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延明
读书能滤尽浅薄与粗俗,陶冶品德与情操,净化身心与灵魂,积淀思想与智慧。“说到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里如是说。职业的读书为生存,嗜好的读书为乐趣,此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令人遗憾的是,平日里,许多教师不摸课外书本,更没有什么嗜好的书,即使是为职业所迫,也仅限于对寥寥几本教本、教参和习题集走马观花,浏览一下算作阅读、备课,就仓促走向课堂。问之,则曰:大学所学,足以教会这等毛孩子;况且,整天这事那情成堆,哪有时间去读书?
“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读书。”钱理群教授这句话道出了校园的文化内核。当教师的,既教书又育人,忙是客观的,但不是不读书的理由。“为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长期不读书的教师只配当庸师。“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身边那些善读书、会读书的教师,总会手不释卷,“日进斗金”,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他们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没有阅读的滋润,教师的教育生活便会枯燥而干瘪;没有阅读的奠基,教师的专业成长便会失去根基;没有阅读的营养,教师的课堂便会乏善可陈。优秀的名师哪会不勤于读书?他们在读书方面一定有“三劲”。
一是有挤劲。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东汉末年董遇能成为一代儒学宗师,与其充分利用“三余读书法”是密不可分的。“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用“三上读书法”,一生唯好勤于读书,终“文起八代之衰”。习近平总书记是我们读书的典范,他常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七年的知青生活,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休息时,他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工作。集会前、候车时,睡觉前……看来,可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远不止“三余”“三上”。教师要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思考。读着读着,你就会精神丰盈起来了。
二是有钻劲。读书有“四不怕法”。 一是不怕难,越难越去钻研。二是不怕烦,耐心地搞清楚。三是不怕苦,挑灯读到四更。四是不怕丢面子,遇到不懂就虚心请教。清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读书钻之弥深。“七录法”, 即“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明代文学家张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读书如涉水,浅者见虾米,颇深者见鱼鳖,尤深者见蛟龙。读书贵在精,精选适合自己的书;舍得下“慢功夫”“苦功夫”“笨功夫”,细心咀嚼专业的书和经典;边读边思,读思结合,学不厌精,触类旁通,读以致用。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让读书成为人生永不停息的发电站。
三是有韧劲。“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读书的恒久决心和毅力,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用功上,融汇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曾国藩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弟弟以及自己的晚辈们要做到“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曾国藩不仅要求家人这么做,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曾氏家族后来人才辈出,与曾国藩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周恩来总理生前多次讲过“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既是他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激励。“恒”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持久、恪勤、积累。三天打魚两天晒网难成正果;锲而不舍,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
“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奇迹。”阅读,就是这颗“种子”;而教师,应该成为读书的“种子”。教师不读书,怎么能让学生读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1~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是145万字,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是260万字,要求高中学生三年课外阅读总量是150万字,总共的课外阅读量是555万字。我想,我们的教师如果没有超过学生的阅读量,他在学生面前该如何言说?他还能如以往那样从容地“传道授业解惑”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的确,优秀的教师绝对不仅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更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讲起课来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天地之间皆课程,万事万物信手拈手即教材”,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不一定成就名师,但读书一定能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读书的教师内心一定是平和而幸福的。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