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昌
众所周知,教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的活动,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快捷途径。然而目前有的培训走了样。感觉培训的某某专家、某某教授、某某导师,享受这津贴那津贴,一连串的头衔,个个都是我们普通教师一辈子都难达到的“至高点”,不由得肃然起敬。然而,培训的“高大上”给教师感觉却是“假大空”。“行云流水”式的演示给教师的感觉就是“救火式”的培训,并没有达到培训的目的。从培训的签到、考核、反馈等等环节,看似一场风风风火火的培训,最终却成了劳民伤财的噱头……
培训活动开始前相关人员并没有“备好课”。没有精准的调研。也就是说培训前没有调查我们师资队伍哪里有优势,哪里最欠缺,哪些地方相对薄弱,症结在哪里,更没有全面精准的分析。另外并没有提前详细了解对请来的专家的“学术专攻”是什么,是否能解决我们目前教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是否和我们目前的教学相匹配。随便请了某一科目的专家来培训。这个专家或许早年已是专家,目前离现在的教材研究距离很远了,或者人家的研究方向变了。虽然是这科目的专家,但是他们的研究方向已经不是课堂教学了。在培训中发现,这些专家用我们当地的学生讲课的方式也和我们平常的公开课大同小异,只是专家在课堂上的教态比我们镇定多了,毕竟人家见过的世面要多。他们课堂上卡壳的时候也是常有的。用专家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学生紧张而且课文是新授内容”造成的。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来看,课堂目标制定的定位和我们差异很大。我们停留在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这些目标都是按照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量身定做”的。专家制定的目标是享受生活,托物言志,领略文化和民俗……确实彰显了专家讲同一课课堂目标的高水准,但是并没考虑到农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思想以及视野的广度。
请来的“和尚”不管念什么“经”我们都要说成“传经送宝”。和教师们交流的时候,夸奖、赞美的声音一边倒。都是说自己从专家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大开眼界,进步很大,受益匪浅等等。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无不说好。谈自己和专家的差距,指明了我们应该再努力的方向……一切都是正能量,都是虔诚的称赞,无阿谀奉承之嫌。然而并没有人说出其教学“漏洞”。其实即使真有漏洞,也没有人敢说,因为人家是专家,咱们有什么资格对人家的课进行评头论足,那不是蚍蜉撼树吗?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有的教师说即使这节45分钟的课耗费1小时也不会有人说这是个错误,因为人家是专家,在给你演示前沿性的东西,而不是普通的讲课,连时间超时这个现象都是美。
培训随意性导致了培训内容没有章法。培训前应该对教师进行一下“民调”,弄清目前的教师整体情况。也就是说,了解教师需要什么,教学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急需解决的困惑、课堂上的困惑是什么,理论支撑的欠缺有哪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再请相关的“大咖”来培训,从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内容的处理策略等方面有的放矢,精准到位。然而请来的专家大都是一上午讲的都是我们似懂非懂的理论。理论内容的层叠、堆积,让教师摸不着头脑。估计这些就是他们巡回演讲的固定套路,内容也是一杆子撑到底的内容。偶尔和教师互动,让教师们做小学生玩的“单词接龙”游戏,教师们碍于面子又不能不站出来配合他们,一上午的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主观性和随意性带来了资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培训就要培训教师现在需要的东西。例如教材编排目的、教材的教学目标、考试命题的方向、现在各种课型的教学常规方法,目前适用我们的“家常课”的分类教学、先进方法和教学理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实例以及实例的说课剖析。毕竟专家课例我们常人看了有时候弄不懂,只有他们解释到位了,我们才能明白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和课堂理念,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专业成长,这才是教师们真正需要的“及时雨”。
培训方式大都是农村的教师去城里资源配置最顶配的学校去培训。这样培训完了,相对偏远的教师折腾了几天的培训,随着来回的坐车、住宿的结束就结束了。因为很多农村学校既没有那样的设备也没有那样的团队。其实培训不仅仅要停留在硬件、师资都好的学校。不妨把培训和开现场会结合起来,把培训送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现场培训,现场办公,一校一方,为教师和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路子,因地制宜地开展一条龙服务,不搞一刀切;到最需要培训、最需要成长的学校进行现场培训,也体现了培训人文性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式。
另外培训的人群、培訓地点、培训的时间合理安排,有序地进行,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人家请了咱也请;人家请谁咱请谁”这种从众心理。
培训就要让培养、训练到位,不是救火,更不是跟风,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注意培训的有计划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持久性。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