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城境内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文物代表

2021-10-28 16:08汪俐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7期
关键词:遗址文物

摘 要:诸城市有许多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至前2000年)遗址,所发现的众多遗址里面根据年代可划分为后李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文章通过介绍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石磨盘、陶鬶、弦纹黑陶壶以及发现它们的六吉庄子遗址、前寨遗址、呈子遗址来研究诸城境内新石器时代的繁荣文化。

关键词:新时期时代;文物;遗址

1 新石器时代的简介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考古学家一致认为,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个名称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在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的诞生标志着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制造并且使用磨制石器。之后考古出土的文物有陶器、青铜、铁器等,反映出古代的冶铸技术、农业、制陶等已经相当发达了。

在诸城市境内发现的50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古老的是距今大约7000年前的后李文化遗址,其次为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遗址是远古人类日常生活和死后安葬的地方,留有丰富的遗迹遗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先民们居住处多选在河边或河流相汇处的台地上,既便于渔猎取水,又可防被洪水淹没。诸城境内的凉台、九台、都吉台等都是古遗址,山区的先民则选择在靠近河流的向阳坡上。

2 石磨盘、石磨棒——后李文化的典型文物代表

2.1 后李文化介绍

后李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是截至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最早是在淄博市临淄区后李官庄遗址中发现的,位于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所以被称为“后李文化”。199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后李遗址,是我国北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同时也被称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过碳14的检测,后李文化大约在8500~7500年前。山东省诸城市的“后李文化”最早发现于六吉庄子遗址。

2.2 六吉庄子介绍

六吉庄子遗址南北400米,东西300米,总面积约120000平方米,位于诸城市密州街道六吉庄子村北及东侧的河边台地上,西边距离城区大约10千米,地势平坦,芦河经由遗址东北侧向北汇入潍河。遗址中出土了一部分夹砂素面的红褐陶片,完整的石磨盘和残缺的石磨棒,还有一些周至汉代的陶片。六吉庄子遗址是山东省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并于2006年被认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六吉庄子遗址出土遗物的资料分析,六吉庄子遗址属于后李文化,出土的完整的石磨盘和残缺石磨棒也是后李文化典型的文物代表。

2.3 石磨盘(完整)和石磨棒(残缺)

石磨盘(图1)、石磨棒(图2)是2001年11月出土于六吉庄子遗址的后李文化的典型文物代表。石磨盘长67厘米,宽25厘米,厚9厘米,平面呈亚腰长圆形;石磨棒残余部分长27厘米,直径6.5厘米。石磨盘和石磨棒都是由花岗岩制成的,而且表面都有长期使用留下的痕迹,表明这两件是当时人们的实用品。根据学者研究,石磨盘和石磨棒是当时人们用以加工脱粒谷物或草籽的石质工具(图3)。粮食收割之后,人们将收获的谷物或草籽放在石磨盘上,用磨棒搓磨进行脱壳,以便食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后来发展成为石碾和石磨。

3 陶鬶——大汶口文化的典型文物代表

3.1 大汶口文化的介绍

大汶口文化是我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和确立使黄河下游的历史直接提前了1500多年。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西达鲁西平原东部地区,北到渤海南海岸,南至江苏、安徽北部及河南东部等地区,是山东省龙山文化的源头。

大汶口文化的命名是因为它最早是在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400至4500年前。社会形态正处于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经济以渔猎采集和原始的锄耕农业为主。大汶口文化早期以红陶为主,褐陶、灰陶居多,彩陶少见。石质的斧、凿、锛、铲是大汶口文化主要的生产工具。在诸城发现的十多个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经过科学发掘的呈子和前寨两处遗址,现如今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

3.2 前寨遗址的介绍

诸城境内发现的前寨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位于诸城市枳沟镇前寨村西部潍河北岸的台地上,遗址东部距离市区约20千米。前寨遗址长260米,宽250米。面积大约65000平方米。前寨遗址的东部位于现在前寨村村民的民房下,西、北两面靠着一条古河道。整个前寨遗址的走势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遗址附近有低矮丘陵,位于泰沂山脉的东部。由于潍河从西向东流过遗址南部,形成一处高于周边的河边台地。

该遗址的文化层1~2米厚,其文化堆分为三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是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1980年,考古学家对前寨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出了大汶口晚期墓葬百余座。根据现场调研,所有墓葬都为土坑竖穴,头向东南,南北排列。墓葬中出土了彩陶贯耳壶等数百件物品。彩陶造型独特、制作精良,实为罕见。在前寨遗址的地层中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三叠层堆积,这一发现为研究山东半岛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非常可信的证明。

3.3 陶鬶

陶鬶出土于诸城境内的前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烧水工具(图4)。呈子遗址出土的陶鬶口沿有长流而且从外形来看像一个鸟的形状,展现出当时人们的鸟图腾崇拜。陶鬶的底部是三个袋状足,这样的设计既稳当又加大了受热面积,也增加了装水的容量。

4 弦纹黑陶壶——龙山文化的典型文物代表

4.1 龙山文化介绍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根据不同的地域和特征,又分为山东、河南龙山文化等。1928年,山东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子崖遗址)发现了山东龙山文化,又名“典型龙山文化”。后经考古学家梁思勇发掘后,证实了这种与中原的仰韶文化明顯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原始的“黑陶文化”。这种文化的特色是陶器黑、光、亮,后来,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学的命名惯例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是以最早发现的地方而对其命名的。龙山文化经碳14测定,其年代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是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成,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快轮制陶技术被发扬光大,因此陶器产量大幅度提高。此外,磨光黑陶数量比之前多了很多,质量也更好。因此,龙山文化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4.2 呈子遗址的介绍

呈子遗址位于诸城市城区南约15千米处的皇华镇呈子村的河边台地上。据考证,呈子遗址长约200米,宽约100米,其总面积大约20000平方米。遗址附近地貌为低矮丘陵。呈子被杨家庄子河围绕,由于河水的冲刷,遗址的边缘形成了高3~5米的断崖。在遗址断崖的剖面上,可清晰地观察到文化层及内涵遗物。文化层厚1~3米,分为三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间为属龙山文化,上部遗存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1976年对呈子遗址进行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器物700多件。陶器的制作非常精美,其中,蛋壳黑陶杯等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4.3 弦纹黑陶壶

弦纹黑陶壶1978年出土于诸城市的呈子遗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在收藏在诸城市博物馆(图5)。此黑陶壶为泥制,整体高21.1厘米,最大腹径围1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7厘米。圆唇,敛扣,高颈,圆腹,高假圈足,平底。此弦紋黑陶壶的颈部及腹部上部有粗弦纹装饰,腹中部有一周网格纹,最特别的是两侧分别是一侧饰一竖耳,对称处饰一贯耳,整个器皿轻薄,通体磨光,造型精美,尤其是一竖耳一贯耳的装饰在龙山文化的陶器中是非常少见的。

4.4 鸟喙足盆形鼎

鸟喙足盆形鼎1976年出土于皇华镇呈子遗址(图6),现在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这件鸟喙足盆形鼎是当时人们蒸煮食物用的。鼎高约22.5厘米,口径约33厘米。圆唇敞口,折沿,斜腹,平底。外侧口沿下,对称饰四个鸡冠状耳,腹部三道凸弦纹,底部是三只鸟喙形足。这件鸟喙足盆形鼎的器身通体磨光,黝黑油亮,展现出了高超的制陶艺术。这件鼎器型硕大,做工精良而且保存完整,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器中难得的精品。

5 结语

这篇文章通过介绍诸城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完整的石磨盘和残缺的石磨棒、陶鬶、弦纹黑陶壶、鸟喙足盆形鼎的特点以及发现这些文物的六吉庄子遗址、前寨遗址、呈子遗址,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新石器时代诸城境内的文化及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吴诗池.浅谈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J].景德镇陶瓷,1984(S1):4-7.

[2]任式楠,吴耀利.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栾丰实.试论后李文化[M]//栾丰实.栾丰实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4]栾丰实.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考古的重要收获[N].人民日报,2021-03-20(5).

【作者简介】汪俐沅,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研究。

猜你喜欢
遗址文物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针对大遗址的挖掘与保护措施研究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