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域下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困

2021-10-28 19:50于蓝清
牡丹 2021年16期
关键词:活态文旅工作者

民族舞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当地具有坚实的根基。翻山铰子作为川东汉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当地人文生态的缩影。本文从翻山铰子在文旅融合下的价值意蕴、文旅结合模式下翻山铰子的传承难点,以及翻山铰子的“活态”传承建议展开研究,为其今后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参考。

一、翻山铰子在文旅融合下的价值意蕴

翻山铰子是一种极具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汉族民间舞蹈,最早出现在四川省平昌县(今属巴中市)。该舞蹈主要是以铜质小镲“铰子”作为道具,由男性进行表演。“铰子”最早是当地巫师使用的法器,用来帮助当地居民消灾解难,其后又发展为舞蹈表演的一种道具,在婚嫁、寿诞等喜庆场合助兴表演。现今,民俗活动中的翻山铰子表演已日渐式微,转而成为旅游表演项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

(一)翻山铰子的文化艺术价值

翻山铰子是从傩戏中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和独特性的古老舞蹈,其文化价值可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翻山铰子植根于大巴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十分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直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不仅是当地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品。另一方面是具有直观的审美感受。翻山铰子与巴文化的重要代表——巴渝舞同出一脉,融合了巴渝舞猛锐粗犷、气势豪迈的特点,具有不同于其他汉族舞蹈的特殊美感。

(二)翻山铰子的时代价值

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翻山铰子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在于借助一系列保护与传承措施,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深挖,达到既能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袭,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于通过文旅融合,建立起品牌效应,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为非遗工作者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

提供资料。

二、文旅结合模式下翻山铰子的传承难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消费升级和需求衍化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消费领域的显性问题。而非遗舞蹈与旅游的结合,虽然会扩展非遗舞蹈的社会功能,但也势必会导致商业化、功利化倾向,改变非遗舞蹈的原生态性,进而出现发展性破坏和伪传承的现象。

(一)发展性破坏

对传统舞蹈来说,“非遗+旅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文旅融合拓宽了传统舞蹈的传承路径,另一方面,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发展性破坏的问题。

发展性破坏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罗斌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提出的。对传统舞蹈而言,发展性破坏是指在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过程中,急于“发展”、急于“产业化”,人为地改变该舞蹈项目的原始形态、结构、舞蹈语汇或者表现形式的做法。例如,笔者在采风调查中发现,传承人吴华得表演的翻山铰子舞蹈虽令人称赞,但群舞部分使用了大量舞台化的动作元素,掩盖了非遗舞蹈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舞蹈被加入各种“添加剂”,非遗舞蹈不再具有“原汁原味”。

(二)整体性缺失

非遗传统舞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体,而是产生于特定的空间,以特定的群体为主体,有着特定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传统舞蹈的传承来说,不能仅传承其表演形式,更要传承其精神层面的内容。

翻山铰子原本是傩戏的一部分,用于驱鬼除灾等场合,后来发展为专门应用于婚庆、寿宴等喜庆场合的表演。翻山铰子的伴奏音乐有特定的曲牌,如“花引子”“南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而这些结合在一起,就是翻山铰子的整体性。若人们只把文旅結合当作翻山铰子传承的主要手段,那么势必会破坏其整体属性。

“非遗+旅游”的模式会使传统舞蹈脱离其形成和发展的场域。另外,部分非遗舞蹈工作者对传统舞蹈的发展缺乏整体性思考,可能会引起非遗舞蹈的传统成分缺失。例如,为了招揽旅客,翻山铰子的演出中多次出现套用当下流行音乐的现象。

三、文旅视野下翻山铰子的“活态”传承建议

非遗舞蹈的主体是人,而人决定了非遗舞蹈传承是活态的,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而非“化石”。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舞蹈不是古今一辙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所以,相关工作者要重点关注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对翻山铰子进行保护。在文旅视野下,相关工作者要在对非遗舞蹈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使传承人在社会经济中对非遗事业持有初心,以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活”于对传承人的保护

传统舞蹈的保护和记录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更偏向追求流行文化,对传统艺术的热情不高,导致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翻山铰子也面临着这一问题。对此,相关工作者可以围绕翻山铰子舞蹈的历史、风格、动作形式等对传承人进行采访,从他们口中得出翻山铰子最原生态、最能体现巴蜀文化的精华部分。

冯骥才说过,“‘传承人口述史是非遗工作的‘灵丹妙药”,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所以,要使翻山铰子这项非遗舞蹈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口述史的研究势在必行,在进行这一研究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翻山铰子的口述史研究要以其实质精华为主,摒弃只对该舞蹈进行表象探索的做法;第二,要杜绝过分强调“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更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非遗舞蹈选择性地记录;第三,研究口述史要做到全方位记录翻山铰子的原生态实质,使该非遗舞蹈的渊源、文化背景、价值意义得到“活态”流传。

(二)“活”于文旅的创新融合

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既可以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益,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属性,川东地区在婚礼、寿宴等场合会邀请翻山铰子进行助兴表演,这实质上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

相关工作者要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将翻山铰子这一舞蹈文化传承下去,在发扬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目前,翻山铰子的发源地四川省平昌县制定了许多举措。例如,在西兴镇皇家山4A级风景区中建立翻山铰子文化传习基地,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有意将翻山铰子与旅游相结合。

四、结语

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来发展翻山铰子,对于舞蹈本身的传承与当地文化的弘扬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避重就轻,出现商业化、功利化的倾向。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秉持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推动非遗传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于蓝清(1998-),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活态文旅工作者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关爱工作者之歌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致敬科技工作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