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葆台1号汉墓鎏金铜铺首主题形象考

2021-10-28 16:08匡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7期

摘 要:鎏金铜铺首是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馆藏的一级珍贵文物,考证鎏金铜铺首的主题形象对于解读汉代丧葬礼俗、信仰文化、社会生活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大量阅读学习专家学者的论述和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大胆地提出作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大葆台汉墓;铺首;主题形象;龙

0 引言

“鱼钥兽环斜掩门,萋萋芳草忆王孙。”这是唐代诗人赵光远来到故地,寻访旧识歌伎杨莱儿不得时,望着鱼形的门锁、兽面的门环写下的诗句。诗中提到的兽面门环俗称门环,门环在古代又被称为铺首。准确地说,门环是住宅门前悬挂着的圆状的或其他形状的环形物,而门环上端的底座才称为铺首,铺首与环合起来称为铺首衔环。铺首衔环是我国所独有的器物附件,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件,必须作为某种器物的附属,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或装饰效果。铺首的主题形象和纹饰千变万化,其丰富的造型艺术和纹饰刻画成为解读各个历史时期艺术表达的一面镜子。

在大葆台1号汉墓的地宫间,宏大的柏木枋组成的“黄肠题凑”围成了一道森森的木围墙。围墙的正南方有一扇墓门,门上悬挂着一件金光耀目的兽面铺首(图1)。铺首长23.3厘米,宽18.9厘米。这件铺首整体看来像是一只怪兽的模样,以兽面鼻梁中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局。双眼上方有三道阴文眉,双眼凸出,面颊微鼓,鼻嘴相连的缝隙处露出獠牙,呈狞笑状。器物的造型威猛粗犷,弥漫着一种让人不可直视的震慑力,在墓室中守护亡者的魂魄,使外来的魑魅魍魉无法靠近。铺首的质地为鎏金铜质,是等级最高的,它熠熠彰显着西汉王族的至尊荣耀。

大葆台1号汉墓是西汉广阳顷王刘建的陵墓,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西汉“黄肠题凑”诸侯王墓。大葆台汉墓的发掘为人们了解西汉时期这一高等级葬制与诸侯王贵族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鎏金铜铺首是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馆藏的一级珍贵文物,考证鎏金铜铺首的主题形象对于解读汉代丧葬礼俗、信仰文化、社会生活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大量阅读学习专家学者的论述和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期待专家、学者们批评斧正。

1 从铺首分叉的角形推断为龙

铺首的形象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从来就没有相同的两件。张家骥先生指出:“铺首史无定式,是代以所尚为饰也。”①铺首主题形象的原型要根据其图像特征、地域风格、年代、史料文献等材料具体分析、判定。纵览铺首的主题形象,兽面纹造型是其主要的呈现形式。大多数学者、研究人员认同秦汉以后的铺首形象源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这一观点,而铺首的形象恰与《吕氏春秋》中所描述的饕餮模样相似。常任侠先生指出:“铺首当为饕餮的转变。”①王玉金在《试论汉画中的民风民俗》中也提道:“汉画中铺首的形象源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②饕餮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怪兽,《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③根据文中的这段记载,“有首无身”应该是饕餮纹的最主要特征,而实际上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有多种组合,有的有首有身,有的有首无身,甚至有的无首有身,与古籍记载有着很明显的出入。为此,马承源先生指出饕餮纹是因宋代金石学家观察不够缜密之故,他认为称其为兽面纹更为妥帖。④

铺首的主题纹饰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有着风格和类型上的相似,都是动物或幻想中物象的头部正视图像。它的基本构图都是以鼻梁为中轴分野,左右对称布局着角、目、口、耳等。学者阳桂平根据兽面铺首的形态特征,把铺首分为现实形态、想象形态和综合形态三大类,其中现实形态有牛首、羊首、虎首、人首等,想象形态有龙首、蟠螭纹、蟠虺纹和椒图纹,综合形态有山形纹和四象纹。⑤学者谢俊陶则将动物纹饰的铺首分成神异类和仿生类两种,分别为:神异类中有饕餮纹、龙纹、凤鸟纹等;仿生类有虎纹、狮纹、羊纹等。⑥

兽面纹铺首的装饰纹饰是高度概括提炼的图案纹饰,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将具体的动物形象简化、抽象为简洁的基本轮廓。“变形与抽象的动物图案是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銅器纹饰的主要特征。”⑦这给判定一件铺首的主题形象究竟为何物带来一定困难,但因巧匠们在构图时抓住了现实动物身上的主要特征进行创作,我们仍然能捕捉到其间有某种动物的影子。比如商代的四羊方尊(图2),最为突出的是一对角分别向左右两端弯曲内卷,形象地塑造出羊角蜿蜒内敛的温顺特质,使人一望便知这个动物是羊。笔者发现大葆台汉墓的鎏金铜铺首面目虽狰狞,却也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角是有分枝的!这个发现与学者郭莉文章中的描述是一致的:“兽眉向斜上方伸展出兽角,兽角又有分叉,兽角下各有一个小兽耳,有须状装饰。”⑧什么动物的角是分叉的?这个答案是唯一的,其是鹿科动物独有的特征。

那么大葆台1号墓鎏金铜铺首的主题形象是鹿?当然不是,鹿是矫健、善良、美丽的化身,是长寿的象征。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中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白。”鹿的读音同“禄”,有官禄仕途的意思。同时鹿也与权力有关联,中国成语里有“鹿死谁手”“逐鹿中原”等,鹿在其间喻指政权。古人在塑造鹿的形象时,往往其刻画呈现出鹿温顺、恬静、姿态优美的特点,而绝非如铺首上的凶神恶煞般的面貌。古人认为鹿角具有神异的力量,可以在冥界护佑亡者。拥有鹿形角的动物除了鹿本身外,还有传说中的麒麟和龙,而麒麟在汉代则表现为长着独角的鹿,只有龙的形象符合。

龙是虚拟的动物,学术界关于龙是由哪种动物神化而成的形象,历来有不同版本。典籍《本草纲目·翼》中记载了龙的形象,其间糅合了各种现实动物的特征:“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张扬提出鹿角在史前时期很可能就已经成为龙图像的构形要素之一。①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角的原型是鹿图腾的角化合而来的。②马承源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商周时的青铜器后,进一步指出:“龙角形状以长颈鹿角为最多。”③那么马承源先生称之为长颈鹿角的角是什么样的呢?最典型的实物当推商代中期的青铜龙虎尊,在龙虎尊的肩部有立体的龙首探出,龙首刻画出臣字目、菱形额饰、瓶状角(图3)。对比动物界的长颈鹿,所谓的长颈鹿角其实是鹿角脱落角干后角柄的模样。

根据考古发掘,取仿鹿角为龙角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我们来看红山文化“C”字形大玉龙(图4),龙身光滑,全身没有棱角,龙首好像马首,从头顶到颈背有长角向后披去,象征的表现手法好似鹿角的简化和变形形态。到了商代,龙的形象开始渐渐清晰,各种龙的创作不断涌现,龙的角有了形形色色的差异。从出土文物可知,商代龙角中较多的有长颈鹿角、祖形角,较少的有尖状角、多齿角、花冠形角。纵观这些龙角,它们都是鹿角的形状,只是选取了不同种类鹿角不同生长阶段的角形。

许多学者、专家都认为商代的饕餮纹与龙纹有着极深的渊源,有些学者指出饕餮纹就是龙形象演变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④邱瑞中提出饕餮纹应更名为龙首纹:“饕餮纹到底是什么?……其实,它是彼时的龙纹对首产生的动物面孔。立体地观察它,正是那个时代的龙纹之立体形态的平面展图。……”⑤李零指出饕餮纹与龙首纹其实是一回事,“饕餮纹是商周龙纹面部的特写”。⑥据此,从铺首分叉的角形笔者大胆推断出大葆台1号汉墓铺首的主题形象是龙。

除去主题纹饰,周遭还有许多辅助性纹饰,共同修饰和烘托所要传达的主旨。大葆台汉墓鎏金铜铺首兽面上“有须状装饰”也是判定其是龙的有力旁证。《尔雅翼》中对龙的描述:“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民间另一种说法描述龙,即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的版本说龙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是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九不像。总之,龙的形象多数是有须的形象装饰,只是形象取材上有差异。

学者张文静观察大葆台1号墓的鋪首的形状纹饰:“顶为三角形,有侧边,侧边下端两侧各饰两对草叶形装饰。”⑦三角形在古代有象形意义,是海上仙山的符号化形象,是古人用简单的图形所表达的复杂事物。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记载:“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博山是擘画山形重重叠叠的样子,象征着山峦重叠,喻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在古时的传说中,渤海深处有三座仙山,“此三神山者,其伟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水临之。患且至,则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⑧在抽象的山形下面,铺首上分明雕刻着卷曲的云朵形纹饰,博山被云纹托起,有种仙境的感觉。龙铺首的顶部有三角形,且被云状托起,龙的形象就一下子被神话了,从而脱离了凡界,有了精神和情感的内涵。

2 龙的形象与墓主身份地位相契合

郑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研究》一书中说:“图像的复杂程度高于一般的器物,有的图像不能直接进行分类,如果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仅仅局限于图像表面,而忽视了整个图像的主题,从而无法把握整套图像的意义。”⑨为了把握铺首主题图案的真正内涵,笔者从铺首所在的墓室出发,结合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试图揭开龙的形象于铺首间的奥秘。

大葆台1号墓的墓主人被推断为汉宣帝时受封于燕地的广阳顷王刘建。①刘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燕剌王刘旦之子,他生活于西汉中晚期。刘建身后事不仅拥有“天子葬制”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还随葬了大量珍贵的吃穿用品,以供他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大葆台汉墓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其间龙的形象几乎遍布于各种载体之上。附有龙形图案的有鎏金嵌玉铜龙头、龙纹玉璜、透雕龙凤纹璧、虬角龙雕、镂空龙纹骨雕、牙雕云龙纹器柄、云龙纹漆器、银龙头饰和管饰、龙纹板瓦等。这些以龙为装饰的器物反映出的信息很多。首先,龙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其次,龙的形象出现在墓室中具有辟邪的神力;最后,龙是与上天沟通的神兽,装点在墓室中可以护佑灵魂升仙。

大葆台1号墓出土的这些文物中,龙的形象占多数,极少有凤鸟纹在其间,有凤形象的文物仅有镂空凤纹骨雕、镂空龙凤纹璧两种。出土的镂空凤鸟纹骨雕是墓中的某器物上的嵌件,和镂空龙纹骨雕一起可以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有龙有凤意为龙凤呈祥。透雕龙凤纹玉璧出土于1号墓墓室的内椁底板上,玉璧出现在棺椁周围,在汉代墓葬文化中有礼天的功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龙凤缠绕玉璧的构图象征龙凤合璧。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宣称自己是赤龙之子,并且亲手斩杀过白龙。《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②有了这般说辞,汉代政权就有了“受命于天”的借口,龙从此和皇家政权挂上了钩,成为日后帝王皇家的象征和不容置疑的尊贵地位。当龙成为等级的象征时,龙首衔环在普通人家的门扉上就不常见了,龙纹也成为皇室专用的装饰主题。

近年来,学者黄豫民、郁明提出在汉代,龙凤形象有三大改变,具体为:一是龙和凤成为配偶;二是龙凤形象被皇家垄断;三是龙凤阴阳属性颠倒。③大葆台2号墓是刘建王后之墓,墓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无一例外在这些文物的图案上找不到龙的形象。这一现象反映出在刘建生活的西汉中晚期,龙不仅代表着皇室,还有了性别使用上的专属。大葆台2号墓出土了一对精美的凤鸟纹玉觽(图5)。玉觽在西汉前期以前的形象一直是龙形,如山西闻喜上郭西周墓出土的龙形玉觽、安徽长丰战国墓出土的龙纹玉觽、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对龙形玉觽等。大葆台2号墓的墓主人为女性,玉觽的形象也随性别转换成了美丽的凤鸟,说明西汉中晚期龙的形象已经有了性别使用上的专属。从汉代其他王族墓的考古发现上看,汉代王宫中女性用的食具上多装饰着美丽漂亮的凤鸟,穿的衣服上也绘着色彩鲜艳的凤鸟,尤其是玉器类—玉钗、玉簪等女性用品上龙的身影已消失了,变成了凤鸟飞舞的天下。出土的精美实物如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西汉凤鸟卷云纹玉簪、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单凤花纹的棺幛等。

3 结语

铺首纹饰不是一个艺术家或某些匠人的即兴创作,它植根于深厚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宗教氛围中。铺首艺术是以立体图像为媒介来寄托和表达汉代人的思想和观念。匠人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以及对于美好天堂的神往。铺首的装饰纹样使用了简约、或以部分来象征复杂或全貌的手段,使这些图像具备了符号化的特征,这为深入研究汉代艺术语言符号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铺首主题纹饰的特殊性使其本身具有特定的观念意义,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丰富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想象。

【作者简介】匡缨,女,本科,馆员,任职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业务部,研究方向:秦汉史、博物馆学研究。

①张家骥.中国园林艺术小百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68.

①常任侠.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39.

②王玉金.试论汉画中的民风民俗[M]//陈江风.汉文化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48.

③高诱.吕氏春秋[M].毕沅,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64.

④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⑤阳桂平.论中国古代铺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

⑥谢俊陶.传统建筑装饰构件门铺首艺术符号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學,2014.

⑦张光直.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3(16):115-116.

⑧郭莉.河北地域战国秦汉铺首衔环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①张扬.中国史前龙图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2):93-96.

②闻一多.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J].人文科学学报,1942(2):[页码不详].

③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④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123-126.

⑤邱瑞中.商周饕餮纹更名立体龙首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页码不详].

⑥李零.说龙,兼及饕餮纹[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3):53-71.

⑦张文静.春秋战国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用铺首形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⑧班固.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448.

⑨郑岩.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5.

①王灿炽.大葆台西汉墓墓主考[J].文物,1986(2):65-69.

②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41.

③黄豫民,郁明.龙凤形象在汉代的三大改变[J].文物天地,2020(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