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行书风格分析

2021-10-28 19:50沈逸飞
牡丹 2021年16期
关键词:赵孟二王书风

元代书法的核心,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在赵孟的引领下,得以全面复古。他们复古不是简单照搬宋人书法,而是直指晋人,旁及唐人书法艺术,赵孟頫的行书更是把元代书法推上了新的高峰。

一、元代书法——上追晋唐

公元1279年,随着第三次宋元战争的结束,由忽必烈率领的蒙古铁骑,最终战胜了南宋,统一了中国,由此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但是,元朝统治者治理一个文化积淀深厚、頗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国家,不同于靠骑马打天下,元朝的游牧文化无法适用于早已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区域。所以,元朝统治者意识到必须要笼络汉族能人志士,但又不敢太过重用汉族人才。当蒙古大军进入临安,忽必烈就定下了“行台江南,且求遗逸”的人才寻找计划,鼓励汉人出仕做官。汉代文化没有在异族统治过程中被湮没,反而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元代的书法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元代书法的核心是反对南宋羸弱书风,全面复古魏晋,旁及唐人的学术思潮,表面上看亦步亦趋,其实是推陈出新,以古为新。他们师法晋人,与唐人、宋人均有所不同。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有云:“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薛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短古法……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至元初,自吴兴赵公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

上段文字证实了元代书法的发展以赵孟、鲜于枢为首,且行书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二、赵孟——复古出新

赵孟,字子昂,出生于1254年卒于1322年。根据《元史》记载:“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

赵孟的作品年份反映了其求学的经历。在宋高宗时期,也就是30岁以前,赵孟初学黄庭坚后学米芾,后终学“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书法。以赵孟存世最早的墨迹《秋兴八首》为例,根据帖后题跋,可以考据这幅作品是赵孟28岁左右时所作,已初见端庄秀丽之感,但用笔厚重,字里行间存有篆隶之气,如图1所示。而其他作品,例如,其33岁时,赴京途为外甥张景亮所书的《千字文草书卷》、34岁时所书小楷跋《曹娥碑墨迹》、35岁所书行书《与鲜于枢尺牍》等,与其早年主要学晋唐大家书法,如钟繇、智永、褚遂良等人有关,受其影响,赵字在前期用笔古拙,结体宽厚,而在一些细节上,如捺画明显加重,则是受到了智永、徐浩等人的影响。

赵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二王”书风下的功夫最深。在其中年时期《致丈人札》《与达观长老札》等作品中,依旧能看出颜真卿、米芾的身影。其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临摹。赵孟对于王献之的书法更是偏爱,在其去世前的1个月,依然给他自己收藏的墨迹《洛神赋》十三行题了长跋。赵孟长期学习“二王”书法,历经沉淀,通过大量临写,求其用笔之奥秘,风规神韵,终于在其45岁以后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书风。

赵孟的代表作品有47  岁时为盛逸民所书的《洛神赋卷》、53岁时所书的《玄都坛歌卷》等。其此时的书法,用笔日趋精妙完善,结构严谨,表现出赵孟扎实的基本功。他有意识地弱化了字形结构的夸张之势,减弱了用笔锋芒毕露的感觉,基本上褪去了宋人书法的影子。清代冯班对赵孟作出了如下评述:“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

论者不知也。”

三、子昂行书——刚柔并济

现存于世的赵孟作品考据中,较为全面的有黄惇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第四十三卷,收集了赵孟的作品包括墨迹、刻帖、伪作280余件。其中,学术界所公认的、没有异议的赵孟作品为115件,无年份可考的为110件。书写多为行书,形式以手札书信为主,其中行楷数量不少,手卷行书代表作有《洛神赋》《前后赤壁赋》等,信札作品有《行书十手札》,大字手卷行书方面有《烟江叠嶂图诗卷》《行书二赞二诗卷》等。

《国宾山长帖卷》,是赵孟53岁时所书的作品,长103.2 cm,高 26.3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其巅峰时期的作品,如图2所示。此帖是写给友人的书信,此帖挥洒自如,行笔流畅,颇有《二王手札》之书风。赵孟在此作品中也采用了行草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书写,而作品中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根据书信格式的平阙,一行未写结束,便另起一行书写,这样的交叉错落使得作品章法整体更为丰富,自然书写的感觉更为强烈。

赵孟此作品虽取法右军 ,但单个字之间上下少有连笔,多数独立成字,并不像二王手札那样形成二字、三字或者多字组成的字群。赵孟利用字形的多变、拉长、压扁,或是行草书混用,或是下笔的轻重缓急,进行单个字字形的变化,形成自己的书风特点,这不仅得益于其天资聪慧,也有后天不懈的努力。

例如,“耶”字,如图3-1的最后一笔往下拉拽很长,这样有利于打破局部空间布白,使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变得多样化;“本恐”二字(图3-2)与左侧“激偶”二字,(图3-3)“激偶”二字用笔较轻,而“本恐”则下笔较重,轻重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冲击。从整体上来看,作品前段相对拘谨,笔笔认真,中段相对舒朗,书写时放开了手脚,行笔迅速,字形结构跌宕起伏,变化丰富,整体的疏密关系,先抑后扬,让作品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全篇虽然行草杂糅,但转承自然,这时的赵孟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地步,笔到法随,收放自如。

《烟江叠嶂图诗卷》的内容是抄录苏东坡所作的《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其原本是王诜所作《烟江叠嶂图》,而后由苏东坡题词,用诗词的语言表现出画中之景以及归隐田园的意愿。

因是其晚年时所书,从整体上来看,书写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笔潇洒飘逸,舒展自如,打破了早期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拘谨。其“师古而不泥古”,极力推崇“二王”书风,却不受其囿,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不断突破,有所创新,自成一家的书风在这幅作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大字行书时,单个字结体通过外拓,内擫的不断变化,下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枯湿浓淡,用笔飘逸却不失稳重,使得作品整体充满了灵动。例如,如图4所示,“云耶”中的“耶”“川川”三等字形结构,“耶”的最后一竖,极力往下拖拽,不仅打破了原有单行字形的布局,也丰富了行与行之间的流畅性,第一个“川”字,前两笔较短,最后一笔往下拉很长,用笔飘逸,第二个“川”则采用略笔,这样的单字处理,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局部细节。

圆融秀逸,超然入圣,这正是赵孟学晋人书而能自出新意的精神所在,也是赵孟书法在元代树立起一座高峰的根基。

(南通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沈逸飞(1993-),男,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

猜你喜欢
赵孟二王书风
元 赵孟 行书与达观长老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DYNAMICS FOR AN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OCAL DIFFUSION AND FREE BOUNDARIES∗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赵孟的变节人生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