制展览面积的大小及展线长短,展览效果因展览空间变化而变化。展览空间的形状和面积有决定展览整体效果的作用。
5.2 物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作用
文物是展览的灵魂,物是展览陈列的中心,在展览陈列中占重要地位。文物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②文物即展览中的物,是博物馆经过研究挖掘后给出的文物定位,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既然是物,就具备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物在展览实施中承载历史文化内涵。③在展览陈列中,物是一种文化载体,起到承载历史文化的作用。
博物馆展览的目的是证明历史,揭示和宣传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个价值需要通过一个媒介来传播,达到价值体现。物通过展览展示向观众传递文化信号,观众也从物的展示中接受和认同物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物的价值得到体现及传播。物的展示反映了展览内容,物构成了展示的主體,通过展览表达了物的历史文化内涵。物在展览中充当了文化传播的媒介,既承载历史文化,又达到了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
5.3 观众吸收和宣传的两种作用
博物馆展览主要是展示历史文化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是一种文化的释放,文化释放需要有接受对象来对文化知识进行吸收。观众需要文化知识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通过参观观众从展览中获取大量的文化知识。展览陈列满足了观众的知识需求,观众在展览中成为历史文化传播的吸收者,具有吸收文化知识的作用。
观众从展览中获得的大量知识需要消化解决,在生活中他们把吸收到的知识应用于各个领域,让获得的知识得到广泛宣传,展览中的历史文化得以继续发扬从而再次得到宣传。把展览的历史文化宣传出去,观众成了宣传者。
展览中观众既是文化的吸收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吸收和文化宣传是两种对立性质的作用,由原来的文化吸收者变成后来的文化传播者,观众将对立的两种性质转换变得自然,观众也具备了文化吸收和文化宣传的作用,这两种作用让展览展示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宣传。
6 结语
空间、物、观众是展览的构成部分,以物为中心,物存在于空间,观众以物为参观对象展开信息接收和辐射。展览陈列是物与空间、物与人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物依赖空间组合排列而生存,观众是物信息服务的对象,物和空间形成观众通过视觉在大脑中所反映出来的视觉效果,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运用物在空间的排列组合,处理好物与观众相互关系,在展览中,物尽其美,充分发挥物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物服务观众、主导观众,带动观众对物产生共鸣,达到展览历史文化和宣传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杨成芳,女,文博馆员,就职于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保管部,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利用。
①刘文涛.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思考博物馆展览—以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实践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9(4):79-84.
②陈琛.博物馆陈列展览空间设计要点分析[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12):78-80.
③张帆.探究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作用与空间利用二者的融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124-125.
④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33.
①宋向阳.博物馆基本业务意义及逻辑关系分析[J].中国博物馆,2019(4):35-40.
①潘宝.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J].中国博物馆,2019(4):63-70.
②娄景莉.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陳列与保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3):154-155.
③郭喜锋.论博物馆观众对文物价值的认同[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