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人:李小雨

2021-10-28 11:0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马尔克斯奇迹音乐

荐读人:李小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代表作有《此物最相思——读朱彝尊〈暗香·红豆〉》《人生断肠草——吴文英重阳词的创作要素》;在《中国诗学》《南京大学学报》《古典文学知识》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活着为了讲述》

作 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 者:李  静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

如同乐曲中回环往复的旋律正是重点一样,在这本自传中,那些重复出现的观点和物事也持续对马尔克斯产生着无法消除的深刻影响。“成为作家”是他的心愿,虽然这个心愿一直伴随着被怀疑、无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在日常中也時常被淡化,但这颗深藏于心的种子,终究会在一些重要人物、书籍和事件牵引下破土而出,它坎坷而桀骜地生长,枝叶、树干无不反映着生活投射在作家心中的影像。

尽管整本自传几乎按时间顺序叙述,分不同时期展露作家的经历,但仍然能够体会到马尔克斯的“炫技”,这在书的开头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一、二部分主要讲述他童年时期与外祖父母一起的生活,这可以说是马尔克斯创作的心泉,如他所言,“我无法想象还有哪种家庭环境更适合培养文学志向”。这段生活的书写,由“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一句话开启——彼时这位作家靠为《先驱报》撰稿以维持基本生活,接下来叙述与母亲的旅行、对老宅的回忆,又穿插进父亲希望他取得学位,而不是为了当一个作家就放弃学位等。交互纷繁的叙述让人目不暇接,正如他展现在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的风格。不难发现,这种安排也是观念的实践:“对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它们在生命中的意义,我并不确定。”

比起把事件头尾关键挤于一处来写,马尔克斯尤其擅长将串珠打散,任由它们散落,再听凭有心的读者将其穿成线。在错综的表述中,可拈出“家庭烦恼似乎与国家危机息息相关”这条线,家庭的触动、国事的动荡,这些都是他创作的土壤,也是他写作的源泉。文学从来不能真正离开现实,即便是这位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作品,也仍然有其扎根之处。

自传中还记述着数个对他特别重要的人,这些人都对他的文学探索发生或深或远的影响,他能将一句话铭记许久,“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一种对我即将诞生的小说的明喻”。这些人都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让他不断向深处探索,让他成为他自己,“成为与众不同的作家”。毫无疑问,他最终完成了自幼的心愿。

段日子忙得我喘不过气来,只有星期天下午才能在阿尔瓦罗·穆蒂斯家休息一会儿。他用那些缓慢的下午教我不论阶级、不带成见地欣赏音乐。我们躺在地毯上,用心聆听大师,弃绝学术思考。我在国家图书馆偏僻的小音乐厅里萌生的爱好就此起步,终生难忘。如今,我听过所有能听到的音乐,最多的是浪漫室内乐,被我看作所有艺术形式的顶峰。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间,我在墨西哥创作《百年孤独》时只有两张唱片,反复听,都听坏了,它们是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和披头士乐队的《一夜狂欢》。后来在巴塞罗那,我终于拥有了几乎所有想要的唱片,用字母分类似乎过于老套,于是我决定按个人习惯,用乐器排序:大提琴是我的最爱,从维瓦尔第到勃拉姆斯;小提琴,从科雷利到勋伯格;古钢琴和钢琴,从巴赫到巴托克。直到我发现了一个奇迹:所有声音都是音乐,包括洗碗池里锅碗瓢盆的声音,只要它们能满足幻想,让我们看到生活正往何处去。

可惜我无法边听音乐边写作,因为我会把更多的心思投注在音乐而非写作上。直到今天,我都很少去听音乐会,感觉会跟邻座建立起某种暧昧的亲密之感。然而,时光流逝,好音乐走进家门,我学会了为写作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平缓的段落听肖邦的小夜曲,幸福的下午听勃拉姆斯的六重奏。另一方面,自从脑子里冒出个怪念头,认为莫扎特并不存在,优秀的莫扎特是贝多芬,蹩脚的莫扎特是海顿,我便多年不听莫扎特。

这些年写回忆录,我再创奇迹:无论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不会干扰我写作。也许还有其他潜力有待我去发掘:两位非常年轻、非常勤奋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家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他们发现我的第六本小说《族长的秋天》和贝拉·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在创作这本小说时,确实反反复复地听过它,它使我内心产生了一种十分特别、有点儿奇异的情绪。但我从未想到,它对我的影响竟然渗入我的文字。不知怎的,瑞典文学院得知了这个小秘密,在为我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背景音乐用的就是这首曲子。当然,我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感谢。但是,如果事先问我——我对他们和贝拉·巴托克怀有万分的感激和敬意——我更希望听到儿时节日上“好汉弗朗西斯科”那自然流动的浪漫乐曲。

那些年,哥伦比亚所有的文化项目、要写的书、要画的画最初都到过穆蒂斯的办公室。我见过他和一位年轻的画家交谈,那位画家要去欧洲游学,万事俱备,只欠资金。不等他说完,阿尔瓦罗就从办公桌里拿出那个神奇的文件夹,说:

“给您机票。”

他为人解燃眉之急,却从不张扬,似乎理所应当,对此我钦佩不已。因而,我时常扪心自问:在一次鸡尾酒会上,哥伦比亚作家艺术家协会秘书奥斯卡·德尔加多建议我参加即将宣布大奖空缺的全国短篇小说大赛是否和他有关?他说话的方式令人不快,以致那个提议都显得有些失礼。有人无意中听见,向我解释说在我们国家,文学大赛不过是社会哑剧,不知道这一点就当不了作家,还毫无恶意地添了句:“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他压根没想到,此语让我一直提防着另一项重大决定。二十七年后,这项决定让我措手不及。

短篇小说大赛的评委有:埃尔南多·特列斯、胡安·洛萨诺-洛萨诺、佩德罗·戈麦斯·巴尔德拉马,以及其他三位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我把道德和经济问题抛在脑后,只花了一个晚上,把《周六后的一天》最后修改了一遍,它是我在巴兰基亚《民族报》办公室突发灵感写下的。我认为,在抽屉里放了一年多后,这个短篇能让颇具慧眼的评委们眼前一亮。果不其然,我拿到了三千比索的大奖。

同一时期,以色列大使馆文化参赞堂萨穆埃尔·里斯曼·鲍姆突然登门,他的造访和短篇小说大赛没有任何关系:他刚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了莱昂德·格雷夫大师的诗集《杂诗第五本》。书品相体面,有关他本人也全是正面新聞。于是,我把大改后的《枯枝败叶》交给他,然后向他告别,许诺以后再谈,尤其是钱的问题,当然,到最后,唯一从未谈及的就是钱。塞西莉亚·波拉斯根据我所描述的孩子的形象,设计了全新封面,也没拿到报酬。印制彩色封面的铜版纸由《观察家报》图像印刷室免费赠送。

五个月后才有了消息。波哥大西帕出版社——从来没听说过——打电话到报社,通知我书印了四千册,等待发行,但他们找不到里斯曼·鲍姆,不知该如何是好。连报社记者也找不到他,这人至今杳无音讯。“尤利西斯”建议出版社把书卖给书店,条件是报纸负责宣传。他亲自执笔写了一篇书讯,令我至今感激不尽。评论界对书大加赞赏,可大部分书本都积压在了库房,没人统计销售数量,我也没拿到一分钱稿费。

四年后,哥伦比亚文化基础图书馆馆长爱德华多·卡瓦列罗·卡尔德隆将《枯枝败叶》收入一套口袋丛书,在波哥大和其他城市的街头销售。稿费不多,但会按时支付。那是我拿到的第一笔稿费,对我而言意义非凡。这一版有几处改动,我认为并非出自我之手;在之后的版本中,我也没有刻意删去。差不多十三年后,《百年孤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发行,途经哥伦比亚时,我在波哥大街头书摊看见多本首版《枯枝败叶》,每本一比索。我能拿多少,就买了多少;此后,这版又在拉丁美洲各大书店出现过,被当作古董书卖。两年前,一家英国古董书店出售了一本有我亲笔签名的首版《百年孤独》,售价三千美元。

这些事丝毫没有让我分心,我坚持不懈地经受着新闻业的磨砺。系列报道初获成功,迫使我们去找素材,以飨“欲壑难填”的读者。每天都很紧张,让人几乎坚持不住,找素材、定主题、落笔,还要始终抵御杜撰的诱惑。在《观察家报》,不存在疑问:素材就是真相,是唯一真相,不能歪曲。这使我们成天处于不堪承受的紧张状态。何塞·萨尔加尔和我后来紧张惯了,连星期天休息也不让自己放松下来。

阅读讨论

(1) 马尔克斯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迹:“所有声音都是音乐,包括洗碗池里锅碗瓢盆的声音。”请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的奇迹是什么。

(2) 马尔克斯写作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请根据节选文章,说说你体会最深的那个因素。

参与讨论: 诸暨市草塔中学 边建松

诸暨市草塔中学逸园文学社 张雨晨 吕 泓 陈怡琳

陈易佳 程薇而

马尔克斯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迹:“所有声音都是音乐,包括洗碗池里锅碗瓢盆的声音。”

请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的奇迹是什么。

●    张雨晨:

我在生活中发现的最美妙的一个奇迹是:在学校教职工宿舍楼前面的人造石壁上,长着一大片色彩斑斓的苔藓。苔藓虽然是最低级的高等植物,但在微观上它的形态和分布组合却是无数可能性的集合,它给人一种惊奇感和陌生感,我开始猜想有什么样的昆虫会在这儿定居,一个“植物文明”的缩影似乎被我尽收眼底。我还特地查过资料,苔藓有助于保持水土,还可以起到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功效。生活的奇迹,在每一个值得探索的细节中开花。

●    吕 泓:

很多事物放大后的景象都与肉眼看见的一样。一粒一粒白砂糖是近似正方体的形状,后来在书上看见放大几百倍组成砂糖的物质还是这个形状;在一座长满绿树的山上找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用相机拍下来会发现石头就像是生机勃勃的高山;观察手背上的纹路,发现就是科学书上所说的紧密的上皮细胞排列方式。这些新奇的发现我一直埋在心里,后来看书时知道,这叫自相像性。

●    陈怡琳:

很久前,父亲曾坐火车去给母亲送一大捧玫瑰,后来花渐渐枯了,大姨要扔掉,母亲到处寻找方法,日日悉心照料,父亲再次去的那天花又活了。三年前,祖母中风进医院,大家都以为她要不行了,可祖母含泪抓着连夜照顾她的大堂姐的手说,她要看着几个孙女成家立业。今年她谈笑风生地和大伙儿一起吃年夜饭,一双手白白胖胖。母亲相信她与父亲之间的爱,相信她能够养活花,花就真的活了;祖母相信她对子孙的爱,相信自己能够挺过来,她就真的挺过来了。信念出奇迹,而这本身似乎也是个奇迹。

●    陈易佳:

有一天,哥哥帮我点了一杯奶茶——乌龙拿铁。那天原本心情不好,但很神奇的是,简简单单的名字,干干净净的配料,入口后只觉得清爽回甘,那一天的心情就被一杯奶茶“俘获”了。生活中的小美好,就是生活的奇迹。

●    程薇而:

黄昏,车辆于红绿灯交会中碰撞,刺耳的喇叭声此起彼伏,我置身于一个用钢筋构架成的冰冷城市中,怅然。抬头时,一行银杏映入眼帘,沉吟的金黄曳于风中,夕阳散落在飘拂的叶上,像是天空中漫射的光洒向人间。天上、树上、地上、眼里被满溢的金色所包围,城市在顷刻的金黄里重建。于是,我开始看见已经清理干净的垃圾桶,街角处仍开着门的小书店。

边建松 老师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迁移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自然,理解是阅读的核心能力,但迁移属于容易被学生和老师忽视的阅读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其实迁移就是形成个体言语经验的具体操作实践。所以本题在这个方面设题,旨在让大家学会迁移、重视迁移。

迁移什么呢?原文描写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迹:“所有声音都是音乐,包括洗碗池里锅碗瓢盆的声音。”这里面有何“个体言语经验”呢?注意,这里“聆听音乐”是一个情境,“发现”是由情境触发思考的行为,而“所有声音都是音乐”则是由情境触发的思考点,“奇迹”则是话题核心。本题其实暗藏着一个思维支架,那就是思考的时候,我们要围绕话题由“情境+行为+思考点”构成的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对本体而言,这个学习思维支架就是“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有了支架,有了思维方式,关键还要有思维的精准度。比如本题必须围绕“奇迹”展开,而不是围绕“音乐”展开。按照词典的释义,奇迹就是不同寻常的、大家感到极难做到而某人居然做到了的事情,如果将“奇迹”仅仅理解为“奇怪”就可能失去了精准度。

马尔克斯写作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请根据节选文章,说说你体会最深的那个因素。

●    张雨晨:

我认为马尔克斯有令人值得学习的专注度。作为《观察家报》的一名记者,马尔克斯在《枯枝败叶》出版的坎坷经历中,依然可以不分心,坚持不懈地经受着新闻业的磨砺,并且秉持初心,在紧张状态下认真地找素材、定主题、落笔,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1967年马尔克斯首次出版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全书26万字,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我想能写出这本书一定少不了他过人的专注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该书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    吕 泓:

我体会最深的是他对于真相的坚守。马尔克斯说:“素材就是真相,是唯一真相,不能歪曲”。他的小说《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虽然是小说,却没有天马行空的杜撰,而是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他在从事新闻业时,以强大的意志“抵御杜撰的诱惑”,不单单要满足读者的“喜闻乐见”,还要充分尊重事实,造成他工作的巨大压力和紧张,让人感觉非常了不起。很多时候,我们写作时会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有时只为了讨好读者,有时只为了讨好自己。相比之下马尔克斯对于真相、生活、事实的坚守,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    陈怡琳:

对于写作而言,高于生活是重要的,但源于生活的真实更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马尔克斯厌倦写作时装腔作势的严肃性。这种严肃性迫使我们逃避了多愁善感的东西、虚假的东西,道德上的欺骗、愚弄现象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生活中都是真实的,应该被文学作品所反映。只有作品真实,读者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明白:原来生活,就是一种文学。

●    陈易佳:

我认为马尔克斯的成功是多方面调和的最好结果,正如没有花朵能在失去土壤的滋养下艳丽无双。马尔克斯从小在外祖父母家的生活,小到一点点家庭琐事,大到作为生存背景的动荡国事,都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他把坎坷化作桀骜,把磨难化作不羁,保持优雅,在适当时机绽放自己的生命张力之美。而在后来的写作中,他不知不觉又把音乐渗入了自己的作品,染上音韵的旋律,完成了最好的潜移默化。

●    程薇而:

写作必先定其心,正如苏轼所言“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马尔克斯能够在出版的压力下,坚守最初的文学心,正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就像书名所写,“活着为了讲述”。一个人精神的强大,并不只体现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是知道自己为何而安心。孔子的安心来自“一以贯之”,而马尔克斯的安心来自“要么写作,要么死去”,当一个人的精神足够强大,那么其他的就都是身外之物,馬尔克斯正是这样,在生活的风声里依然挺立而不摇曳。

边建松 老师

节选里的马尔克斯其实还谈不上成功,仅仅展示了他一段难忘的写作经历,但其经历中无疑有让人感悟的一些因素,读者就是要从中发现和梳理“积极意义”。

本题属于内容梳理题。在节选部分,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生活中的三方面经历。首先,是音乐对写作的影响,马尔克斯不仅“学会了为写作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而且发现音乐“对我的影响竟然渗入我的文字”;其次,是写作上朋友的帮忙,比如朋友“建议我参加即将宣布大奖空缺的全国短篇小说大赛”,朋友“设计了全新封面,也没拿到报酬”;再次,是当时马尔克斯作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正在“经受着新闻业的磨砺”,马尔克斯就是在“忙”中保持对写小说的热爱,不管有无金钱收益。马尔克斯的职业,文章没有提及,但选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合起来,是可以合理推断出的。梳理和推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总之,读者可以从音乐、朋友、坚持这三方面获得写作成功的启示。

其实,在李小雨的推荐理由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马尔克斯的“炫技”,他“擅长将串珠打散,任由它们散落,再听凭有心读者将其穿成线”。这说明马尔克斯写作有自己的叙述特色,恐怕这也是马尔克斯写作成功的因素之一吧。

猜你喜欢
马尔克斯奇迹音乐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什么构成了奇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叙事研究
音乐
奇迹并不存在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译本首次面世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
音乐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