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评
建桥围座落于丰顺县建桥镇西北面,与梅州市区相距69公里。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族谱记载,开基祖张德达于明初洪武年间定居于此,至今已发展至25代,散布周围十多个自然村落,约1.2万人,其中心为建桥围。该围创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建筑面积15,780平方米。围内清一色的张姓居民,自乾隆以来居民都在1,000人以上。据村民统计,1978年时围内居民近4,000人。后逐渐迁居围外,现仍住居民300余人。
整座围构造似船形,围外设置回环的池塘。西、南两门外有池塘,宽18米;东门池塘已毁,只存小濠沟;北面以溪为沟壑,是防盗、防火、平衡气温的重要设施。远眺整座围似浮水大船,俗称“船形围”,系规模较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
该围遵循外圆内方的理论,建造椭圆廓,内围属方形。绕围墙建有回环的单套四合院建筑,围内建有 3街(直向)12巷(横向)21幢(建筑普遍为两堂两横和三堂四横)。建筑构造形式很巧妙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污等问题。围内祠堂共9座,现保存较好的有“光太堂”“保太堂”“谦太堂”“树德堂”“中心祠”等。各祠的建筑形式大致相同,为三堂四横结构,由堂屋、正房、南北厅、拜亭、天井等组成。正堂设置祖先牌位,张挂祖像,每年组织大型祭拜祖先活动。
图1 丰顺县建桥围总平面图
图2 围内直街
图3 围内横巷
图4 福大堂祠堂
图5 保大堂祠堂
图6 光大堂祠堂前的石旗杆
围内还建有张氏民居,如图南居、敦善居、永盛居、复昌居、凤实楼、儒林第、都尉第、荣封第等。采用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工艺,用抬梁、穿斗的混合结构建造,布局严谨,讲究坐向。沿中轴线为上、中、下三大厅,系奉祀先祖或公共娱乐场所。厅左右设对称的二厢房或四厢房,为生活区。
靠西门处,有1937年旅泰华侨张鉴初先生为其家属所建的二层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鉴初庐”,很有特色。张鉴初曾参加辛亥革命,后跟随孙中山并担任护卫。
东门外的“亦爱庐”,为府第式建筑,系张氏文举人张千秋的住宅(公元1771年清乾隆辛卯科)。高大堂皇,宛如宫殿,墙壁全用石灰与沙泥混砌而成。设计精巧,左弯右曲,计有十厅九井。屋之地面全部选用大小相等,形状一致,色泽均同之天然小石,砌成各种图形与文字,有“福禄寿”“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鸾凤和鸣”及牡丹、梅、竹、兰、菊等。建筑内外还有瑞祥的动物装饰,正堂有金雕的屏风,四壁雕龙画凤与花鸟相映成趣,尽现客家风情习俗。
围门四座,颇具特色,均以白麻石作墙基,墙体材料用三合土及砖石砌成。每座围门门顶,均嵌上有石刻和灰塑门匾。东门“东关巩固”(门宽3.55米,高7米),围门联:“青钱世德,金鉴家声”,系嘉庆癸亥一位状元所书;西门“西铭是式”(门宽5.5米,高5.8米),门联:“西山爽气;春水绿波”,是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所题,1940年旅泰华侨张鉴初捐资重修;南门“熏风自南”(门宽3.25米,高5.4米),门联:“大人见利;天马来朝”,系一位翰林所题字;北门“众星拱北”(门宽3.55米,高5.5米),门联“众水朝东;星辰拱北”,系解放后铁道学院的一位教授题字。围门高低不一,门内架设木楼棚和枪眼孔(内宽外狭)结构紧凑,不露桁桷(叫封火),可供群居且易于防御外扰,显得壁垒森严。
围外还有十八曲小坑工程,从高山引水注入回环的池塘,水到池塘从不会积沙土。
图7 丰顺县建桥镇建桥围东门楼
图8 丰顺县建桥围西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