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墨我做主

2021-10-27 18:49周军陈敏李超群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毛笔作画水墨

周军 陈敏 李超群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德经》中的表述。教育中的“无为法”,并不是指与世无争的态度和价值观,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教育态度: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让课程适应于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于课程。

自1995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幼儿园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挖掘其中潜在的教育元素,梳理并逐步形成“启·润”课程。我们的课程并非通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而是强调“浸润”,即通过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的整合,将课程理念、教学内容等深深“浸泡”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泉眼中,让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慢慢渗透于儿童的内心深处。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中,儿童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元,并在潜移默化中生发出一种内在情感,继而认同、悦纳,并真正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慢慢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水墨画具有线条千变万化、墨色丰富多彩、晕染变化无穷、作品快速成型等特点,其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的束缚,其造型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蕴藏着“无中生有”的万千可能。而这恰好与我们课程中的“无为”教育理念契合。在学前阶段接触水墨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是让幼儿从小感知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偏小,肌肉发育尚不充分,也缺乏长时间执笔的练习,因此开展大量的“执笔”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故目前我园开展的水墨活动抛开对“执笔”的学院派迷思,返根于中国书画“执笔”观念形成之前的“无为”的状态,创造出适合幼儿的水墨教学法。抛开“执笔”的繁难训练,不拘泥于教授幼儿执笔运笔、作画步骤等内容,提倡“无为”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与获得,无论是赏墨、玩墨还是造墨,都能够让幼儿身心愉悦,同时还将幼儿作画时的身体运动之势作为水墨视觉表达的基础。

妙“笔”生花——水墨材料我做主

在水墨活动中我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打破传统,将动物毛做成的传统毛笔用自然物或生活中幼儿随手可得的材料来代替,以此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热情。这里的“笔”特指自制笔,即用天然树枝做笔杆,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做笔头。这样的笔头具有绘图工具顶端的三维形状,它有助于幼儿手势活动的施展并即刻在纸上留下墨迹;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能够帮助幼儿运用自制笔,通过体(手)势运动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常常开展“制笔游戏”,在不断地发现、尝试中,幼儿发现各种笔头在纸上留下的印迹不同,充分激发了他们表达水墨作品的兴趣。

自然物制作的“笔” 竹叶、粽叶、树叶、羽毛、丝瓜络等都能够成为制笔的材料。例如,在中班活动“秋天的树”中,幼儿拿着竹叶做的自制毛笔,运用拖、点等动作表现天气渐冷的树皮有一点干枯的样子。

生活物品或玩具制作的“笔” 钢丝球、海绵、麻绳、扭扭棒、纱线、水果包装网、牛皮筋、塑料纸、吸管等都能做成自制毛笔。例如,中班活动“美笔秀秀”中,一位幼儿选择利用麻绳做的自制毛笔进行创作,一股股麻绳沾上墨汁后立马显现出比原先精神的模样,再执笔做出拖的动作,便在纸上呈现出一座座高山,幼儿收获惊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水墨的灵性。

综合材料制作的“笔” 除了体验利用自制毛笔创作水墨画的趣味,还可以选择多种材料制作画笔,如滴管、积木、树皮、洗洁精等,从而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例如,在中班“老房子”的活动中,结合“品味杭州”的主题,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寻访了杭州的老房子,看到了许多房子都是砖块结构的,于是想到可以利用班级里的塑料、木制积木进行创作。其中一位幼儿用自制毛笔做甩的动作表现房子被火烧着的情景,他用积木拓印在画面的右下角,呈现出一座老房子被烧毁后砖块落地的情景,创作出生动的画面。

“四维”共享——水墨场地我设计

在“无为”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开启了对户外水墨活动的“四维”共享模式的探索。

一维共享:场域(生活场) 这是一个能让幼儿真实体验的生活场,并且是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开放式的生活场。在这个生活场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场地,自主动手创设属于自己的水墨游戏环境。

策略:空间共有·规则共建,场域共创激发合作意识。幼儿自主打造共有的游戏空间,共同商讨与制定游戏规则,从而创设合作环境,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维共享:材料(资源库) 幼儿将班级使用的水墨材料搬到户外,除了有自制的水墨毛笔外,还有宣纸、颜料、水桶等多种材料可供幼儿共同作画。

策略:多元共用·同护共管,资源共享形成合作氛围。对于户外水墨的各种材料,幼儿能运用多種方法共同使用,并一同参与保管。在游戏结束时能一同收拾与整理,形成合作氛围。

三维共享:经验(信息链) 户外水墨活动开放多元的特征促使幼儿放慢脚步,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构了一条环环交织的信息链:用语言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倾听同伴的见解,同时行为上不断试错,去解决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策略:言语共商·行为共识,经验互通促进合作技能。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语言的互动表述自己的已有经验,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经验,学会迁移,学会妥协,在商讨的过程中优化彼此的信息链。商讨的结果需要幼儿去落实,通过实际操作他们会发现哪种方式更为有效,无形之中达成某种经验上的共识。

四维共享:情感(交互网) 我们把幼儿相互间的情感体验看作一种内在的动机之源。幼儿在交互过程中共情共鸣,情感的构成是提升其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策略:亲历共情·换位共鸣,情感交织提升合作能力。户外水墨活动的游戏过程是幼儿不断打破自我封闭圈,寻求情感共鸣的过程,孩子们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意见上的分歧,也会面对诸多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这恰好都是最好的合作契机,在经历了一系列彼此帮助或者不断尝试说服同伴、证明自己等情感后,他们能够体验到换位与共情。

粉墨登“场”——水墨游戏我创造

只有把水墨活动和幼儿自身的经验联系起来,游戏活动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基于经验的创造 例如,中班幼儿们非常喜欢吃食堂阿姨准备的塘栖枇杷,他们一边品尝一边评价着幼儿园提供的枇杷:“圆圆的”“黄黄的”“这个好像水墨区域里海绵的样子”……于是,我们立马顺应孩子的发现开展“枇杷”的水墨活动。孩子们拿起圆海绵做的自制毛笔,蘸取藤黄色的彩墨,轻轻一按,立刻呈现出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样子。其中,一位幼儿家里是开水果店的,在活动中他边画边介绍自家店里卖的枇杷种类。在创作过程中有一颗黄色的枇杷被黑墨给点到了,瞬间变成了黑黄色。他说:“没关系,这颗枇杷是烂的,烂的就是这个颜色的。”

作画方式的创造 “蛋壳泼墨”活动发生于立夏时,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蛋壳,在宣纸上泼洒蛋壳中的彩墨,留下斑斓的色彩,在此过程中提升了驾驭材料的能力,初步感知了渲染。孩子们欣赏画作,尽情想象,体验创作的乐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兴之所至的创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参与水墨活动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将幼儿的兴趣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动机之源,充分遵循幼儿的发展需求,为他们参与“兴之所至”的水墨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机会和可能。例如,在以“荷花”为主题的水墨活动中,幼儿们高高地站在椅子上作画,舍弃传统的毛笔,改用小碗泼墨,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水墨韵味,给予观者强烈的、多样又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幼儿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极其兴奋的情绪,充分享受水墨创作的快乐。此外,通过此次活动所呈现的效果来看,我们发现越小年龄的幼儿越应该用大肌肉来作画,最好能够将全身器官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幼儿们站在一定高度作画既能拉大与纸张之间的距离,又能促进全身动作的发展。

总之,在幼儿水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运用“神奇”的工具进行水墨材料的改良、自主探究進行水墨场域的打造、脑洞大开地进行水墨游戏的设计,充分激发幼儿们对水墨活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身兼三职,即研究者、艺术家、教育者。他们既是研究者,会主动探索研究水墨的特性、作画方式和画面效果的关系;也是艺术家,每个孩子都能自如地通过泼、点、撒、甩等动作完成行云流水的画作,且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他们也是教育者,因为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依靠教师的教授,而是幼儿自己创造并互相学习得来的,人人都是老师。中国的传统元素与“无为”教育理念的结合,为幼儿开启了水墨艺术之门,让幼儿领略了传统文化独具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毛笔作画水墨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水墨
水墨人物
指纹来作画
巧巧手
当代水墨邀请展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