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商埠
——新时代岭南文化的演进提升路径研究

2021-10-28 01:44伍尚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商埠岭南文化海丝

伍尚斌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艺术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一、前言

乡村振兴是重大的历史任务,相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广东省早已蓬勃开展了南粤的美丽乡村工作。坚持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文旅方向低碳实践的联系。以中华文明为基点,幅射岭南海丝乡埠等传统地域文化,探讨国家城乡建设载体与实践的诗意构建。本次选题就是综合以上国家教育、住建、科创、文旅及商贸,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而作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国家战略聚焦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见表1),设计驱动岭南海丝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岭南商贸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产业分工和价值链高端,设计产业日益成为区域国际化竞争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引擎。[1]

表1 国家战略导向

对岭南商贸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理解,两者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承的。岭南的地域范围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及境外部分地区,南粤大地既有苍海变桑田的地貌肌理,也有水乡千百年来崇文重商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印记,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水乡鳞次栉比,小桥、流水、归园;骑楼、雕楼、田居,一派地道的“梦里水乡”,体现了浓郁的岭南水乡特色。作为古今中外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源,岭南田园综合体[2]的建构在现代海丝文化建设中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对研究的理建与思路参见图1。

图1 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新时代岭南文化的演进提升路径

二、商埠沿革

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历史上不少水乡得益于水路交通的发达便利,成为名震一时的商埠,经济发达,见证了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如今依然有迹可循。

南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南大门,交通枢纽的作用,外贸职能很优越,依珠江之便,自宋代以后,长期在进出口海外贸易中作为重要的担当。南宋时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水乡逐步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

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至道光的80年间,黄埔古港停泊的外国商船就有数千艘;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广州成为独口通商口岸,据统计广州每年生丝出口量达到数千到上万担,价格亦翻了一倍。从乾隆、嘉庆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广东生丝出口维持一百多年的繁荣,让水乡村落成为了热闹非凡的海丝商埠。

岭南海丝商埠的发展变迁体现了海丝香埠——海丝乡埠——海丝商埠的历史沿革。早在秦朝,我国就已经有海外贸易的记载,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盛唐时期,繁荣的经济状况将海外贸易推向高潮,“海上丝绸之路”最原始称谓“广州通海夷道”。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后,海路更替陆路成为中西交流的主通道。隋唐时期海上通道运送的主要是丝绸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因而得名。至宋元时期,香料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因此又称其为“海上香料之路”。岭南文化是城市文化与自然文化的交融,例如广东的顺德,杏坛逢简古村四面环水,古风犹存,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居,素有“南国丝都”的美誉,丝绸依船外运,是名副其实的“小广州”,曾有37座桥梁,33个坊,78间祠堂,32间庙宇,如今存量不少,成为了历史文物保护性建筑,代表性的“海丝乡埠”。

岭南文化是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汇,海丝文化的商贸建设是岭南田园综合体的经济支撑,也促进了政管效用,城乡互构,文脉兴旺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造福地方。

三、研究思路

鉴于目前海丝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对现实的批判与继承,解决方法来自对地方的观察与把握,站在这个立场,引发对立题的思考。

(一)场地调研

项目设点拥有自由贸易区的广东省之海丝乡埠进行调研,区域范围属于典型的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集装箱资源。地块承接着城市文化和自然文化的过渡,带着可持续水乡村落的表情,诞生于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相互交融中。

(二)案例分析

设计思维与创意通过中国农耕社会的四业——渔樵耕读这种东方典雅美学意境,体现出传统水乡建筑亲水性强的特点。广东河运便利,临水空间形态丰富多彩,通过对建筑临水形态的研究,体现地方的人文色彩,归纳出广场临水、骑楼临水、连廊临水、吊脚临水四种临水空间形态,减弱了工业造型的单一也增强了乡土建筑的美感,多维度立体化以图学的初步抽象推演出图解的深度思维,总结出一套定性定量以集装箱为载体的数据化设计方法,对于案例分析的逻辑思维具有核心的作用。

(三)环境设计

地域历史、现代、当代时期的文化积淀,能为提高地方文化生态、旅游环境、文化厚度。环境设计是富有创造及想象力的朝阳产业,是新型文化产业链的龙头,中国的设计者要为美丽中国、城乡互构,增添亮丽色彩。新旧融合,城乡忆记,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

以南粤广州为例: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活化,也是环境设计者们的人文关怀。恩宁路大拆大建终幸存幸哉,欢庆永庆坊旧街活化留乡愁。街道里海南黄花梨,寄托老人童年回忆;文创办公兼收并存,路遇少年驻足观赏;父母讲述故居底蕴,好奇小孩聆听故事。一个城市、乡镇,如何不仅活化经济基础下,保历史文脉底线的城乡互构改造,让传承把“根”留住,值得在城市改造中的当事人深刻反思。

民生设计助力大湾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岭南商埠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应成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的示范区,通过设计产业促进城乡互构,深耕农文旅生态产业链,通过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逐步实现财富积聚。

(四)城乡互构

南粤古驿道将两次西学东渐的众多空间遗产相串联,构成西学东渐文化遗产线路,这与位于海丝商埠的传统岭南文化之东风西渡文化遗产线路产生了互构共融。海丝商埠可以在主管部门指导下,联同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针对乡村刚性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行动,最终规划出优秀的乡村公建,课题组将会为其配备领衔专家和团队,完成后续的本土化和深化技术设计,在业主配合下,作为群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示范项目村落地,推动规模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课题组可开辟城乡互构相关路径,沿着这条路径,聚合爱心,与乡村基层和营造商形成产业链,让优秀作品在最需要的乡村落地。百年的时代,千年的乡愁。乡建活动拉开以乡村振兴背景下,主管、投资、运营三方,包括学院,企事业应用与研究单位的保育计划。专业技术人员作研究报告与各企事业精英学者“华山论剑”,使高水平的研究或地方乡村应用发展。城乡互构,需要通过教育同化两者,求同存异,使美丽乡村得以保存,教育和产业也发展,造福地方。

(五)文脉兴旺

岭南水乡人奋发向上,涌现出一批批风流人物,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也有繁荣一方经济的商贾,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后,水乡中姓氏祠堂、庙宇、古民居、骑楼、雕楼以及桥梁等,都成为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应学科建设的专业型设计教育,艺术院校及综合大学承担起学理、学科层面的研究;对应产业需求的职业型设计教育,遵循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要求,促进创新、人才、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衔接。

四、现实意义

在长期的农耕过程中,南粤先民遵从场地地形,利用山岗之下的台地最容易形成“沿岛屿发育”的冲积地,形成独特的水文管理系统——闸窦系统,通过理解这种系统灌溉的农耕肌理及人文载体,南粤灵秀精致、多元共融,兼顾人文、水文、气候的地方特色,通过城乡的建筑环境表情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本文通过挖掘海丝乡埠沿革的意义;总结演进提升路径的研究,为海丝商埠在新时代岭南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未来透过研究古闸窦水利运作原理及农耕尺度肌理,加以创新,用于解决当今场地面临的复杂问题,设计以闸窦水文系统作为场地的基底,从宏观、微观层面提出策略,以期解决雨洪问题的同时,建立“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景观基础设施,并以此作为催化剂,催化周边城市发展。构建岭南田园综合体对海丝建设中的意义,关键是文化,文化创新的源头,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海丝之路的桥梁与纽带。

岭南田园综合体促进“政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自身立足海上贸易传统,探究内陆文化形态与海洋文化精神,助力新时代岭南文化建设的体系。补充了岭南地区产业发展在现代海丝文化建设研究方面系统的建构体系与思维逻辑,其特定的图解句法产生无限的算法,并且反馈实践,使数据化理论具有理实一体的应用价值,从而促进岭南地域产业发展,形成新型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不竭营养源泉。

猜你喜欢
商埠岭南文化海丝
岭南文化名家
明清江苏运河名镇盛泽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源头——泉州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探寻“ 自开商埠”城市工商业组织发展的轨迹——读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