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帆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怀。今天,红色基因在建设国家、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既是立足当下受启迪,更是着眼未来筑基础。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语文学科中更蕴藏了大量生动可用的红色教育资源。因此,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语文学科特色,积极打造“红色语文课堂”,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让红色基因得以代代传承,实现红色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体验的高度融合,为孩子们在学习成长的黄金时代注入红色基因,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立足课本,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红色育人底蕴,通过英雄人物形象感染、诗词曲文情感陶冶和课文研读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实现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初中阶段部编教材收录了大量边塞战争、爱国忧民诗词。边塞战争类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雁门太守行》《使至塞上》等,爱国忧民类如《春望》《泊秦淮》《相见欢》等,其中既有对祖国边塞壮丽景色的描绘,也有对守边将士艰苦卓绝斗争精神的赞美,还有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每一首都是优秀红色教学范本。现代文部分,《纪念白求恩》《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各种体裁皆有,贯穿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于此,我们从课本入手,从课堂出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艰苦、英雄人物的伟大,以激发他们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赤诚拳拳的爱国之志。
根据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本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打造“三个一”红色阅读课程,即每班配备一个“红色图书角”,每周开展一次红色阅读课,每学期读完一本红色名著。同时,结合名著阅读中的经典篇目和亲身研读,我还为学生整理了阅读书单。通过阅读课程融合红色文化,让学生在诵读、理解和思考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自觉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培养他们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期以来,教学普遍偏注重对“教”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的指导。基于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以问题为切入口,利用家乡红色资源对学生小课题研究进行点拨指导,并最终帮助学生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加以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红色基因浸润心灵。
中国红色文化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发展和升华。青岛的红色景点很多,五四广场、中共青岛党史博物馆、崂山烈士陵园、中国海军博物馆等景点都可以做为载体,让学生一窥青岛的红色人文历史。结合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模块,如在新闻采访、演讲词创作、架构思维导图等综合性学习探究模块,让学生通过实地寻访、采访老英雄、聆听情景党课等形式,确定小课题研究方向,探究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品质,重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比如研究青岛革命老英雄的故事,说出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学习什么品格,以此致敬英雄,让红色基因浸润心灵。
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更多是知识,通过立足现实、调查研究、质疑反思,学生得到的是能力和智慧。红色小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體,逐步将红色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内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李正刚老师在他的“一体化”思想中提到,原点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均是思维特质,原点性思维有助于教师理解“为谁工作”和“从何处着手”的问题;“系统性思维”可以使师生明晰该事项与其他事项的关联,可以使该事项更灵活地获得系统或系统内其他事项的帮助。基于此,要想让红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只注重在即时性主题教育活动、少先队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中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应在一体化思想指导下,形成原点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相结合的模式,并以此达到多学科互相联动、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结果。
我们组织师生围绕语文学习的爱国单元开发出包含地域特色的历史、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在内的红色教育教学阵地,利用每周的“多彩课堂”创新推出一系列电影微党课、音乐微党课、书画微党课、运动微党课等内容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蕴含红色元素的多种有益活动,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民族复兴,吾辈担当”,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红孩子”,是当代教育的追求。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语文学习是红色教育最好的途径之一,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红孩子”,让红色思想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澜、引起共鸣,需要我们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课程和活动来实现。通过立足课本挖掘资源,打造红色阅读课程,进行家乡红色资源“小课题”探究,形成红色教育矩阵等举措,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心中,把红色记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让“红孩子”的青春力量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