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占宇
走进黑河市逊克县奇克镇边疆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极具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房屋。整洁的村道、宽敞的广场、茂盛的绿树、可爱的俄罗斯套娃雕塑,令人仿佛置身异域。
“我们这里是俄罗斯族村,你看现在发展变化多大呀!越来越漂亮,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村民张玉兰说,她今年74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的沧桑巨变。
边疆村是黑河市众多少数民族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黑河市委以党建为引领,引导和鼓舞全市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8个少数民族、7万名少数民族同胞心手相牵、休戚与共,携手共建幸福边疆,谱写了一曲和谐团结的华美乐章。
党建领航树牢“风向标”
在嫩江市前进镇繁荣村(达斡尔族)门口,人们很容易被大门两侧那副“活在山边乐在岸边一江嫩水母亲河,村在林中人在画中廿里繁荣新天地”的对联所吸引。顺着大门向村内望去,道路笔直宽敞,房屋错落有致,让人一时间很难相信自己身处乡村。
繁荣村(达斡尔族)今天的整洁美丽,是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的成果。“全村1542人,少数民族群众占四分之一。”繁荣村(达斡尔族)党支部书记高利说,“过去村内到处都是垃圾,没人管没人问,十里八乡人听到我们村都皱眉。这几年,在黑河市委及嫩江市委的大力帮扶下,村内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村内垃圾桶也随处可见了,太阳能路灯更是把村子的夜晚照得亮亮的。”
“这两年村里变化太大了,通过发展民族村特色旅游,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王民利高兴地说。
如今,繁荣村(达斡尔族)彻底摆脱了“人人皱眉”的窘境,已经成为过往群众争相“打卡”的热门村。
在中共黑河市委书记马里看来,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近年来,黑河市委立足少数民族聚居和边境地区的实际,深入实施“党旗耀边疆+民族团结”先锋引领工程,采取以“六聚焦、五纳入、四带头、三强化”为主要内容的“6543”工作法,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推动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走进北安市财富小区的“红石榴之家”,几名居民正聚集在门厅处观看图板。放眼望去,小区的公共墙体、停车区、庭院、灯杆及各单元门厅处都可以看到精心设计制作的展板,内容包括民族政策、民族民俗知识、32位古代民族英雄事迹以及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为强化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北安市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在街道社区和村屯设置公共宣传栏、公示栏,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标语口号,并在高速公路进出口设置大型户外宣传牌等,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
“黑河市委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学习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向各族群众大力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知识,使‘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中共黑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大勇说。
传承文化搭起“大舞台”
2021年8月的一天,趁着阳光明媚,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乡新鄂村村民莫仁杰拿出“卡木斯堪”口弦琴弹奏起来。悠扬的琴声随风飘扬,仿佛诉说着沧桑的历史。
莫仁杰在逊克县民族小学读书时接触到了这种颇具民族风格的口弦琴,深深为之着迷。在党的民族文化政策的支持下,莫仁杰遍访鄂伦春族的“非遗”传承人,最终掌握了这项才艺。
“这几年,党和政府对保护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很大。”新鄂鄂伦春族乡党委副书记刘勋介绍,“乡里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比如打布鲁(投石)、拉杠、拔河;组织人员开班传授传统手工艺等,让鄂伦春族的文化持续不断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黑河市委、市政府坚持在民族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教育课和民族语言课,着力培养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继承人,培养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兽皮技艺传承人孟兰杰、葛长云及摩苏昆说唱传承人莫宝凤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使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和整理。
“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重要紐带。”在王大勇看来,增进中华文化的同一性与保护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相统一的,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能够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因此,黑河市委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用民族文化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嫩江市联兴乡哈什太村(鄂伦春族)依托自身“黄金之路、古道驿站”的地理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驿站文化、知青文化”交汇交融的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党支部+产业+项目”活动,通过激发党员干部活力,持续带动村内产业项目发展,让村里的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幸福感。
“我们设立民族团结先锋岗,发动少数民族党员带头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发挥少数民族老党员‘传帮带作用,加强民族手工艺人才、技术骨干和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培养,成功申报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鄂伦春族摩苏昆、狍皮制作技艺、古伦木沓节等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中共黑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郑海波介绍。
携手发展画好“同心圆”
如果说党建引领、发展文化为黑河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内生动力,那么,全市拥有38个少数民族、7万少数民族人口的实际,则给黑河市委提出了发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课题。
为此,黑河市委提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向促进民族地区和谐进步稳定聚焦发力,着力构建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和谐关系,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批“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党建示范点”。
走进爱辉区瑷珲镇外四道沟村(俄罗斯族),人们会看到民族特色与现代产业的“结合体”——具有俄罗斯族特色的龙江民居、深受全国自驾游客喜爱的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休闲观光的沙滩浴场……
“村里依据每名党员的能力和特长,划分了责任区,开展了‘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创和谐活动,10名带富能力强的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帮带创办风情民宿。如今,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游客络绎不绝,每户年增收入万余元。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现在村里干啥事底气都足了!”外四道沟村(俄罗斯族)党支部书记车明虎介绍。
据了解,黑河市爱辉区着力打造沿331省道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观光带。自项目建成以来,每年累计接待游客1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上亿元,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成为拉动消费、促进增收的重要富民产业。
“黑河市委坚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作为党旗耀边疆工作主题,不断发展合作经济,培育特色农业,增强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活力,走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之路。”王大勇说。
在经济基礎较好的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胜利屯村,“党旗耀边疆+民族团结”先锋引领工程让这里的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坐落在黑龙江边的胜利屯村,聚居着满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三个民族。在这里,民族团结体现在融合发展的合力上。“这个合力,正是由胜利屯村党总支凝聚起来的。”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党委书记闫先德介绍,胜利屯村党总支鼓励8名党员牵头创立了民俗风情旅游公司,让这里的民族风情旅游闯出了名号。
“在我们这儿,游客可以体验到满族风情、朝鲜族风情和达斡尔族风情,还能尝到民族特色美食。”胜利屯村党总支书记马明法说,仅旅游这一项就让村民每人年增收9000余元。如今,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里的水稻合作社、民宿改造项目将这个少数民族村领上了发展的快速路,50多户村民也搬进了住宅楼。
厚植民族情感、实现民族团结,让黑河市这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的“老树”,催生了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朵朵“新花”。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黑河市累计争取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9亿元,建设项目25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42个、产业发展项目108个,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 247元,全市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黑河,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见证着边疆儿女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黑河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
(本文图片由中共黑河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